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刘半农君赏析
❶ 刘半农的事迹
刘半农(1891-1934),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后以字行,笔名有寒星、范奴冬等,1891年05月27日(农历4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城内西横街,祖籍湖南省南沙市。他4岁从父识字,6岁入塾。光绪三十年(1904年)入江阴翰墨林小学,三十三年入常州府中学。宣统三年(1911年)初,回翰墨林小学任教。辛亥革命爆发,刘半农北走靖江,以书牍翻译之事佐戎幕。民国元年(1912年)2月,因不满军队内部的混乱,旋回乡参加演文明戏,筹款支援革命。3月,和弟弟刘天华同往上海,先后任开明剧社编辑,《中华新报》特约编译员,中华书局编译员,发表了《玉簪花》、《髯侠复仇记》等小说。民国6年,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两文,阐述对改革散文、韵文、诗歌、小说、戏曲等方面的意见,主张以白话文为正宗,吸收文言的优点,不用不通之文字,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增多诗体,注意分段,采用标点等,尤其强调“将古人作文之死格式推翻”。是年夏,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出任国立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民国7年,他与钱玄同一起在《新青年》上“合演双簧”,钱化名王敬轩写信给《新青年》,提出种种理由反对白话文,刘写文从正面逐条驳斥,为当时新旧文学争论的著名事件。刘还创造了“她”、“它”字用法,受到鲁迅称赞。他在北大教授应用文时,反对八股程式,重视实用,发表了《应用文教授》,著有《中国文法通论》及《学徒苦》、《卖萝卜人》、《叫我如何不想她》等白话诗。他的无韵诗语言明快,思想进步,广为流传。还征集到几千首歌谣,整理发表140余首,开创了研究民间文艺的先河。
民国8年4月,刘半农被推选为国语统一筹备会会员,起草《国语统一进行方法案》,提出改国文为国语及编纂辞典等主张。民国9年5月,被推为国语辞典委员会委员。不久,经北京政府教育部派遣出国留学。初至英国,入伦敦大学,次年转入法国巴黎大学,主攻实验语言学。民国12年,撰写《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列法之研究》和《实验 四母之结果》两文。次年出版《四声实验录》,除介绍有关语言知识和实验方法外,对四声的本质做了探讨。民国14年,写了法文《汉语字声实验录》、《国语运动略史》博士试论文;并发明“刘氏音鼓甲种”与“声调推断尺”(即刘氏尺)等测算语言乐律的仪器,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被巴黎语言学会推为会员。同年夏,又获法兰西研究院伏尔内语言学专奖。是年秋回国,任北大中国文学系教授及研究所国学门导师,致力于语言学研究。民国15年,所译《茶花女》剧本出版。翌年,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府,刘半农为表示对教育部长刘哲的不满,辞去国立各校讲席。次年,国民党南京政府任命刘为特约著述员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民国18年,复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兼任辅仁大学教务长。次年5月,又兼北平大学女子学院院长。在此期间,他先后调查方言二三百种,编成《调查中国方言音标总表》一册,出版《宋元以来俗字谱》一书。民国20年夏,任北大文学院研究教授,主管研究院文史部事,从事语音乐研究和大辞典编纂工作,陆续发表《释吃》、《释来去》诸文。“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撰写《反日救国的一条正路》等文章,坚决主张抗日。民国22年,编成《中小词典》,并附有他创造的“点直曲检字法”。是年4月,他不顾白色恐怖,与钱 玄同等12人联名发出为李大钊烈士举行公葬的募款书,并书写墓志和墓碑。同年暑期,他走访河南、上海,亲测古乐器音律,并在巩县石窟市及洛阳龙门发现北朝和唐代的乐舞造象。次年,发表《西汉时代的日晷》等文章。同年暑假,带领白涤洲等4人沿平绥线去调查西北地区方言,染回归热,医治无效,于7月14日在北平逝世。蔡元培为之撰写碑铭。刘曾自编《半农杂文》集,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收集在里面。
刘北茂(1908-1981),字寿元,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1908年生于张家港市南沙镇(原属江阴)。在其兄长刘半农和刘天华的指点和熏陶之下,他自幼酷爱音乐,学生时代便已掌握了多种中外乐器的演奏技巧,对二胡、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尤为擅长。
在两位兄长的全力资助下,1927年,刘北茂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尔后,他曾先后在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从事英语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北京沦陷,日伪以重金相聘,刘北茂断然拒绝,表现了华夏子孙伟大的民族气节。后来,为继承和发扬先兄刘天华“改进国乐”的遗愿,他于1942年毅然放弃英语副教授的职衔,到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任教,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音乐教学和演奏工作之中。由于自幼就在这方面有着颇为厚实的基础,加上又潜心地作了矢志不渝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在音乐领域里取得了极为出色的成绩。
解放以后,刘北茂出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1955年到1957年,他临时任教于中国盲人训练班,培养出了甘柏林等一批著名的盲人二胡演奏家。1958年,他借调到安徽省艺术学院、安徽师范大学任教,并任安徽省第三届政协委员、文联委员以及音乐协会理事等职,为培养音乐新人,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事业,作出了他所能作出的最大贡献。
跟他的两位兄长一样,对生他养他的香山大地,刘北茂也“情眷眷而怀归”,曾数度返回故里,去田塍间采风,为乡亲们演奏,跟故乡人民一直保持着深深的血肉之情。
到了晚年,刘北茂不幸双腿瘫痪,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音乐创作。他一生写下了百余首二胡曲,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汉江潮》、《前进操》、《漂泊者之歌》、《乘风破浪》、《小花鼓》、《太阳照耀着祖国边疆》、《欢乐舞曲》、《独弦曲》、《欢送》、《千里淮北赛江南》、《缅怀》、《迎朝晖》、《流芳曲》、《哀思》等。后来,《哀思》一曲又在他的指导下由其子刘育熙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曾在纪念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音乐作品比赛中荣获国家创作和演出一等奖。
1981年,刘北茂不幸与世长辞。次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北京二胡研究会、北京乐器学会等单位,为纪念刘北茂逝世一周年,联合举办了“刘北茂作品广播音乐会”,介绍了他创作的15首二胡独奏曲和4首民乐合奏曲,以表示对他的深深的怀念。
刘天华(1895-1932),字寿椿,江苏省江阴县城内西横街人,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杰出的民族音乐家。1895年02月04日出生。父刘宝珊是个寒士。系刘半农之弟,刘北茂之兄。幼时就读于翰墨林小学,酷爱音乐。家近涌塔庵、孔庙,每逢僧家佛事或春秋丁祭,好静听钟鼓、管弦之声,乐而忘返、清宣统元年(1909),考取常州府中学堂,参加校内军乐队,吹小号、军笛。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学堂停办,辍学回家。时江阴光复,他参加维持地方治安的青年团,掌军号。民国元年(1912)随刘半农去上海,进开明剧社乐队工作,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学习,掌握多种西洋管弦乐器演奏艺术,并萌生改进国乐的想法。2年剧社解散,失业回澄。先后在华士澄华小学和城区澄西小学任音乐教员。曾以顾山丝竹高手周少梅为师,学习二胡、琵琶演奏技艺。4年春,父丧,又失业,贫病交迫,每日拉二胡,抒发内心的忧愤,形成《病中吟》初稿。4年秋,受聘常州母校担任音乐教员,后利用暑假外出寻师学艺和采风,向崇明派琵琶演奏家沈肇洲学瀛洲古调,去河南开封学古琴。10年暑假返回江阴,约音乐爱好者组织国乐研究会,切磋江南丝竹和吹打乐。并邀周少梅、黄致君、澈尘和尚等国乐名家数十人公开演奏,极一时之盛。11年去北京,先后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执教。为沟通中西乐理,丰富演奏艺术,发扬祖国民族音乐的特长,于1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主编《音乐杂志》。以二胡为中心,开展演奏、创作、教学研究活动。广泛搜集民间乐曲,京昆小曲,请街头杂耍艺人到院中一起吹奏,记下曲调,谱作新声,改进民族器乐二胡、琵琶。借鉴欧洲小提琴的教学方法,创作一批二胡和琵琶练习曲,使二胡、琵琶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并对我国传统的工尺谱作了比较科学的改进。18年,曾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记录唱腔曲谱,翻成五线谱,写出《梅兰芳歌曲谱》,开创京剧唱腔固定成谱的先河。19年12月,刘天华在北京饭店大厅举行音乐会,把中国民族音乐介绍给中外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演奏代表作二胡曲《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和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每当一曲终了,全场掌声雷动。21年5月31日,去北京天桥听写锣鼓经,不幸染上猩红热,治疗无效,于06月08日去世。
怀念刘半农
http://www.17xie.com/read.php?pid=386916
❷ 鲁迅<<忆刘半农君>>鉴赏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2〕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
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
年》〔3〕投稿之后,由蔡孑民〔4〕先生或陈独秀〔5〕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
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
信〔6〕,“她”字和“它”字的创造〔7〕,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
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
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
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
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
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
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
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
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
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
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
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
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
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
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
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
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
点《何典》〔8〕,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
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9〕,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
不快活〔10〕。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
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
斯”〔11〕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
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12〕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
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
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
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
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
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
“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
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八月一日。
CC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上海《青年界》月刊第六卷第三期。
〔2〕半农刘半农(1891—1934),名复,江苏江阴人。历任北京大学教授、
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他曾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是新文学运动初期重要作
家之一。后留学法国,研究语音学。著有《半农杂文》、诗集《扬鞭集》以及《中国文法通
论》、《四声实验录》等。
〔3〕《新青年》综合性月刊,“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
刊物。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于上海,由陈独秀主编。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
《新青年》。一九一六年底迁至北京。从一九一八年一月起,李大钊等参加编辑工作。一九
二二年七月休刊,共出九卷,每卷六期。
〔4〕蔡孑民(1868—1940)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教
育家。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的创始人之一,后又参加同盟会,民国成立后曾任教育总长、北
京大学校长等职;“五四”时期赞成和支持新文化运动。
〔5〕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原为北京大学教授,《新
青年》杂志的创办人,“五四”时期提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
立后,任党的总书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推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使革命遭到失
败。之后,他成了取消主义者,又和托洛茨基分子相勾结,成立反党小组织,于一九二九年
十一月被开除出党。
〔6〕答王敬轩的双鐄信一九一八年初,《新青年》为了推动文学革命运动,开展对复
古派的斗争,曾由编者之一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把当时社会上反对新文化运动的论调集中起
来,摹仿封建复古派口吻写信给《新青年》编辑部,又由刘半农写回信痛加批驳。两信同时
发表在当年三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
〔7〕“她”字和“它”字的创造刘半农在一九二○年六月六日所作《她字问题》一文
中主张创造“她”、“它”二字,他说:“一,中国文字中,要不要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
词?二,如其要的,我们能不能就用‘她’字?……我现在还觉得第三位代词,除‘她’字
外,应当再取一个‘它’字,以代无生物。”(见《半农杂文》)〔8〕《何典》清代张南
庄(署名“过路人”)编著,是运用俗谚写成、带有讽刺而流于油滑的章回体小说,共十
回,清光绪四年(1878)上海申报馆出版。一九二六年六月,刘半农将此书标点重印,
鲁迅曾为它作题记,现收入《集外集拾遗》。
〔9〕“驷不及舌”语出《论语·颜渊》,据朱熹《集注》:“言出于舌,驷马不能追
之。”
〔10〕《语丝》第四卷第九期(一九二八年二月二十七日)曾发表刘半农的《林则徐
照会英吉利国王公文》,其中说林则徐被英人俘虏,并且“明正了典刑,在印度舁尸游
街”。不久有读者洛卿来信指出这是史实性的错误,《语丝》第四卷第十四期(同年四月二
日)发表了这封信,从此刘半农就不再给《语丝》写稿。
〔11〕禁称“蜜斯”见一九三一年四月一日北平《世界日报》所载刘半农答记者的谈
话。其中说他不赞成学生间以密斯互称,在一九三○年他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时即
曾加以禁止;他主张废弃“带有奴性的”密斯称呼,而代以国语中原有的姑娘、小姐、女士
等。密斯,英语Miss的音译,小姐的意思。
〔12〕指刘半农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间发表于《论语》、《人间世》等刊物的
《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参看《准风月谈·“感旧”以后
(下)》。
❸ 散文欣赏
一、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中最适于抒写坐着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饿基本特征。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神不散是就立意而言的,即广泛地取材且只围绕一个主题。
二、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它侧重于以叙述人物和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如2007课标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谈的是叶圣陶的事,重庆卷《告别三峡》谈的是迁移民、建大坝的事,全文都蕴藏着深厚的感情。
2、写景散文:此类散文通过描写外在的自然景物来表现作者对此地此景的喜爱之情或以时间为线索,或移步换景以空间为线索。阅读时抓住景物特点即可,如2007全国卷《海南杂忆》既有时间线索,又有空间线索,谈到了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又如上海卷阅读文(二),谈的是杭州的美景。
3、咏物散文:此类散文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作者的思想寓于形象的外物之中,是以外在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如辽宁卷《炉火》,文中的炉火象征了一种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
三、鉴赏基本步骤
1、读文意(略读)
读第一遍时,力求快速而有效的找准文意、文题、作者、文末的注释与写作时间、开头结尾等等,由这些综合信息就可大致得知文章谈的是什么。
2、读结构(略读)
第二遍时,就要有目的的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句,它们的位置一般在各段的段首或段末(当然有的也要自己概括),还要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线索句。一般来说,反复出现在文中的句子就是。
3、读字句(精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即只要读得熟,不待解读,自然明晓其义。当然,读时自己一定要走进作品当中。创作是作者将情感述诸笔端,鉴赏就正好相反,读者阅读散文则须披文以入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驰骋想象,展开联想,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读第三遍时就要根据题目要求,有的放矢,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读,读出字句里蕴藏的内容及情感。
四、出题思路
1、字句的赏析
一般来说,所问的语句不外乎这三种:
①对文章结构起作用的句子。
②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③运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的句子。
第一种:入江苏卷《麦天》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累人的日子。”这些叙述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首先分析这话的字面义: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再看下文,写了女人心疼男人,上文有一句“吃苦的日子到了”,由此得知是与上文相呼应,为下文做铺垫。
还有入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在本文中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由此可知: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第二种:如四川卷《焰火的变奏》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做简要分析。此句在文末,应有收束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由此可知: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
第三种:上一种中用到了反问句,反问句加强感情。还如江苏卷《麦天》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花,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解答如下: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这道题就要考虑包括修辞在内的各种表现手法。
在回答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时,一般要遵循这样的步骤:首先明确用了什么方法,然后说用这种手法表达起到了什么效果,最后再联系具体语句谈表达了什么内容,公式为:方法+效果+内容。如《焰火的变奏》一题里(即上题)答案: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还有如梁遇春的《泪与笑》(我校调考)有一题是这样的: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题时首先就要明确用了比喻,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这里就必须搞清楚“降幡”的本义及其在文中的比喻义,再联系全文就得出了答案:“本文使用了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内心的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从上面几道题目的解答中,我们又不难发现,理解语句时,有时也要找出句中的关键词的意义。这些关键词先将其本文即词典义把握清楚,再联系整个句子及全文思想感情,如山东卷《灯火的温情》21题——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回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义?解答这道题时,应先把握“冷”和“荒野”的词典义,然后理解它们的语境义,最后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知道:“冷”是指外部环境(人生)的艰难困苦,“荒野”指的是心境的黑暗,由此不难理解作者的观点:外部环境(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
2、情节的赏析
这类型的题目是就文中的某个细节谈谈它的作用。它一般都要回答两个方面的内容——情感及结构。
辽宁卷《炉火》中有这道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至”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既然在段首,解答时就要指出是伏笔(引出下文),第二步就是联系全文中心内容具体分析了: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炉火”,却从“秋去冬来”写走了,这就要考虑“炉火”和“秋去冬来”之间的关系。第三步就是概括结论:由自然环境的变冷写到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层含义留下了空间。
四川卷《焰火的变奏》14题: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以平静的湖水写起?答案是这样的:反衬了随后施放的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五、开放性试题
1、分析评价类试题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对文章的写法及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既要熟读文本,又要熟悉课文,以课文为依托,找出相关记忆,如重庆卷《告别三峡》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要回答这个内容,我们都应想到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所书法的感情。还比如北京卷《湿湿的思念》,写的是: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鉴赏此文就要想到沈从文写的《边城》,想到沈从文这个人。那么此题就不难理解了。
2007湖南卷《忆刘半农君》里有个新题型,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①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②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③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2006昏暗卷《在山阴道上》也有这样的小论文。这些题目是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高中课文中学过的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上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做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做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议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2、认识理解类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真对某个话题或与文本相关的某一生活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山东卷《梦碎雅典》文后第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是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我校考的交流卷成都市2008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检测题《生命的暗示》有这样一题,作者在文中说:“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做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个人有一千种回答。”对此,你会作出怎样的回答?解答这类题时,一般要用第一人称,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然后再谈理由,要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应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要做大看法明确,举例恰当,表述清楚,言之有理。
六、答题原则
1、忠实于题干
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隐含了表述的范文、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到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痛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凭空去想。
另外要注意的是作答时不能找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文暗暗。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看分答点(当然多多益善),一般4分至少2分,6分至少3分,一定要分条陈述,1点,2点,3点……动笔前一定要组织好语言,看清字数要求等,应在草稿纸上斟酌后再往试卷上誊写。
散文是人类真我的袒露,是人类生命的一个精神家园,,解读散文就是解读品味人类自身。创作者为呈现自我而精心构建文本,解读者为寻找自我而努力破译文本,对文本进行再创作。因而创作有创作的规律,解读也有解读的规律,把握好以上这些规律,对于解题是大有裨益的。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有更大的进步,必须不断地做题,在答题中悟出真理。
❹ 高考语文高频考点
2012高考语文冲刺
写作技巧
一、表现手法
1.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例]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07湖南 忆刘半农君)
(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对比
[例]17.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8分)(07全国卷II海南杂忆 矛盾)
②类比
③象征
[例]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07山东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④联想
[例]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06湖南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⑤想象⑥托物言志⑦铺垫⑧衬托
[例]17.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05四川 张家界 卞毓方)
17.(8分)(1)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⑨欲扬先抑⑩欲抑先扬11侧面烘托12渲染13白描
[例]19.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06湖北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19.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二、表达方式
1.记叙①顺叙②倒叙③插叙④分叙
2.描写
①肖像描写
[例]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 (05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2)“老狮”的画像
——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例]19.回答下列问题。(6分)(2004年 辽宁)
(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2分)
(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4分)
②心理描写③语言描写
[例]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 (05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1)“巨人”的述说
——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④动作描写⑤环境描写(场景描写)
[例]16.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4分)(07湖北 日月行色 杨闻宇)
[例]17.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06江苏 一幅烟雨牛鹭图)
⑥细节描写⑦以动衬静⑧化静为动⑨动静结合
[例]18.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6分)(05山东 溯源)
[例]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06江苏 一幅烟雨牛鹭图)
14.(5分)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
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和氛围。举例。
⑩虚实结合11点面结合12明暗结合13正面描写14侧面描写
[例]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 (05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3)他者的视角
——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15正侧结合16声色结合17粗笔勾勒18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19景物描写
[例]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07广东 泥泞 迟子建)
[例]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06湖南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3.抒情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例]18.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06浙江)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例]17.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06江苏)
③情景交融
[例]16.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4分)(06湖北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④以乐写哀⑤以哀写乐
4.议论
①例证法
[例]17.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05江苏 波兹曼的诅咒周国平)
答:⑴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为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⑵举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②引证法③对比法④喻证法⑤归谬法
三、修辞手法
[例]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07湖南 忆刘半农君)
(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①比喻
[例]20.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05湖北 土地 韩少功)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2)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3分)
②比拟
[例]18.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什么?。(4分) (05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③夸张
④排比
⑤对偶
⑥反复
⑦设问
⑧反问
⑨反复
四、语言特点
1.语言风格(语言特色)
[例]19.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06北京卷)
[例]18.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6分)(07湖北 日月行色 杨闻宇)
①含蓄
②直露
③幽默
④豪放
⑤恬淡
⑥质朴
⑦华丽
⑧沉郁
⑨带地域色彩
2.语言的情感
[例]20.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共6分)(2004浙江卷 白鹤翔集的记忆 刘长春)
20.(6分)含义: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达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表达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例]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2005全国卷Ⅰ 一日的春光 冰心)
①喜
②怒
③哀
④忧
⑤惆怅
⑥怀旧
⑦向往
⑧赞叹
⑨复杂
3.使用某种语言形式
①人物对话
[例]18.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这样说的原因。(2分)(06浙江 平面的生活 [法]米•图尼埃)
②内心独白
③人与物对语
[例]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06四川 乡村的瓦 冯杰)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人称使用
[例]20.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05湖北 土地 韩少功)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例]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06辽宁 杨柳 丰子恺)
1.第一人称
2.第二人称
3.第三人称
4.人称转换
六、文体特征
1.新闻的体裁特征
[例]19.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07山东 梦碎雅典杨明 马小林)
[例]20.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07山东 梦碎雅典杨明 马小林)
[例]19.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4分) (07广东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2.戏剧的体裁特征
3.传记的体裁特征
4.小说的体裁特征
5.散文的体裁特征
主旨和内容
一、标题的特点、含义及作用
1.解释标题的含义
[例] 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05年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
[例] 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05年湖北卷,《土地》)
2.思考设标题的原因
[例] 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06年湖南卷,《在山阴道上》)
3.探讨标题与正文的关系
[例] 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05年全国卷Ⅱ,《春天的梦》)
二、主旨及主旨的表现
[例]19.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分)(06江西 秋光里的黄金树)
三、概括相关内容
1.概括人物身世
[例]19.根据本文第四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4分)(2004年重庆卷)
F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2.概括人物性格
[例]1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07宁夏 林冲见差拨)
3.概括人物言行或心理
[例]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07宁夏 叶圣陶在四川)
4.概括人物语言特色
[例]18.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6分)(07湖北 日月行色 杨闻宇)
5.概括人物观点
[例]20.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 (5分) (07广东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6.概括人物思想
[例]14.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6分)(06安徽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7.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例]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07宁夏 林冲见差拨)
[例]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4分)(07湖北 日月行色 杨闻宇)
8.概括景物形象
[例]14.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07全国卷Ⅰ 总想为你唱支歌)
9.概括不同特点
[例]20.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6分) (2004大地山河 茅盾)
10.概括所写景物
[例]15.本文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4分)(06广东 夕照透入书房冯骥才)
11. 概括描写画面
[例]14.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6分) (07安徽 乡村的风 许俊文)
12.概括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例]17.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6分)(06安徽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13.概括景物特征
[例]15.作者感受到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6分)(05全国卷II春天的梦苏叔阳)
[例]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06全国卷II绵绵土 牛汉)
14.概括文章内容
[例]5.请对文章主要内容作100字左右的摘要。 (5分) (07年上海)
15.概括文章线索
[例]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5分)(06全国卷II绵绵土牛汉)
16.概括文章思路
[例]18.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4分) (2004全国卷II 大地山河 茅盾)
17.概括艺术风格
[例]20.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飞的画形象地演绎两个不同的世界。请你据此推断这两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06浙江 平面的生活 [法]米•图尼埃)
18.概括共同之处
[例]8.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的共同点是 。(3分)(07年上海)
19.概括写法特点
[例]18.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06重庆 说村落阎连科)
20.概括内容要点
[例]19.概括说明文章第6、7、8自然段写的是人类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4分)(05山东 溯源)
[例]16.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6分)(05江苏 波兹曼的诅咒周国平)
21.概括相关感受
[例]19.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在四季看树时内心受到的影响和启迪。(8分)(05 天津 看 树 高林瑜)
春天看树:
夏天看树:
秋天看树:
冬天看树:
22.概括事物特征
[例]3.根据第(4)段,概括包豪斯的相关情况(4分)
(1)主要学习内容:艺术理论与
(2)设计对象:建筑物与
(3)作品主要特点: 、
23.概括注意事项
[例]23.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99年全国)
24.概括相关依据
[例]19.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4分)(07浙江 泰山之恩 蔡家园)
25.概括重要语段
[例]18.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分)(06山东 文赤壁朱增泉)
(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18.(1)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A 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
B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C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
D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
E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
26.概括段落大意
[例]18.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三、四段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6分)(06天津 造心 毕淑敏)
第三段:
第四段:
27.概括描写角度
[例]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06四川 乡村的瓦 冯杰)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例]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15.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务;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来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28.概括文章主旨
[例]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06全国卷Ⅰ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例]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4分)(07湖北 日月行色 杨闻宇)
[例]18.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9.概括标题含义
[例]17.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4分)(06重庆 说村落阎连科)
四、概括原因
1.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
[例]11.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5分)(07上海)
[例]18.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分)(06山东 文赤壁朱增泉)
(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2.产生某种感情的原因
[例]16.“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4分)(2005全国卷Ⅰ 一日的春光 冰心)
[例]15.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6分)(06全国卷II绵绵土牛汉)
3.使用某些词语的原因
[例]20.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6分)(05浙江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汉荣)
4.着力描写某事物的原因
[例]18.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05重庆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例]1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07宁夏)
5.描写不同事物的原因
[例]15.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4分) (07安徽 乡村的风 许俊文)
五、概括过程
1.概括发展阶段
[例]19.从文中看,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有哪些变化?(各不超过15个字)(4分)(04湖北 白鹤翔集的记忆 刘长春)
2.概括认识过程
[例]18.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4分)(2004辽宁 “认识自我” 纪伯伦)
3.概括变化情况
[例]14.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07江苏 麦天 雷抒雁)
4.概括发展趋势
[例]19.“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这说明现代城市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4分) (05重庆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情感和态度
一、情感和态度的特点
(从作者的角度)
1.从某语句中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2)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07福建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2.作者对某人物(景物、事件)的情感态度
[例]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06四川 乡村的瓦 冯杰)
[例]16.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6分)(06江苏 一幅烟雨牛鹭图)
(从作品的角度)
1.某语句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例]21.文中写到“姐姐”的死,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4分) (05辽宁 切梦刀 李健吾)
2.人物形象本身具有的情感态度
[例]18.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4分)(07湖南 忆刘半农君)
二、情感和态度的种类
(从作者的角度)
1.某语句反映了作者多少种情感态度
[例]16.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6分) (07安徽 乡村的风 许俊文)
2.作者对某人物(景物、事件)的情感态度的种类
[例]20.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05北京 合欢树)
[例]18.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3分)(2004全国卷Ⅲ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从作品的角度)
1.某语句反映了多少种情感态度
[例]16.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4分)(06湖北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2.人物形象本身具有多少种情感态度
[例]20、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6分)(2004老家 孙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