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赏析 » 深渊痖弦的赏析

深渊痖弦的赏析

发布时间: 2022-10-22 00:39:34

A. 知道港台文学中的现代派诗歌的进来帮帮忙

看看这里
http://218.14.151.84/wenxue/article.asp?classid=86&articleid=3338
台湾现代派诗歌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作家网
(一)现代派诗社的兴起
台湾现代派文学的发端以现代派诗的兴起为标志,五十年代初期现代派诗社和诗刊的创办和逐渐兴旺,为台湾现代派文学的发展拓开了道路。
1953年2月1日,诗人纪弦首先创办了《现代诗》季刊,并很快集聚了一批现代诗作者,这是台湾现代派文学发端的重要标志。1956年1月,由纪弦发起,方思、郑愁予、商禽、林亨泰等诗人参与筹备,在台北召开第一届现代诗人代表大会,正式宣告成立“现代派”。参加者达一百零三人,吸引了台湾大部分现代派诗人,“几乎三分诗坛有其二”,形成一个庞大的现代派阵容,其骨干成员除上述诗人外,还有罗门、羊令野、辛郁、李莎、季江、叶泥、林冷、蓉子和曹阳等人。
纪弦的“现代派”继承了当年戴望舒的“现代派”诗观的基本精神,表现形式上则更为前卫。1956年2月,纪弦在《现代诗》第十三期高扬现代派旗帜,把这一诗刊作为“现代派诗人群共同杂志”,以“领导新诗再革命,推行新诗现代化”为文艺纲领,提出“现代派六大信条”,声称他们是有所扬弃并且发扬光大地包容了自波特莱尔以降的一切新兴诗派之精神与要素的现代派之一群。明确提出“新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的主张,强调新诗是“诗的新大陆之探索,诗的处女地之开拓,新的内容之表现,新的形式之创造,新的工具之发现,新的手法之发明”,把诗的“知性”和“诗的纯粹性”作为追求的目标,力求探索出一条新的客观环境中的新诗现代化之路。这些主张与戴望舒等“现代派”的文学主张一脉相承,可见,由纪弦《现代诗》开始,正式移植西方现代诗,是有其清晰的历史发展渊源的。纪弦的“现代派”所提出的“六大信条”,为台湾现代诗运动的狂飚突起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现代派虽然有纲领和领导,它只是一个文学同仁的松散组织,它的那些信条,并未成为全体同人的严格实践的原则。纪弦本人后来的诗作常常有与自己的理论相左的地方。
“现代派”的理论,特别是它过于强调“横的移植”和“知性”,这种反传统和全盘西化的主张,一度招致各方面的批评和抗议。后来纪弦做过自省和修正,忏悔自己把新诗引向歧途,1959年他宣布退出“现代派”。《现代诗》也于1964年2月1日宣布停刊。尽管如此,纪弦的现代派诗的旗手作用仍为台湾文学界所公认,该刊十多年间出版四十五期,能容纳各种风格、形式的诗作,培养了近百名诗人,有力地推动了台湾新诗的创新和发展。
“蓝星”诗社是对推动现代诗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另一个诗社。《蓝星》于1953年6月创刊,次年3月,由覃子豪、钟鼎文、邓禹平、夏菁、余光中等发起成立“蓝星”诗社。1954年6月,“蓝星”社将《新诗周刊》移于《公论报》,改名《蓝星周刊》,此后又出《蓝星诗选》(季刊),最早由覃子豪主编;同时又有夏菁、余光中、罗门轮流主编的《蓝星诗页》(月刊)。由于这些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诗观有差异,刊物也就显得异彩纷呈,“蓝星”诗社有一批出类拔萃的诗人,经常为之撰稿的成员除上述诗人外,还有:吴望尧、梁云坡、郑愁予、黄用、周梦蝶、向明、张健、林冷、阮囊、季江、蓉子、叶泥、旷中玉、王宪阳等。到1963年覃子豪去世,许多成员或旅美,或封笔,罗门编完最后一本《蓝星一九六四》诗选后,该组织宣告解散。“蓝星”诗社成员还出版过“蓝星诗丛”、“蓝星丛书”,先后印行三四十种诗集,对台湾诗坛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蓝星”是一个具有沙龙精神的现代派诗社,它与“现代派”相抗衡。虽没有固定的理论和绝对的信条,创作主张也不像“现代派”那样前卫和激进,但他们的基本倾向是标榜创作纯粹的自由诗。他们反对“横的移植”的过分强调,力主诗要“注视人生”,“重视实质”,强调个性和民族精神,认为风格是诗人自我创造的完成,覃子豪强调,“自我创造”是民族的气质、性格、精神等等在作品中无形的表露。“蓝星”社诗人的作品大都既接受西方技巧,有现代气息,又尊重传统,其艺术取向也较为稳健、持重。“蓝星”社的创作园地亦很开放,能包容各样的风格和主义,这是其较温和一面,它使“蓝星”在新诗西化风潮中对“现代派”和后来的“创世纪”起了重要的牵制和平衡作用。“创世纪”诗把现代诗由五十年代推向六十年代,并使其走向了极至。1954年10月,台湾南部的诗人(主要是一些军中诗人),在张默、洛夫、痖弦等倡导下,发起成立了“创世纪”诗社,同年十月出版《创世纪》诗刊,主要成员有:季红、商禽、叶维廉、叶珊、白荻、管管、大荒、菩提、碧果、羊令野、李英豪、彩羽、朵思等。
“创世纪”诗人提出“新民族诗型”的创作路线,旨在矫正“横的移植”,其主张是要求现代诗排除纯理性和纯情绪呈现,而应是“美学上直觉的意象的表现”,主张“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具有中国风、东方味,也赞同吸收西方现代诗的表现技巧。由于其艺术主张在实践中并未认真执行,以至五十年代该诗社并无自己开创性的诗风,影响甚微。到五十年代末,“现代派”和“蓝星”已过全盛时期,“创世纪”则乘虚跃进,革新扩版,扩充阵容,表现出极为激进前卫的姿态,彻底抛弃早期“新诗民族型”的主张,改弦易辙,树起“超现实主义”的反理性大旗。1958年4月第十一期《创世纪》出版,标志着他们创作路线之根本转变,此后,声威大振,很快成为六十年代台湾诗坛一个举足轻重的现代诗社。《创世纪》诗刊出版到二十九期,1969年后因经济困难而停办,1972年9月复刊后,又呈现出回归传统,靠拢现实的趋势,此时文坛上现代派风潮已经日薄西山,走向沉寂。
这一时期除上述三大诗社外,还有其他一些诗社,其中有影响的有1958年由羊令野、罗门创办的《南北笛》;1962年7月由陈敏华、古丁、文晓村等创办的《葡萄园》;1964年6月由吴瀛涛、桓夫、詹冰、林亨泰、白、锦连、赵天仪、薛柏谷、黄荷生、王宪阳、杜国清、古贝等十二位台湾省籍诗人发起成立的“笠”诗社。《南北笛》以联络各家各派诗人为目标。《葡萄园》主张新诗的“明朗化”与“普及化”,提出诗人应“认识传统”并“建设中国风格”,基本上它的精神是对现实乡土的关怀,它对七十年代台湾新诗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笠”诗社创办时正值“蓝星”与“现代派”停刊,“创世纪”日渐式微之际,因此显得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出现是台湾本土诗人首次大规模的结合,标志台湾新诗本土意识的觉醒,诗社的《笠》诗刊(双月刊)亦成为当时台湾最有影响的诗刊之一,“笠”初期持中庸的立场,打出现实的精神,现代的技巧旗号。七十年代便公开宣称是“以台湾的历史的,地理的与现实的背景出发;同时也表现了台湾重返祖国三十多年来历经沧桑的人的心路历程”。他们的作品富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注重反映现实人生,题材生活化,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也较朴实,口语化。“笠”诗社的文学活动,为台湾新诗开辟出一条回归乡土的新路径,揭开了当代台湾乡土运动的序幕。
(二)现代诗的两次论争
1956年到1966年间,“现代派”,“蓝星”和“创世纪”三大同属现代派的文学团体因对现代派的一些文学主张和理论观点各异,其在创作路线上存在明显的分歧和矛盾,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期间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激烈论争,影响甚广。
一次是在1957年。1956年的纪弦主持“现代派”提出现代诗的“六大信条”时,他推行“横的移植”,反对“纵的继承”的主张,引起了很多诗人的焦虑。针对纪弦的主张,他们纷纷口诛笔伐加以声讨,尤以覃子豪表现最为活跃。他在1957年出版的《蓝星诗选》“狮子星座号”中发表《新诗向何处去?》一文,对纪弦的主张提出质疑,他在文中指出“外来的影响只能作为部分之营养,经吸收和消化之后便为自己的新血液。新诗目前极需外来的影响,但不是原封不动的移植,而是蜕变,一种崭新的蜕变”。此文表达了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扬弃态度。他认为,“中国的新诗是中国的,也是世界性的,惟其是世界性的,更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覃子豪的文章发表后,纪弦著文激烈地反驳,纪弦的文章又引起覃子豪的反击。“蓝星”的其他成员如罗门、余光中也发表文章加以攻击,这场论争持续至1958年底才结束,由于双方态度激烈多于冷静,虽唇枪舌箭,但对一些重大问题仍未做出深入探讨。
另一次大论争发生在1959年至1960年间,这次论争逐渐引起社会上,特别是一些大学教授和专栏作家们的关注,关注的焦点问题仍是如何对待传统。1959年7月,成功大学教授、女作家苏雪林在《自由青年》上发表《新诗坛象征派创始者李金发》一文,对台湾现代派诗追本溯源,抨击台湾现代派诗“晦涩暧昧到了黑漆一团的地步”,尖锐地指出了自三四十年代大陆象征派诗人李金发为起始的中国象征诗派的流弊。她称象征诗的“幽灵”飘过海峡,又在台湾“大行其道”。覃子豪颇为不满,发表《论象征派与中国新诗》一文,苏雪林又发表《为象征诗体的争论敬答覃子豪先生》,覃子豪又回以《简论马拉美,徐志摩,李金发及其他——再致苏雪林先生》。随后几位专栏作家的加入,使这场论争走向了高潮。1959年11月,《中央日报》副刊登载言曦的《新诗闲话》、《新诗余谈》。这前后还有寒嚼《四读现代诗》、《所谓现代诗》等文发表。他们批评了现代派诗对传统的背叛,消极颓废的思想和极恶劣的现实逃避,这些激烈批评和全面否定,震撼了诗坛,引来了现代派诗人规模浩大的全面反击。在这些文章中也有些可取的论述,如余光中对传统、西方与现代都有极清醒且独到的认识。但现代派诗人的反击,仍是明显的打破传统鼓吹西化,那些观点多与西方现代主义诗观异曲同工。
这两次现代诗的大论争,并未遏制现代诗背离传统和步趋西洋的道路,以至恶性发展到使许多诗严重西化,内容虚无,形式晦涩,逃避现实,脱离读者的境地,这两次论争对某些现代派诗人纠正其艺术观方面的偏误也不无裨益。如纪弦后来就修正了自己的某些错误。1961年他在《新形式主义的放逐》一文中说:“现在流行的那些骗人的伪现代诗,不是我所能容忍所能接受的,诸如玩世不恭的态度,虚无主义的倾向,纵欲、诲淫、及至形式主义、文字游戏种种偏差,皆非我当日首倡新现代主义之初衷。”他在1965年甚至提出应取消造成诗坛重大偏差的名称“现代派”三个字。余光中后来也从恶性西化的泥潭中走出,开始回归传统。
(三)现代派诗人及其创作
在台湾汹涌而来的现代主义诗潮中,五十年代中期以至整个六十年代,现代派诗的创作非常活跃,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诗人。他们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时做到很好的扬弃,同时又发展了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察方法和感受、表现方式,因而各领风骚,异彩纷呈,为台湾文坛所瞩目。这大批诗人当中,尤以余光中、痖弦、洛夫、罗门、纪弦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覃子豪、叶维廉、郑愁予、商禽、叶珊、周梦蝶、白、管管、方莘等也颇为台湾诗坛所重视和推崇。这些诗人的诗作富于心灵色彩,大都以抒发“自我”为中心,在对生活感受和观照时,强调诗人的主体感觉,又并非与生活隔绝,沉溺于纯自我表现,他们的作品中的“自我”往往有较广的含义,带有某种历史感或民族感,许多诗歌都将借鉴西方和继承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诗的表现内容、形式与艺术技巧上都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纪弦,本名路逾,1913年生于河北清苑县,原籍陕西。1929年,以“路易士”笔名开始写诗,同年考上武昌美专,次年转学苏州美专。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专。是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易士诗集》。1935年与从法国归来的戴望舒见面,与杜衡合作,创办《今代文艺》,组织星火文艺社。1936年,与戴望舒、徐迟合作创办《新诗》。抗战期间辗转于上海、武汉、昆明、河内、香港等地。抗战胜利后,在商界、教育界任职。1948年,离沪去台湾,任《和平时报》副刊编辑。次年5月,开始执教于台北成功中学,直至退休。1976年离台赴美国,定居加州。
五十年代中期,纪弦成为台湾现代派诗人的擎旗者,在诗坛呼风唤雨,挑起一系列论战。1962年春,心灰意冷的纪弦著文,宣布“现代派”解散。纪弦曾将自己的一生的文学活动和新诗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948年以前为大陆时期,1949年以后为台湾时期,1977年始为美西时期。纪弦在台湾编辑出版了自选诗七卷:《摘星的少年》、《饮者诗抄》、《槟榔树》甲、乙、丙、丁、戊集。此外,还有《纪弦诗论》、《新诗论集》、《纪弦论现代诗》等三部诗评、评论集。1974年至1976年创作的诗收入《晚景》诗集。赴美后,仍未辍笔。
纪弦是位诗风多变的诗人。他五十年代前期的诗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有浓重的自我中心、极端个人主义的特征。在这以后,他的诗日益悖离他的现代主义理论,其内容往往不是遁世而是入世的,诗中的逻辑线索相当清晰。他有不少诗抒写了美好的理想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化为泡影,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创伤,特别注重渲染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幻灭感和失落情绪。对大陆亲人、故土的怀恋,成为他作品的重要内容。从纪弦的诗中可以看到,这种基于个人情怀的乡愁,蕴含着深沉的历史内容。
纪弦的诗在意象的经营方面颇具匠心,诗中一些无关联的意象经诗人精心编排,呈现像电影蒙太奇式的跳跃之姿,自嘲和嘲人的诙谐,是纪弦诗的一大特色。

覃子豪是“蓝星”诗社的灵魂人物。1914年生,原籍四川广汉。曾就读于北京中法大学,后留学日本。三十年代就进行诗歌创作,是“蓝星”诗社的发起人和重要代表,同时还是一位诗评家。1957年出版的《诗的解剖》,是台湾最早出版的诗评专著。1063年10月10日因病去世。此后有《覃子豪全集》三卷问世。
覃子豪对台湾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诗的播种者”和“蓝星的象征”。他早期诗作大多富有真挚的感情,强烈的爱憎。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回国参加抗战,出版的诗集《自由的旗》充满不屈的反抗精神。诗集《永安劫后》更以极大的义愤控诉了日军1943年10月对福建永安狂轰滥炸的暴行,诗集中《土地的烙印》、《血滴在路上》、《今夜宿谁家》、《凶手的铁证》等无不字字血泪。诗人用平白的语言,描述了战火劫难中的城市令人肝胆欲裂的场景,给读者以巨大的心灵震撼。“文章合为时而著”,诗人的生命脉搏与祖国命运的脉搏一起跳动,是覃子豪早期诗作的基本色调,诗的主题就是民族命运的主题,诗的语言平时朴素,诗质稠密,形式也较精致。
入台后由于世易时移,诗人的思想情绪发生很大的变化,使他后期诗作在内容意蕴、诗的形象、语言和艺术形式等方面有了一系列的变化,受现代主义诗风的影响逐渐明显。诗的主题复杂化,抽象化。如1953年出版的《海洋诗抄》中的《追求》:“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一颗星过去/向遥远的天边”,“黑夜的海风/刮起了黄沙/在苍茫的夜里/一个健伟的灵魂/跨上了时间的快马”。一幅落日西坠,英雄远逝的兴衰景象,为读者提供了广泛且特殊的审美空间。1955年出版的《向日葵》,标志着覃子豪现代主义诗风的加重,诗作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觉,通过对自身心灵的开掘,使对象心灵化,心灵对象化,从中可以看到表现主义的艺术直觉,象征主义对主体对应物的寻求,印象主义对稍纵即逝的意念的捕捉。

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5月11日生于湖南衡阳,1946年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7月随国民党军队入台。1952年在《宝岛文艺》月刊发表入台后的第一首诗《火焰之歌》,激发了他创作的巨大热情。1954年与张默、痖弦相识,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洛夫是勤奋高产的诗人。自五十年代中期崭露头角起到八十年代,总共出版诗集有:《灵河》(1957)、《石室之死亡》(1965)、《外外集》(1967)、《无岸》(1970)、《魔歌》(1974)、《众荷喧哗》(1976)、《洛夫自选集》(1975)、《时间之伤》(1980)等,还有诗论《诗人之镜》(1969)、《诗的创作与鉴赏》(1975)、《洛夫诗论选集》(1977)等。
洛夫敢于大胆创新,是个富有进取心和探索精神的诗人。诗歌风格几经转折,大致经历了从明朗到艰涩再回归明朗的过程。他自己把1958年创作的《投影》、《吻》等诗看作是“第一次风格之转变”,6月写的《我的兽》可视为他进入现代派创作时期,开始有意识地探索现代派诗歌。《石室之死亡》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发表后即引起诗坛的强烈反响。它集中地体现了洛夫诗歌的现代派风格。标题中的“石室”可视为束缚人生,禁囚生命的象征。(白少帆等:《现代台湾文学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这部作品也集中表现出洛夫诗以意象重整客体形象的卓越才能,他善于经营复杂纷纭的意象,“透过繁复的意象转化为纯粹的诗”。诗人并未言明象征的含义,但意象的组合自然形成了特定的意境,它引导和促使读者进入其中,从而领略诗意,认识人生和世界。这部作品由于诗人的诗观有些偏颇,也存在着意旨不明确,结构欠紧凑,语言过于晦涩等缺陷。
《石室之死亡》以后,诗人的诗风开始逐渐转向明朗。《长恨歌》是诗人走向现实生活后的代表佳作。它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历史故事,作品的主要特色之一在于它成功地调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讽喻效果,这是他以前的作品中不曾有的风格。它的写法与白居易的名篇亦大相径庭,风格迥异。如:“他高举着那只烧焦的手/大声叫喊:/我做爱/因为/我要做爱/因为/我是皇帝/因为/我们惯于血肉相见”,又如:“他开始在床上读报,吃早点,看梳头,批阅奏折/盖章/盖章/盖章/盖章/从此,君王不早朝”。这种写法不仅让人忍俊不禁,而且饱含讥讽,令人捧腹,足见诗人在诗的语言和形式上的匠心。首先,洛夫诗歌的艺术特色为注重意象的经营和整合。首先表现为诗中绵密的意象如奔涌的泉流,创造出富有生命跃动般的韵律和节奏,显示出较强烈的诗人的心理色彩。如《边界望乡》中:“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回顾/手掌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其次,洛夫的诗的时空结构呈现多层次性。诗人善于把瞬间的直觉和幻觉交杂倒错,有机结合,也能将各种感官感觉交互作用,形成丰富的美感,给读者带来广阔的联想,从中体味和领悟到诗中的独特意义。如《鞭之外》中:“我的马儿,边走边嚼着风景”;《石室之死亡》中:“光在中央,蝙蝠将幻灯吃了一层又一层”;诗人把各种感觉和幻觉具体动作化,展示了惊人的奇特的想象,通过对诗人心灵的深度开掘,使对象心灵化,同时心灵亦对象化了,诗人的主体感觉却得到鲜明的凸现,给读者以新奇、广阔的联想和感悟。洛夫七十年代以来的诗歌,其技巧更加圆熟,表现手法更是丰富万千,并且注重开掘思想和锤炼语言,使作品更耐人寻味。

痖弦,“创世纪”诗社创始人。原名王庆麟,笔名有王麟、伯厚等。1932年生于河南南阳县东庄。主要作品有:《痖弦诗抄》、《深渊》、《血花油》、《印度》等诗集;文学评论集《诗人手札》、《中国新诗研究》等。
痖弦属于到台湾后才成长起来的大陆籍诗人,五十年代初开始学习写诗,1953年在纪弦主编的《现代诗》上发表《我是一勺静美的小花朵》引起诗坛注意。1954年10月结识张默、洛夫并参与创世纪诗社活动后,才算正式写起诗来。作为军旅诗人的重要代表,痖弦的诗首先展示了对军人生涯的痛苦反思。在类似的作品中每每表现出一种茫然若失的幻灭感与失落感。因此往往在感情上愁结哀怨。如《上校》一诗中,“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从火焰中诞生,/在荞麦田里,他们遇见最大的会战,/而他的一条腿诀别于1943年。/他曾听到过历史和笑,/什么是不朽呢?/咳嗽药、刮脸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而在妻的缝纫机的零星战斗下,/他觉得唯一能俘虏他的便是太阳。”便可窥见他此际的特色。痖弦立意于表现博大的同情心,将视角对准人生的负面和与生俱来的痛苦,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人性关怀和社会批判。他以简洁的素描笔法为社会底层的“众生相”写生,通过刻画一系列令人同情和悲悯的小人物形象,揭示了他们悲剧性的一生遭遇和命运。请看《疯妇》中:“你们再笑我便把大街举起来/举向那警官管不住的,笛子吹不到的/户籍混乱的星空去/笑,笑,再笑,再笑/玛丽亚会把虹打成结吊死你们。”诗人通过对疯妇内心独白的成功模仿,代下层人民宣泄出了他们内心的愁苦、愤懑和抗争。正常的人被现实环境逼疯了,弱小者受到了嘲笑,但在疯妇的眼里,这个世界却是疯狂的非人性的。正是这种正常和非正常,理性和非理性的倒置和换位,使他表现出了一种愤世嫉俗的感情和向社会抗争的欲望。痖弦的诗超越了个人感情的藩篱而传达出一种较为普遍深刻的人生经验和人性感受。
痖弦后期在诗作中更加重视文学的社会意义,在作品中更增强了现实主义倾向,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他乡愁诗的成功。在他那些动人的乡愁诗中,他将朴素的乡土意识升华为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思和民族的自豪感。在《我的灵魂》中,诗人写道:“我的灵魂,必须归家。/君不见,秋天的树叶纷纷落下。/我听见,我的民族/我的辉煌的民族,/在远远地喊我呀。”这里有诗人对五千年华夏民族历史的崇拜与自豪,有海外游子时刻盼望回归故土叶落归根的心愿。
痖弦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抒情诗大多具有戏剧性,善用重叠的句法,具有甜美饱满的格调,好用典,且善将绘画、音乐手法用于诗作中。
余光中是享誉海内外的台湾当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1928年9月9日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余光中是位高产作家,他新诗的总量在五百首以上。他的诗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格律诗的时期(1950-1957),主要受新月派的影响,也受西方浪漫派的启发;二是西化实验时期(1958-1960),1958年余光中赴美学习美国文学和现代绘画史,受到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并卷入当时台湾现代诗的潮流;三是反对西化提倡古典主义时期(1961-1964),他与全盘西化论者曾有激烈论争,逐渐回归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四是民主写实时期(1965年至今),以《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诗为代表。余光中的诗集有:《舟子的悲歌》(1952)、《蓝色的羽毛》(1954)、《钟乳石》、《万圣节》(1960)、《莲的联想》(1964)、《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1969)、《白玉苦瓜》(1974)、《天狼星》(1976);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1963)、《逍遥游》(1965)、《望乡的牧神》(1968)、《焚鹤人》(1972)、《听听那冷雨》(1974)、《余光中散文集》(1975)、《青春边愁》(1977)。此外还有论文集《掌上雨》(1964)等,以及一些译作。
余光中在1950年至1958年这段时期,先后发表诗歌二百多首。他早期受新月派的唯美主义诗风和西方现代诗影响,浪漫主义是他作品的主调。1955年写的《饮一八四二年葡萄酒》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已经显现出对传统格律诗的某些变异。诗人由饮手中的这杯葡萄酒出发,展开思想的翅膀,在历史的时空中遨游,当年“纤纤的手指”摘下晶莹圆润的葡萄时,‘白朗宁和伊丽莎白还不曾私奔过海峡。/但马佐卡岛上已栖息乔治桑和萧邦,/雪莱初躲在济慈的墓旁。“诗人展示了对百年前多情的回顾,又从久远的历史回到葡萄藤,并想象葡萄架下一对情人的倩影。一情一景如此美好,如在眼前,但”这一切都已经随那个夏季枯萎“,那”纤纤的手指“和”挂满珠翠和玛瑙的葡萄藤“已归于腐朽和烟灭,诗人由此感怀道:”一切都逝了,只有我掌中的这只魔杯,/还盛放着一世纪前异国的春晚和夏晨。“”而遗下的血液仍如此鲜红,尚有余温,/来染湿东方少年的嘴唇。“诗中充满了情与意,美与史,在甜美宁静中隐约着丝丝忧愁和苍凉。
1958年,余光中赴美学习后,受西方文化感染,他的美学观念有了重大变化,他深受梵高为艺术殉道且热爱生命,勇于生活的精神的感召,更欣赏美国女诗人狄金森那种神秘而集中的表现手法,以及突出而跃动的意象。在五十年代末期兴起的台湾现代诗潮中,余光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他发表于1960年的两部诗集《万圣节》和《钟乳石》中很多诗作,是他对现代诗的实验之作。不过,很快在现代诗的大论争后,1961年他写了《再见,虚无》,表现出他迷途知返,急流勇退,与”恶性西化“分道扬镳的决心,重又回归到民族诗歌的道路,标志着他的创作生涯出现了重大转折。写于1961年至1963年间的《莲的联想》标志着诗人完成了向传统的回归。正是他在异国始终只是一个”无根的过客“,正是诗人自小就深受祖国文化的薰陶,怀乡的情绪,对祖国深沉的思恋,使他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感情得到升华,坚定地抛弃”恶性西化“,走上艺术的回归之路。到七八十年代,余光中的诗歌创作无论在思想内容、诗歌艺术上都有卓越的成就,获得了创作的大丰收。
余光中诗歌中最有魅力的部分是他表现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的那些诗作。五十年代初期的《舟子的悲歌》中就表达了诗人离开故土的游子思念的痛苦情绪,即使在异国的土地上,这种对故园的渴念也极为深切。怀乡诗中,以1972年写的《乡愁》最具代表性,”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象层层迭化,使这种深沉的”乡愁“突破了个人的怀乡情绪,被诗人赋予了深广的时代内容,”乡愁“演化为民族的一大悲剧,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地域

B. 赏析 痖弦 我的灵魂

《我的灵魂》赏析

啊啊,君不见秋天的树叶纷纷落下

我虽浪子,也该找找我的家

…………

我的灵魂如今已倦游希腊

我的灵魂必需归家

…………

我听见我的民族

我辉煌的民族在远远地喊我哟

…………

我的灵魂原来自殷墟的甲骨文

…………

我的灵魂要到长江去

去饮陈子昂的泪水……

“你莫非坐在中国新诗底婴儿身边,/右手编着襁褓,左手摇着摇篮,/啊啊,屈原,诗底金字塔,文学的恒星/请接纳我的膜拜,引我前行!”(见《创世纪》第六期所载《屈原祭》)虽然这些诗因感情太过直露、诗素稀薄而未被痖弦收入后来的诗集中,但由此可观他当时的心路历程,可证他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热衷,对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珍惜之情。那些因痖弦采用一些西洋文学技巧而对他大量运用传统文学技巧的现象视而不见,予以全盘否定甚至恶意攻击的所谓批评是完全不足为凭的。

痖弦对中国传统诗歌的语言是非常欣赏的,对其魅力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对于建立中国现代诗的语言新传统,笔者一直相信准确与简洁是创造语言的不二法门。”“准确与简洁(节度),原本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特色,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民族的诗,比中国古典诗歌更简洁。中国现代诗人学习简洁与准确的最好课本,应该是自己民族的诗篇。以最少的字表现最多的涵意,以有限象征无限,我们的诗祖诗宗是大行家!我们非学习不行!”他的诗作更是最好的实践证明。《乞丐》、《盐》等不少诗作的语言大量来自民间,是俚俗的语言,是中国文学最初的母亲的语言,大量的排比、重叠、顶针、白描,回环往复式的叠式结构,更是中国传统诗歌(包括民歌)的惯用手法。“至于语言的锻炼,首重活用传统的语言。我们听乡村的地方戏、老祖母的谈话、平剧的对白,那种语言的形象,丰富而跳脱,真是足资采风。”传统,在痖弦的心目中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是现代诗人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力量源泉。他的这种对传统的借鉴,在其诗集中俯拾皆是。你能说痖弦不是传统的?

他还充分肯定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抒情特色:“论者常谓中国古典诗在本质上是一个抒情(短诗)的传统,这种发展可以从诗经回溯,一直到明清、民初的旧体诗,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品,无不具有抒情和短小两大特色。在中国,篇幅较长的作品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以及蔡琰的悲愤诗等,虽然也有叙事诗的意味,然就长度而言,实无法与荷马的《伊利阿德》、《奥德赛》及印度的《罗摩耶那》一类的长诗等量齐观。”他认为这种短小与抒情不是不足,而是中国古典诗有别于其他国家诗歌的特点,有着很强的艺术张力与浓郁的诗素。“这种比较,并不意味着中国古典诗有甚么缺点,相反的,由于中国古典诗着重抒情比较不着重说理的叙事,遂比西方诗具有更大的纯度和精确性,成为世界上最经济、最简洁的文字。”这些见解,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可谓鞭辟入里。

关于诗的社会性,痖弦从传统文学着手,进行了沉潜的思考和深入的剖析。他认为:“社会意识是文学的重要品质之一,但却不是唯一的品质;社会意义是批评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却不是唯一的标准。文学是从殊相到达共相的过程,不管你写甚么,点的或面的,局部的或全体的,个人的或民族的,只要写得好,都有社会意义。质言之,真正的社会意义,应该自组成社会的‘人’里探求、出发。”“然而,我们却不能要求诗应该表现什么、描述什么,而必须在自由的前提下,任随诗人以一己之才性、气质,去写他自己的真诚感受、对人生奥秘的认识。也唯有在这种情形下产生的作品,社会属性才有它的真挚情感与意义。”通过对李清照的词作以及杜甫诗作的省察,进一步佐证了他的看法。他惋惜地说:“然而杜甫之所以为诗圣,并不仅是社会性浓厚、关怀悲苦社会而已,最重要的是他兼容载道言志,后者在杜工部全集里份量尤其不轻,把他划归社会诗人是我们狭隘的损失。”痖弦重视诗歌的社会性,但又不以直接的社会性为唯一标准,主张多元,对过去过于强调诗的社会功效的评判标准不以为然:“但在文学批评史上,常可见到,写社会现象较多、规模较大的作品,常被顶礼于较高的文学地位,而社会倾向少的作家则被置于较次的地位(最显著的例子是《诗品》列陶潜于中品),这往往引起不少人的困惑,也给人很坏的‘暗示’作用。”笔者以为这一弊端与中华民族几千年受封建剥削与压迫有关,虽然历史已经对钟嵘将陶潜定于中品做出了嘲笑,但我们同时也仍然在拿着钟嵘(当然不仅仅是他)给我们的那把尺子给诗人们定身份、量高矮,要经过相当长一个时期,让历史重新进行评价,那真是太残酷了。他还尖锐地指出:“鲁迅早期的小说在当时很有影响力,也有潜力可以成为更优秀的小说家,但后来他过分强调社会意义,把文学寄托在政治狂热上,放弃小说,改写杂文……这些从严格的文学立场来看,是很大的遗憾,也是一种矛盾。”也许是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但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痖弦此话是很有见地的,不仅仅是鲁迅,不少优秀的作家诗人,都有这样的遗憾和矛盾,给中国文学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痖弦疾声呐喊之后总结道:“值得思索的,是社会性掌握的分寸,过强的社会意识,难免影响作家的艺术表达。”他还苦心孤诣地在认真思考后提出了另一种看法,进行了另一种划分:“我们或者可以从‘博大’与‘纯粹’来区分优秀诗人的属性:博大诗人抒写共相,社会性较大,其作品具有直接的社会功效,杜甫可以为代表。纯粹诗人描绘殊相,社会性较少或全无,如陶潜、杜牧、李贺。两者纯由诗人的才性气质来表达,丝毫无法勉强。”这一划分标准,虽无任何成章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十分精当,有着很强的独创性和探索性,是相当新锐的。尽管提出了这样的划分标准,而且痖弦的诗作也更重个体的感性经验,但他还是中肯地承认:“我们掩卷三思,仍然承认,对于一个苦难的民族,我们期待博大诗人的产生,似乎要比期待纯粹诗人来得迫切。”这些见解,非常深刻,符合中国的国情。

如上所述,痖弦十分尊重传统,而且从传统中吸取了不少营养,但他并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同时有一种反传统的精神。因为,过分的依赖传统只是一种迂腐,是冥顽不化,是不合时宜。“传统并不单单靠‘继承’,它必须经过‘反刍’的阶段,必须花心血来寻求它底真髓,说得大胆些:真正的传统精神就是反传统。传统精神是不断的求新、创造过去没有的东西,如果我们一成不变的维系传统,不敢批评与变化,甚至‘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一味泥古、抄袭传统,那不是我们对待传统应有的态度。”这段话堪称至理明言。翻开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哪一页不是写着尊重传统而又在革新和离经叛道?如果一味因循守旧,对传统照搬照用,甚至连秦汉的文、盛唐的诗也不会有的,至于以后的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当然更不会产生了。没有一九一七年左右的文学革命,哪里会有新诗,更遑论建立新诗的传统了。痖弦如此下了论断:“每一个新的文学问题的产生、每一个新的文学形式的创造、每一个新的文学思潮的激起,都是针对前一个思潮、旧有的形式与前一个艺术的反动,这种反动就是一种反传统的精神。”有一些抱残守缺者,往往动辄传统,挥起大棒打杀具有探索性的诗人和作品,但他们往往忘了“传统”中早就对反传统给予了肯定,刘勰的千古名著《文心雕龙·通变篇》就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对于传统,我们决不能硬生生拿来袭用,而是要在学习过程中转化它,常常读它、神往它、思索它,活在传统的精神里,执笔行文之际,这平常不易觉察、渐渐累积形成的‘情感历史’,便都呼风唤雨,一齐涌现笔尖!”这一段较为感性的话语,对现代诗人们无疑具有极大的启示。“唯有选择性的吸收传统、进而驾驭传统,才能更新传统、创造新的传统。”这样强力的呼吁,正是今日之现代诗人们应该潜心努力的目标。

中国的血液将继续在中国诗人的血管里流淌,传统真髓与现代精神的融合,将会开出更加艳丽的诗花,丰富中国诗的园地。这是痖弦的期望,也是我们更多诗论者的期望。

C. 痖弦诗歌20首

痖弦诗选

痖弦(1932- ),原名王庆麟,创世纪诗社成员之一,出版的诗集有《痖弦诗抄》(1959)、《深渊》(1968)、《痖弦诗集》(1981)等。

故某省长 神 山神 上校 伞 红玉米 盐 坤伶 C 教授 巴黎 芝加哥 水夫 如歌的行板 焚寄T·H 弃妇 乞丐 水夫 瓶 秋歌 献给马蒂斯 从感觉出发 一般之歌 给桥 远洋感觉 深渊 歌 殡仪馆 无谱之歌 给超现实主义者
故某省长

钟鸣七句时他的前额和崇高突然宣告崩溃
在由医生那里借来的夜中
在他悲哀而富贵的皮肤底下——————

合唱终止。



神孤零零的
坐在教堂的橄榄窗上
因为祭坛被牧师们占去了

山神

猎角震落了去年的松果
栈道因进香者的驴蹄而低吟
当融雪像纺织女纺车上的银丝披垂下来
牧羊童在石佛的脚趾上磨他的新镰
春天,呵春天
我在菩提树下为一个流浪客喂马

矿苗们在石层下喘气
太阳在森林中点火
当瘴疠婆拐到鸡毛店里兜售她的苦苹果
生命便从山鼬子的红眼眶中漏掉
夏天,
我在鼓一家病人的锈门环

曲嬉戏在村姑的背篓里
雁子哭著喊云儿等等他

当衰老的太阳掀开金胡子吮吸林中的柿子
红叶也大得可以写满一首四行诗了
秋天,呵秋天
我在烟雨的小河里帮一个渔汉撒网

樵夫的斧子在深谷里唱著
怯冷的狸花猫躲在荒村老妪的衣袖间
当北风在烟囱上吹口哨
穿乌拉的人在冰潭上打陀螺
冬天,呵冬天
我在古寺的裂钟下同一个乞丐烤火

上校

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
自火焰中诞生
在荞麦田里他们遇见最大的会战
而他的一条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

他曾经听到过历史和笑

甚么是不朽呢
咳嗽药刮脸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
而在妻的缝纫机的零星战斗下
他觉得唯一能俘虏他的
便是太阳

1960年8曰26日



雨伞和我
和心脏病
和秋天

我擎着我的房子走路
雨们,说一些风凉话
嬉戏在圆圆的屋脊上
没有甚么歌子可唱

即使是秋天,
即使是心脏病
也没有甚么歌子可唱

两只青蛙
夹在我的破鞋子里
我走一下,它们唱一下

即使是它们唱一下
我也没有甚么可唱

我和雨伞
和心脏病
和秋天
和没有甚么歌子可唱

1958年6月

红玉米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吹着那串红玉米

它就在屋檐下
挂着
好像整个北方
整个北方的忧郁
都挂在那儿

犹似一些逃学的下午
雪使私塾先生的戒尺冷了
表姊的驴儿就拴在桑树下面

犹似唢呐吹起
道士们喃喃着
祖父的亡灵到京城去还没有回来

犹似叫哥哥的葫芦儿藏在棉袍里
一点点凄凉,一点点温暖
以及铜环滚过岗子
遥见外婆家的荞麦田
便哭了

就是那种红玉米
挂着,久久地
在屋檐底下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你们永不懂得
那样的红玉米
它挂在那儿的姿态
和它的颜色
我底南方出生的女儿也不懂得
凡尔哈仑也不懂得

犹似现在
我已老迈
在记忆的屋檐下
红玉米挂着
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
红玉米挂着

1957年12月19日



二嬷嬷压根儿也没见过托斯妥也夫斯基。春天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就在榆树上歌唱。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没有开花。

盐务大臣的驼队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着。二嬷嬷的盲瞳里一束藻草也没有过。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嬉笑着把雪摇给她。

一九一一年党人们到了武昌。而二嬷嬷却从吊在榆树上的裹脚带上,走进了野狗的呼吸中,秃鹫的翅膀里;且很多声音伤逝在风中,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开了白花。托斯妥也夫斯基压根儿也没见过二嬷嬷。

1958年1月14日

坤伶

十六岁她的名字便流落在城里
一种凄然的旋律

那杏仁色的双臂应由宦官来守卫
小小的髻儿啊清朝人为他心碎

是玉堂春吧
(夜夜满园子嗑瓜子儿的脸!)

“苦啊……”
双手放在枷里的她

有人说
在佳木斯曾跟一个白俄军官混过

一种凄然的旋律
每个妇人诅咒她在每个城里

1960年8月26日

C 教授

到六月他的白色硬领将继续支撑他底古典
每个早晨,以大战前的姿态打着领结
然后是手杖,鼻烟壶,然后外出
穿过校园依旧萌起早岁那种
成为一尊雕像的欲望

而吃菠菜是无用的
云的那边早经证实甚么也没有
当全部黑暗俯下身来搜索一盏灯
他说他有一个巨大的脸
在晚夜,以繁星组成

1960年8月20日

巴黎

奈带奈霭,关于床我将对你说甚么呢?
——A·纪德

你唇间软软的丝绒鞋
践踏过我的眼睛。在黄昏,黄昏六点钟
当一颗陨星把我击昏,巴黎便进入
一个猥琐的属于床第的年代

在晚报与星空之间
有人溅血在草上
在屋顶与露水之间
迷迭香于子宫中开放

你是一个谷
你是一朵看起来很好的山花
你是一枚馅饼,颤抖于病鼠色
胆小而[穴悉][穴卒]的偷嚼间

一茎草能负载多少真理?上帝
当眼睛习惯于午夜的罂粟
以及鞋底的丝质的天空,当血管如菟丝子
从你膝间向南方缠绕

去年的雪可曾记得那些粗暴的脚印?上帝
当一个婴儿用渺茫的凄啼诅咒脐带
当明年他蒙着脸穿过圣母院
向那并不给他甚么的,猥琐的,床第的年代

你是一条河
你是一茎草
你是任何脚印都不记得的,去年的雪
你是芬芳,芬芳的鞋子

在塞纳河与推理之间
谁在选择死亡
在绝望与巴黎之间
唯铁塔支持天堂

1958年7月30日

芝加哥

铁肩的都市
他们告诉我你是淫邪的
——C·桑德堡

在芝加哥我们将用按钮恋爱
乘机器鸟踏青
自广告牌上采雏菊,在铁路桥下
铺设凄凉的文化

从七号街往南
我知道有一则方程式藏在你发间
出租汽车捕获上帝的星光
张开双臂呼吸数学的芬芳

当秋天所有的美丽被电解
煤油与你的放荡紧紧胶着
我的心遂还原为
鼓风炉中的一支哀歌

有时候在黄昏
胆小的天使扑翅逡巡
但他们的嫩手终为电缆折断
在烟囱与烟囱之间

犹在中国的芙蓉花外
独个儿吹着口哨,打着领带
一边想着我的老家乡
该有只狐立在草坡上

于是那夜你便是我的
恰如一只昏眩于煤屑中的蝴蝶
是的,在芝加哥
唯蝴蝶不是钢铁

而当汽笛响着狼狈的腔儿
在公园的人造松下
是谁的丝绒披肩
拯救了这粗糙的,不识字的城市……

在芝加哥我们将用按钮写诗
乘机器鸟看云
自广告牌上刈燕麦,但要想铺设可笑的文化
那得到凄凉的铁路桥下

1958年12曰16日

水夫

他拉紧盐渍的绳索
他爬上高高的桅杆
到晚上他把他想心事的头
垂在甲板上有月光的地方

而地球是圆的

他妹子从烟花院里老远捎信给他
而他把她的小名连同一朵雏菊刺在臂上
当微雨中风在摇灯塔后边的白杨
街坊上有支歌是关于他的

而地球是圆的
海啊,这一切对你都是蠢行

1960年8月26日

如歌的行板

温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正正经经看一名女子走过之必要
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码认识之必要
欧战,雨,加农炮,天气与红十字会之必要
散步之必要
溜狗之必要
薄荷茶之必要
每晚七点钟自证券交易所彼端
草一般飘起来的谣言之必要。旋转玻璃门
之必要。盘尼西林之必要。暗杀之必要。晚报之必要。
穿法兰绒长裤之必要。马票之必要
姑母继承遗产之必要
阳台、海、微笑之必要
懒洋洋之必要

而既被目为一条河总得继续流下去
世界老这样总这样:——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罂粟在罂粟的田里

1964年4月

焚寄T·H

诗人,我不知你是如何
找到他们的
在那些重重叠叠的死者与
死者们之间
你灰石质的脸孔参加了哪一方面的自然?
星与夜
鸟或者人
在叶子
在雨
在远远的捕鲸船上
在一零四病室深陷的被褥间
迟迟收回的晨曦?

老屋后面岗子上每晚有不朽的蟋蟀之歌
春天走过树枝成为
另一种样子
自一切眼波的深处
白山茶盛开
这里以及那里
他们的指尖齐向你致候
他们呼吸着
你剩下的良夜
灯火
以及告别

而这一切都完成了
奇妙的日子,从黑色中开始
妇女们跳过
你植物地下茎的
缓缓的脉搏
看见一方粘土的
低低的天
在陶俑和水瓮子的背后
突然丧失了
一切的美颜
至于诗这傻事就是那样子且你已看见了它的实体;
在我们贫瘠的餐桌上
热切地吮吸一根剔净了的骨头
——那最精巧的字句?
当你的嘴为未知张着
你的诗
在每一种的美赞下
抛开你独自生活着
而你的手
为以后的他们的岁月深深颤栗了

1964年9月为纪念覃子豪先生而写

弃妇

被花朵击伤的女子
春天不是她真正的敌人

她底裙再不能构成
一个美丽的晕眩的圆
她的发的黑夜

也不能使那个无灯的少年迷失
她的年代的河倒流
她已不是今年春天的女子

琵琶从那人的手中拾起
迅即碎落,落入一片凄寂
情感的盗贼,逃亡
男性的磁场已不是北方

她已不再是
今年春天的女子
她恨听自己的血
滴在那人的名字上的声音
更恨祈祷
因耶稣也是男子

乞丐

不知道春天来了以后将怎样
雪将怎样
知更鸟和狗子们,春天来了以后
以后将怎样

依旧是关帝庙
依旧是洗了的袜子晒在偃月刀上
依旧是小调儿那个唱,莲花儿那个落
酸枣树,酸枣树
大家的太阳照着,照着
酸枣那个树

而主要的是
一个子儿也没有
与乎死虱般破碎的回忆
与乎被大街磨穿了的芒鞋
与乎藏在牙齿的城堞中的那些
那些杀戮的欲望

每扇门对我开着,当夜晚来时
人们就开始偏爱他们自己修筑的篱笆
只有月光,月光没有篱笆
且注满施舍的牛奶于我破旧的瓦钵,
当夜晚
夜晚来时

谁在金币上铸上他自己的侧面像
(依呀嗬!莲花儿那个落)
谁把朝笏抛在尘埃上
(依呀嗬!小调儿那个唱)
酸枣树,酸枣树
大家的太阳照着,照着
酸枣那个树

春天,春天来了以后将怎样
雪,知更鸟和狗子们
以及我的棘杖会不会开花
开花以后又怎样

水夫

他拉紧盐渍的绳索
他爬上高高的桅杆
到晚上他把他想心事的头
垂在甲板上有月光的地方

而地球是圆的

他妹子从烟花院里老远捎信给他
而他把她的小名连同一朵雏菊刺在臂上
当微雨中风在摇灯塔后面的白杨树
街坊上有支歌是关于他的

而地球是圆的
海啊,这一切对你都是愚行



我的心灵是一只古老的瓶;
只装泪水,不装笑涡。
只装痛苦,不装爱情。

如一个旷古的鹤般的圣者,
我不爱花香,也不爱鸟鸣,
只是一眼睛的冷漠,一灵魂的静。

一天一个少女携我于她秀发的头顶,
她唱着歌儿,穿过带花的草径,
又用纤纤的手指敲着我,向我要爱情!

我说,我本来自那火焰的王国。
但如今我已古老得不能再古老
我的热情已随着人间的风雪冷掉!

她得不到爱情就嘤嘤地啜泣。
把涩的痛苦和酸的泪水
一滴滴的装入我的心里……

哎哎,我实在已经装了太多太多。
于是,我开始粼粼的龟裂,
冬季便已丁丁的迸破。

秋歌
——给暖暖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
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诗了
暖暖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献给马蒂斯(H。 MATISSE)

他使人发狂,较苦艾计更为危险
——蒙得巴纳斯的人们



他们又将说这是灿烂的,马蒂斯
双眼焚毁整座的圣母院,自游戏间
房中的赤裸冉冉上升去膈肢那些天使
没有回声,斑豹蹲立于暗中
织造一切奇遇的你的手拆散所有的发髻

而在电吉他粗重的拨弄下
在不知什么梦的危险边陲
作金色的他们是横卧于
一条蔷薇缀成的褥子上——
等你亨利.马蒂斯
马蒂斯是光荣的羞耻

为了枕上的积压的谣言,在夏日
绸缎们如是惊骇你竟茫然无知
而女人们要的便是这小小的伤残
(一个天鹅绒的阶段!)
或假装抵抗你
在镜子的抄袭下
或看水 背后
空气在她股上
野蛮而温柔

马蒂斯,我和你并无意
使一切事物成为亡故
柘榴也曾饱饮你的时辰,在巴黎
床边的顾盼竟险阻如许;
不听管束的夜,炫目的墙
轰然!一团普鲁士蓝的太阳
奇妙的日子啊马蒂斯
你固已成为她们肌肤的亲信
则她究竟有几个面颜?!
而色彩犹如是扯谎,且总觉
有些什么韵律
在笑谑间
流入晨曦的心里



虹的日子
你诠释脱下的女衫的芬芳的静寂
你诠释乳房内之黑暗
(一朵花盛住整个的夜晚!)
你诠释被吻啃蚀的颈项。十二时以后的
他们的眼
总容易是风信子

自你炙热的掌中她们用大块的红色呼救
你微笑,匆急如第一次
描一席波斯地毡在别人妻子的房里
而除了脂肪跟抱怨
在翘摇的被中的租来的游戏
除了每晚为一个人躺下;马蒂斯
早晨并不永恒
她们已无需意义

这一切都是过客
她们全部的历史止于灯下修指甲的姿态
甚至河也有一个身体,由速度作成
而在她们发茨间什么也没有诞生
黄昏。钟鸣七句
没有人行将死于什么。没有消息
而你涂绘他们成为那样彼等并无所知;
面对你玄色的素描老爱问:
素馨吗?是素馨花吗?是素馨花啊
(回答她们的顶多是一群办晚报的男人!)
只有你,马蒂斯
签你的名字在她们痴肥的脚上
给她们一张脸
一声嘘息



以一根摇曳的堇色线条去纺织岁月
使虹发出香味,使布匹唱歌
一声轻喟吹起五朵跳舞是你美丽的吓阻
薄荷饼的那种美好是她们被俘的眼色
当每日例行的凄苦蝙蝠般来到
一朵烟花俯身 下而自一支小小的铅管里
你挤出整首的朔拿大
和大半个巴黎

消耗所有的光高声呼唤死者
弯身走进墓穴去开采蓝色
独对这没有栏栅的春
你长长的丝梯竟不知搭向那里
床单迤逦向南,在甜蜜的骚动间
她们在呻吟中占领了你而你总给对方以一头海豹的气息
而人们说血在任何时刻滴落总够壮丽;
一房,一厅,一水瓶的怀乡病
一不听话的马蒂斯

就因为那重建的紫罗兰
很多灵魂参与你裸之荒嬉
就因为那微笑,水星沉落
就因为你哄他们安睡,尽管
在他们的头下
一开始便枕着
一个巨大的崩溃……

而马蒂斯,你总是通达的
当里维拉街的行人如一支败坏的曲调
你乘坐肮脏的调色板
向日渐倾斜的天堂
转身逆风而上

从感觉出发

对我来说,活着常常就是想着
——W。H。奥登



这是回声的日子。我正努力忆起——
究竟是谁的另一双眼睛,遗忘于
早餐桌上的鲟鱼盘子中

而脐带随处丢弃着,窗边有人晒着假牙
他们昨夕的私语,如妖蛇吃花

这是回声的日子。一面黑旗奋斗出城廓
率领着断颚的兵队,复化为病鼠
自幽冥的河谷窜落

噫,日子的回声!何其可怖
他的脚在我脑浆中拔出
这是抓紧星座的蜥蜴,这是
升自墓中的泥土

而当蝴蝶在无花的林中叫喊
谁的血溅上了诸神的冠冕

这是独眼的圣女
矢车菊不敢向她走来
这是床单
床单上建设的恋爱

而当秋天金币自她的乳头滑落
我相信那夜至少有一颗星高过了法国

光荣的日子,从回声中开始
那便是我的名字,在镜中的惊呼中被人拭扫
在衙门中昏暗
再浸入历史的,历史的险滩……



穿过山楂树上吊着的
肋骨的梯子,穿过兵工厂后边
一株苦梨的呼吸,穿过蒙黑纱的鼓点

那些永远离开了钟表和月份牌的
长长的名单

在月光中露齿而笑的玉蜀黍下面
在毛瑟枪慷慨的演说中
在伪装网下一堆头发的空虚里
在仙人掌和疲倦的圣经间

穿过伤逝在风中的
重重叠叠的脸儿,穿过十字架上
那些姓氏的白色

穿过S上校的好记性
向我揭示;那人为何用刺刀
划战线在荞麦上
为何躲过他自己的灵魂,如蟾蜍躲过荷叶
当夜晚于地窖中,纺织着钢铁

负载我不要使我惊悸,在最后的时日
带我理解这憎恨的冷度
这隐身在黑暗中的寂静
这沉沉的长睡,我底凄凉的姊妹

这便是我,今年流行的新诠释
仅仅为上衣上的一条丝带
他们把我卖给死……

在影子与影子之间
在诀别与遇合之间
在我的眼睛不在那儿的,那些时辰
在月光中露齿而笑的玉蜀黍下面



如声音把一支歌带走,孩子,一粒铅把我带走
如凶残的女人突然抽回她的舌头
如流星雨完成闪烁于一瞬之间,我是完成了
弹道那边的秋天

如夜,奇异的毯子
在海边把我们的吻与炮声隔开
如脱下袭旧法兰绒外衣,我是脱下了
曳着灰影的往昔

且也曾是放风筝的孩子
坐秋千看云的孩子
打着铜钹旅行的孩子
在母亲的遗嘱里,把以后的夕阳也留给他的
哭声很大的孩子

当这眼睛不能回答那眼睛
当耧斗菜和玉番草在你胸上走动
当钮扣获得时间的胜利,当顿然失去
魂魄的,小小的回声

节骨木依然
丛生着青苔,那茎草依然
空摇着夜色,当黎明依然升上
自桥戏者的手中,一扇苍白的太阳

一些旗,飘起又跌落
跌落又飘起
一些子宫,空虚又饱满
饱满又空虚

而当大镰刀呼啸着占领
别一处噤默的腐肉
我遂以每一刻赤裸认出你
在草茨间舐食的额头

噫死,你的名字,许是这沾血之美
这重重叠叠的脸儿,这断了下颚的兵队
噫死,你的名字,许是这沾血之美
这冷冷的蝴蝶的叫喊
这沉沉的长睡,我底凄凉的姊妹

在低低的爱扯谎的星空下
在假的祈祷文编缀成的假的黄昏
在你走近城市中新亮灯的部份
在我的眼睛不在那儿的那些时辰

而我回声的心,将永不休歇
向五月的骤雨狂奔
以湿濡的鞋子掠过高高的悬崖
看哪!一个患跳舞病的女孩

如这回声的日子,自焦虑中开始
在镜子的惊呼中被人拭扫
在鲟鱼盘子里待人拣起
在衙门中昏暗
在床单上颤栗

一个患跳舞病的女孩
一部感觉的编年纪……

一般之歌

铁蒺藜那厢是国民小学,再远一些是锯木厂
隔壁是苏阿姨的园子;种着莴苣,玉蜀黍
三棵枫树左边还有一些别的
再下去是邮政局、网球场,而一直向西则是车站
至于云现在是飘在晒着的衣物之上
至于悲哀或正躲在靠近铁道的什么地方
总是这个样子的
五月已至
而安安静静接受这些不许吵闹

五时三刻一列货车驶过
河在桥墩下打了个美丽的结又去远了
当草与草从此地出发去占领远处的那座坟场
死人们从不东张西望
而主要的是
一个男孩在吃着桃子
五月已至
不管永恒在谁家梁上做巢
安安静静接受这些不许吵闹

给桥

常喜欢你这样子
坐着,散起头发,弹一些些的杜步西
在折断了的牛蒡上
在河里的云上
天蓝着汉代的蓝
基督温柔古昔的温柔
在水磨的远处在雀声下
在靠近五月的时候

(让他们喊他们的酢酱草万岁)

整整的一生是多么地、多么地长啊
纵有某种诅咒久久停在
竖笛和低音箫们那里
而从朝至暮念着他、惦着他是多么的美丽

想着,生活着,偶而也微笑着
既不快活也不不快活
有一些什么在你头上飞翔
或许
从没一些什么

美丽的禾束时时配置在田地上
他总吻在他喜欢吻的地方
可曾瞧见阵雨打湿了树叶与草么
要作草与叶
或是作阵雨
随你的意

(让他们喊他们的酢酱草万岁)

下午总爱吟那阕「声声慢」
修着指甲,坐着饮茶
整整的一生是多么长啊
在过去岁月的额上
在疲倦的语字间

整整一生是多么长啊
在一支歌的击打下
在悔恨里

任谁也不说那样的话
那样的话,那样的呢
遂心乱了,遂失落了
远远地,远远远远地

远洋感觉

哗变的海举起白旗
茫茫的天边线直立、倒垂
风雨里海鸥凄啼着
掠过船首神像的盲睛
(它们的翅膀是湿的,咸的)

晕眩藏于舱厅的食盘
藏于菠萝蜜和鲟鱼
藏于女性旅客褪色的口唇

时间
钟摆。秋千
木马。摇篮
时间

脑浆的流动、颠倒
搅动一些双脚接触泥土时代的残忆
残忆,残忆的流动和颠倒

通风圆窗里海的直径倾斜着
又是饮咖啡的时候了

深渊

我要生存,除此无他;同时我发现了他的不快。
——沙特

孩子们常在你的发茨间迷失
春天最初的激流,藏在你荒芜的瞳孔背后
一部分岁月呼喊着。肉体展开黑夜的节庆。
在有毒的月光中,在血的三角洲,
所有的灵魂蛇立起来,扑向一个垂在十字架上的
憔悴的额头。
我们用铁丝网煮熟麦子。我们活着。
穿过广告牌悲哀的韵律,穿过水门汀肮脏的阴影,
穿过从肋骨的牢狱里释放的灵魂,
哈里路亚!我们活着。走路、咳嗽、辩论,
厚着脸皮占地球的一部分。
没有甚么现在正在死去,
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

在三月我听到樱桃的吆喝。
很多舌头,摇出了春天的堕落。而青蝇在啃她的脸,
旗袍叉从某种小腿间摆荡;且渴望人去读她,
去进入她体内工作。而除了死与这个,
没有甚么是一定的。生存是风,生存是打谷场的声音,
生存是,向她们——爱被人膈肢的——
倒出整个夏季的欲望。

在夜晚床在各处深深陷落。一种走在碎玻璃上
害热病的光底声响。一种被逼迫的农具的忙乱的耕作。
一种桃色的肉之翻译,一种用吻拼成的
可怖的语言;一种血与血的初识,一种火焰,一种疲倦!
一种猛力推开她的姿态
在夜晚,在那波里床在各处陷落。

在我影子的尽头坐着一个女人。她哭泣,
婴儿在蛇莓子与虎耳草之间埋下……
第二天我们又同去看云、发笑、饮梅子汁,
在舞池中把剩下的人格跳尽。
哈里路亚!我仍活着。双肩抬着头,
抬着存在与不存在,
抬着一副穿裤子的脸。

下回不知轮到谁;许是教堂鼠,许是天色。
我们是远远地告别了久久痛恨的脐带。
接吻挂在嘴上,宗教印在脸上,
我们背负着各人的棺盖闲荡!
而你是风、是鸟、是天色、是没有出口的河。
是站起来的尸灰,诗未埋葬的死。

没有人把我们拔出地球以外去。闭上双眼去看生活。
耶稣,你可听见他脑中林莽茁长的喃喃之声?
有人在甜菜田下面敲打,有人在桃金娘下……
当一些颜面像蜥蜴般变色,激流怎能为
倒影造像?当他们的眼珠粘在
历史最黑的那几页上?

而你不是甚么;
不是把手杖击断在时代的脸上,
不是把曙光缠在头上跳舞的人。
在这没有肩膀的城市,你底书第三天便会被捣烂再去作纸。
你以夜色洗脸,你同影子决斗,
你吃遗产、吃妆奁、吃死者们小小的呐喊,
你从屋子里走出来,又走进去,搓着手……
你不是甚么。

要怎样才能给跳蚤的腿子加大力量?
在喉管中注射音乐,令盲者饮尽辉芒!
这是荒诞的;在西班牙
人们连一枚下等的婚饼也不投给他!
而我们为一切服丧。花费一个早晨去摸他的衣角。
后来他的名字便写在风上,写在旗上。
后来他便抛给我们
他吃剩下来的生活。

去看,去假装发愁,去闻时间的腐味
我们再也懒于知道,我们是谁。
工作,散步,向坏人致敬,微笑和不朽。
他们是握紧格言的人!
这是日子的颜面;所有的疮口呻吟,裙子下藏满病菌。
都会,天秤,纸的月亮,电杆木的言语,
(今天的告示贴在昨天告示上)
冷血的太阳不时发着颤
在两个夜夹着的
苍白的深渊之间。

岁月,猫脸的岁月,
岁月,紧贴在手腕上,打着旗语的岁月。
在鼠哭的夜晚,早已被杀的人再被杀掉。
他们用墓草打着领结,把齿缝间的主祷文嚼烂。
没有头颅真会上升,在众星之中,
在灿烂的血中洗他的荆冠。
当一年五季的第十三月,天堂是在下面。

而我们为去年的灯蛾立碑。我们活着。
把种籽播在掌心,双乳间挤出月光,
——这层层叠得围你自转的黑夜都有你一份,
妖娆而美丽,她们是你的。
一朵花、一壶酒、一床调笑、一个日期。

这是深渊,在枕褥之间,挽联般苍白。
这是嫩脸蛋的姐儿们,这是窗,这是镜,这是小小的粉盒。
这是笑,这是血,这是待人解开的丝带!
那一夜壁上的玛丽亚像剩下一个空框,她逃走,
找忘川的水去洗涤她听到的羞辱。
而这是老故事,像走马灯;官能,官能,官能!
当早晨我挽着满篮子的罪恶沿街叫卖,
太阳刺麦芒在我眼中。
哈里路亚!我仍活着。

工作、散步、向坏人致敬,微笑和不朽。
为生存而生存,为看云而看云,
厚着脸皮占地球的一部分……
在刚果河边一辆雪橇停在那里;
没有人知道它为何滑得那样远,
没人知道的一辆雪橇停在那里。

1959年5月



谁在远方哭泣呀
为什么那么伤心呀
骑上金马看看去
那是昔日

谁在远方哭泣呀
为甚么那么伤心呀
骑上灰马看看去
那是明日

谁在远方哭泣呀
为什么那么伤心呀
骑上白马看看去
那是恋

谁在远方哭泣呀
为什么那么伤心呀
骑上黑马看看去
那是死

殡仪馆

食尸鸟从教堂后面飞起来
我们的颈间撒满了鲜花
(妈妈为什么还不来呢)

男孩子们在修最后一次胡髭
女孩子们在搽最后一次胭脂
决定不再去赴什么舞会了

手里握的手杖不去敲那大地
光与影也不再嬉戏于鼻梁上的眼镜
而且女孩们的紫手帕也不再于踏青时包那甜甜的草莓了
(妈妈为什么还不来呢)

还有枕下的「西蒙」
也懒得再读第二遍了
生命的秘密
原来就藏在这只漆黑的长长的木盒子里

明天是春天吗
我们坐上轿子
到十字路上去看什么风景哟

明天是生辰吗
我们穿这么好的缎子衣裳
船儿摇到外婆桥便禁不住心跳了哟

而食尸鸟从教堂后面飞起来
牧师们的管风琴在哭什么
尼姑们咕噜咕噜地念些什么呀
(妈妈为什么还不来呢)

有趣的是她说明年清明节
将为我种一棵小小的白杨树
我不爱那萧萧声
怪凄凉的,是不

啊啊,眼眶里蠕动的是什么呀
蛆虫们来凑什么热闹哟
而且也没有什么泪水好饮的
(妈妈为什么还不来呢)

热点内容
玫瑰公主的故事 发布:2024-11-18 16:03:46 浏览:439
针什么成语 发布:2024-11-18 15:51:29 浏览:118
花鸟成语 发布:2024-11-18 15:49:48 浏览:368
瞻的成语 发布:2024-11-18 15:48:16 浏览:698
像字成语 发布:2024-11-18 15:47:30 浏览:308
绘本故事4页 发布:2024-11-18 15:27:16 浏览:448
柱子成语 发布:2024-11-18 15:27:16 浏览:638
并的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4-11-18 15:08:51 浏览:450
戴的成语 发布:2024-11-18 14:39:29 浏览:712
于盲成语 发布:2024-11-18 14:08:29 浏览: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