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愁赏析
A. 关于杜牧《归家》的赏析
赏析:前两句写出了稚子的天真与可爱,用来衬托后两句诗人的严肃的沉思。后两句其实是诗人的自问,自己在官场沉浮,去争生活,争名利,不知不觉人已渐渐老去,双鬓渐染。诗人抒发了淡淡的对日薄西山的感叹。“赢得”二字更是刻画了诗人一种安详之中略带苦笑的神情。
归家
唐代: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译文
不知不觉人已渐渐老去,双鬓渐染,家中亲人焦急的盼望,化为不忍心的责怪,可我如何能,赢得了双鬓上的银发?赢得了岁月?
(1)杜牧愁赏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作者外放江西任职之时。诗人离家已久,客居旅馆,没有知音,家书传递也很困难,在凄清的夜晚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家乡。于是创作了这首羁旅怀乡的诗篇。
宣宗大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
《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B. 杜牧的《赠别》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牧《赠别》诗共来两首自。
其一
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其一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都比不上她。
其二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时却像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却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会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直流到天明。
背景:
这两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其一着重写扬州一位歌妓的美丽和青春,赞扬她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其二着重写惜别,描绘与歌妓在筵席上难舍难分的情怀。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彼此感情相当真挚。
C. 如何赏析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两句诗出自《清明》,意思是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纷纷形容多。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指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D. 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表达了作者杜牧在清明春雨中自己一个人孤身行路的离愁别绪。
【全诗】
《清明》
作者:(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清明节那天,天气阴沉,天空中飘着毛毛的细雨,作者此时正在赶路,旅途上的行人各个神情凄迷,闷闷不乐;作者询问当地人哪里可以有喝酒的地方,牧童伸手指向杏花深处的村庄。
【不同版本的清明】
1、小令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词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恐怖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删减版
清代有位文人,觉得《清明》诗不够精炼,他认为,“雨纷纷”自然在清明时节;“行人”必然在路上;第三句是问句,“借问”就成多余;“牧童”只是被问者,无关大要。因此主张将每句头两个字删除,遂成一首五言绝句: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