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老字号赏析
『壹』 老舍 茶馆 的详细解析
据了解,老舍茶馆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命名。北京老舍茶馆(前门旗舰店)成立于1988年,配以中式古朴的装修风格,富有年代感的服务体验,融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一体的京味儿茶馆文化集萃地,至今接待过来自80多个国家的160多位世界各国元首政要,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点),有着“北京城市名片”和“京味人文地标”的美誉。
老舍茶馆义乌店负责人杨腾介绍,目前茶馆内展卖六大茶类精品茶叶、茶礼品、老北京特色食品,还有时尚茶服、仿古衣裙和老北京布鞋等旅游纪念品;二楼“四合茶院”一步一景,幽静闲适,可以品饮精品香茗,品尝老北京小吃,欣赏著名表演艺术家带来的非遗演出;“品珍楼”包厢宽敞通透、古朴雅致,可以品尝北京烤鸭、炒肝爆肚、炸酱面等北京传统特色美食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江南菜。
俞小亮表示,老舍茶馆义乌店开业后,将积极增进北京与义乌两地文化、经贸等领域的互动交流。接下来,双方将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文创经济,促进老舍茶馆与义乌商圈完美融合,在丰富义乌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让来往于义乌的国内外客商,以茶为媒,了解、品鉴、传播中国传统茶文化。
参考资料:https://ke..com/item/%E8%80%81%E8%88%8D%E8%8C%B6%E9%A6%86
『贰』 老舍作品片段及赏析
老舍有文学语言大师的称号。其中包括三百多万字的小说,四十二部戏剧,约三百首旧体诗等。他的作品多为悲剧,作品的语言以北京方言为主,风格幽默。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这两部作品现已列入中国初高中语文必读书目,和大学中文专业必读书目。《茶馆》也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高中华文文学必修的作品。舒乙等人认为老舍的作品中反映了他对满族的隐含的、深沉的、难以言语的真挚的感情。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谈《茶馆》三幕戏三个结尾的处理: 鲁迅说过:"剧本虽有放在书桌上和演在舞台上的两种,但究竟以后一种为好"①。古今中外的著名剧作,无不是通过导演、演员等人的共同努力,才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正是通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导演、演员等人的创造性劳动,才得以在国内脍炙人口并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给老舍带来了"世界文豪"的声誉②。
北京人艺的同志是了解老舍的。他们从演出《龙须沟》起,便在自己的戏剧活动中与老舍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茶馆》的演出中,总的说来,他们是忠于老舍的作品的,以他们精湛的艺术,传达出原著的精神,丰富了原著的生活内容,给了观众美妙的艺术享受。不过,对《茶馆》三幕戏三个结尾,他们都采取了与原剧本不同的处理。这样的处理也收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得到观众的认可。但是,这是不是唯一可能的选择?能否有别的,甚至是与老舍原著更为吻合的处理?本文想就此提出一些看法。一《茶馆》第一幕的结尾,最初在《收获》发表时,落在康顺子晕倒,庞太监说"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接着发出一阵怪笑这样一个令人发指、使人战栗的情景上。后来,导演焦菊隐同志有意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尾:康顺子被刘麻子用凉水喷醒过来,庞太监怪声怪气地说:"哟!她又活了!"接着发出怪笑。这时,从开幕起就一直在下棋的茶客乙忽然站起来朝对面的茶客甲大声说:"将!你完了!"庞太监等一愣,然后闭幕。
对于这样一个结尾,许多同志是很欣赏的。北京人艺的同志认为:"'将!你完了!'既是人物的台词,又寓意着对庞太监所代表的封建王朝即将崩溃的警告。"③"棋迷的一声高喊,既合乎人物此时此地的思想动作,又预示出清王朝即将崩溃的命运,这不仅是一幕戏的闭幕,而且是寓意着一个历史时代的结束。"④有的同志还认为"将!你完了!"是"带三关意义的台词","第一是指它直接表示棋势的定局;第二是指它暗示受害者的命运;第三是指它象征腐朽的清王朝。"⑤
不过,这个结尾处理给我的印象却不一样。当我看演出(录像)时,总觉得这是"多此一举",读了上述分析再去看时,更觉得它是多余的了。因为不管是双关也好,三关也好,有意安排的结尾都是在对剧本的思想作并非必要的提示。因为旧时代必然灭亡的主题,早就贯穿在这一幕的始终,通过那一系列离奇而又富于时代特征的事件显示出来了,也就是说,通过"剧情本身的进程""自己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⑥了。不是连常四等这样的旗人,也从具体实例中看出"大清国要完"吗?又何须在结尾再来提示呢?作这样的提示,不啻是不放心观众,不放心剧本本身形象的力量,而要在最后把思想倾向直接间接的"特别地说出"⑦。这对于已经理解了舞台形象的意义的观众,就成为一种累赘了。而且,那样一来,也把观众对于康顺子命运的关注冲谈了--而这正是连接一、二幕的重要纽带之一。至于那既暗示被清王朝迫害的人的命运又象征清王朝这样截然相反的双关意义,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
老舍后来在《茶馆》出单行本时,部分吸取了它,改为:
"庞太监: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
[静场、
"茶客甲(正与乙下象棋):将!你完啦!"
这里,与其说是为了突出"你完了"的双关意义,不如说是为了以那样一个残忍阴冷的场景进一步加深了从幕布拉开后逐渐明确起来的思想:这样的时代非完不可。在庞太监说完那句没有人气的话后,老舍有意安排了一个静场,以强调表现出其他当事人在听到这种出乎意料的毫无人气的话后的发怵状态,并让观众也一起思考。正当人们缓过气来,让憎恶和愤怒的感情控制住自己的时候,听到却是与自己关心的场面、人物与事件毫无关系的棋语:"将!你完了!"这不能不进一步引起人们的深思。这两个棋迷使我们想起老舍在《正红旗下》中所描写的只知讲究吃喝玩乐的中、上层旗人们。"他们的一生象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胡涂的梦"。这样的人们维持的政权能不完吗?一边是令人发指的人身买卖,一边却视若罔闻,只顾自己消遣、玩乐,这样的现象能继续下去吗?
导演焦菊隐同志在排演时提示说:
"这一对棋迷,从一开幕就在专心下棋,周围的动静丝毫丝毫影响不了他们。当二德子寻衅打架时,他们仍然旁若无人,沉浸在酣战之中。周围的'动'衬托了他们的静,使观众注意到这两个棋迷,为第一幕结尾作铺叙。可以这么设想,最后讲话的那个棋迷,从开始下棋一直是败局,心里着急,总想战胜对方,仅过反复苦战,这才转败为胜,他十分兴奋,不觉站了起来,得意地喊:'将!你完了!'甚至可以畅快地笑出声来。"⑧
这里我觉得也看不出有强调这一安排的"象征"或"双关"的意义在内。是
不是删削些"象征"或"双关"之类的意图,而将一边是阴狠残酷,卑鄙无耻;
一边却视若罔闻,只顾玩乐对比得更鲜明些,更符合作者意图,更能引起读者的
严肃思考呢?否则,回到在《收获》最初发表时的结尾,也比强调"双关",更
能启发(不是代替甚至阻塞)读者思考:
"庞太监: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怪笑)哈哈哈……!"
这些无人性的冷血动物的血腥语言,简直使观众愤怒地透不过气来。他们对
于那个时代,简直一刻也不能容忍了。第一幕就到此为止了。那么康顺子是死是
活呢?前面已有了暗示,且把她的命运作为一种悬念,留在观众(读者)的想象
中吧。这样也便于和第二幕(相隔十几年)相照应,在结构上也是顺利成章的。二北京人艺的演出对《茶馆》二、三幕的处理,似乎又是一种情况--虽然也
许有人会根据有些同志对第一幕结尾的解释,把刘麻子之死看作北洋军阀时代灭
亡的象征,说三个老头自奠自祭是为旧时代送葬,王利发的自杀象征着国民党统
治的完蛋,但我想这究竟是站不住脚的--它一反第一幕起就形成的没有中心人
物,没有中心情节的特点,而是尽可能的把王利发突出了,似乎是把他作为中心
人物,把茶馆几十年的变迁为中心事件来处理了。
《茶馆》第二幕的结尾,原剧本是刘麻子被捧"大令"的官兵当作"逃兵"
绑走后,两个特务还要到后面去抓两个学生:他们刚刚参与草菅一条人命--刘
麻子固然不值得同情,而他们指鹿为马的行为也不值得赞扬--又要去以学生的
命来赚钱了。它是在观众对旧时代恐怖和憎恨的情绪中结束的。演出本补足了原剧本结尾处的一处疏漏(安排林、陈下场),但把结尾落在了王利发身上,把他对两个特务的敲诈说出的可怜巴巴的话推迟到最后,("我忘了我姓什么,也忘不了您二位这回事。")让他觉着他对茶馆的改良(与这一幕开头呼应)真是越改越凉,在特务洋洋自得的行为中呆立着,闭幕。
第三幕的结尾,原剧本是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的沈处长在小刘麻子引导下上场,把霸占茶馆的行动具体化,小丁宝为王利发说情,让他在茶馆被占后有个立身之地,不致被扫地出门。沈处长下令"传",小刘麻子进去后又跑出后报告说,他吊死了。这时,沈处长说:"好(蒿)!好(蒿)!"--强占茶馆,留下这个"老头儿商标"固无不可,而死了却更省心。观众在这两个"好"字中,看到了国民党官僚的冷酷,残暴和无耻,也由此认识那个时代的黑暗,腐败和荒唐,幕就在这时落下了。演出本把这些都删去了,而把结尾落在三个老人回顾往事,自奠自祭之后,王利发的自杀上。王利发撒完纸钱,拿起腰带,慢慢向后院走去。这成了第三幕,也是全局的结尾。
演出本对二、三幕结尾的处理,都令人感到是突出王利发以及他的茶馆的命运的意图,这样就把原来在全剧中并不占中心位置的线突出了:茶馆从兴旺发达(第一幕)到越改越凉(第二幕),终被霸占(第三幕);王利发,从能说会道善于经营(第一幕)到穷于应付(第二幕)、被迫上吊(第三幕)。使观众(读者)过多地把注意集中在这条线上,就往往对将整个剧的主题("埋葬三个旧时代")的思考,相对地削弱了。观众通过目前的戏的结尾处理,可能更多的是被这样的思想抓住了,这就是:"这个王利发心地善良,聪明能干,可是在那三个旧时代中,却一天不如一天,他的茶馆也越改越凉,最后不能不落入国民党官僚、特务之手,他本人也被迫自杀了,这好惨哪!可见在那个时代好人是没有出路的。"而这还只是它的主题的一部分。
我觉得还是原剧本的结尾,能使观众(读者)想得更宽广、深刻一些。它三幕戏的每一个结尾,都突出表现了旧时代的可怕和荒唐。它使观众(读者)带着对三个旧时代的愤怒、憎恨和轻蔑的心情看完全剧,从而想到:"这个社会是多么黑暗、冷酷和腐败啊!好人无法生存,而那些披着人皮的东西却'如鱼得水',活得'有滋有味',这样的时代的确早该完蛋了。"想到这里,每个人都将自然而然地把对旧时代的诅咒和新中国的必然诞生联系起来,从而对新社会生出由衷的热爱。这正是《茶馆》要达到目的。它的三幕戏的结尾,无论是庞太监的跋扈(第一幕),"大令"的出现和特务的横行(第二幕),以及沈处长的无赖无耻(第三幕),都是围绕这个目的,侧重在"透露"旧时代必然灭亡,新中国必然诞生这样的政治消息的。
尤其是最后一幕,那个沈处长,他是全局出现的唯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代表。他的装腔作势、毫无人性,都从八个"好(蒿)"与一个"传"中暴露无遗了。这个形象使人认清了国民党官僚的真面目,画龙点睛般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丑恶,加深了人们对它的必然灭亡的确信。目前的演出本删去了个形象,不仅删掉了剧本的一个重要内容,使人少听了那几个"好(蒿)"与"传",而且至少是把作者所透露的"消息"冲淡一些了。
老舍是虚怀若谷,善于听取意见的,但他在《茶馆》的结尾上,虽也同意导演的"就结束在王、秦、常三人撒纸钱那里"⑨的意见,可是在定稿本中却坚持不改,这是不无道理的。三对《茶馆》三幕戏三个结尾的处理,关系到对全剧艺术风格特别是戏剧结构特点的理解。《茶馆》这个戏,以一个茶馆,三幕戏写了三个时代,七、八十个人物,近五十年的历史,完成了埋葬旧时代的主题,从侧面"透露"了历史发展的消息,简直是我国戏剧史上空前的杰作。老舍在他的写作上有许多新的尝试和创造,"没有叫老套子捆住"⑩。他对于传统的戏剧观念、结构方式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革新。它的结尾也不同于一般,应该从全剧的特点来理解它。
按照传统的编剧理论,一个戏必须有完整的情节发展过程。在西方,从亚里斯多德时代起就强调"情节的整一性","有头,有身,有尾",有"节"有"解",并且"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11;十六世纪古典戏剧理论家又提出了时间、地点、情节"三整一律"的法则。这些历来都被看作经典性言论。在我国,清代戏剧家李渔提出了"一人一事"以及"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⑿等一系列原则,也曾被奉为圭臬。而《茶馆》却把这些传统的戏剧观念统统打破了。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不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也没有中心人物,而是一出以众多的人和事来反映时代风貌的戏剧。它在情节结构上的一大特点,是作者安排了一系列平凡而又新奇的小事件,使其一桩未了,一桩又起,构成了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始终维持着观众的兴趣,以此组成了那三个时代的画面,完成埋葬旧时代的主题。这些事件是彼此相关的,因为它们都发生在茶馆,发生在出没茶馆的人物身上,都和那个时代的特点紧密相连;这些事件又是彼此不相关的,因为这一事件与那一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它们自成起迄,并不是某一个完整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构成统一情节的不同发展阶段--这才使得导演在处理上加强或删削、调整某些情节,改变原剧本的结尾成为可能。但这也就说明了,它和一般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的剧本不同,不一定非得结束在冲突的解决、人物命运的确定或终结之处不可。它的事件是层出不穷的。它总是在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特点,最能使观众对那个时代的否定、憎恨和蔑视的情绪达到顶点的事件上结束。这时,幕虽然闭上了,观众却并不觉得事情已到此为止了,而是感到刚才见到的那样的事件还在那里不断发生,直至那个时代的灭亡。换句话说,《茶馆》所展示的是活泼泼的流动着的生活,它使人感到幕虽闭上了,而生活的进程却在继续。
《茶馆》在情节结构上的上述特点,不能不影响它的演出风格。其中重要一点,是它自然而然地给观众一种距离感。使得观众不能完全"入戏",而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一点,我觉得与德国现代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所强调的"间离效果"是一致的,老舍的创造性意图是与其不谋而合的。)这是因为;由于没有贯穿全剧的完整的情节和戏剧冲突,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观众的情绪就有涨有弛,注意力不必全神贯注地集中在统一的事件上,不至于像观看一出情节整一的戏剧那样沉浸在对于整个剧情的发展的紧张的期待之中,因此他能够在那些自成起讫的小情节事件的起落之中,对此作出自己的思考和评价。众多的人物和事件不断出现在舞台上,也使他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在一、二个人物身上。他不会被他们牵着走,他知道自己在看戏。这就造成了一种犹如布莱希特所希望的那种"间离效果"--根据北京人艺同志的建议加入了大傻杨一角,增加了叙事因素,也加强了这种效果--使观众既为舞台形象所感染,又能积极地对这一切进行分析和批判,在欣赏中思考,又在思考中欣赏。如果过分强调了某一角色和他的命运,让情节单纯化,向这个角色靠拢,那就会损害这种效果,从而背离作者的意图。
因此,我觉得,在处理《茶馆》三幕戏的结尾时,应该尽可能地避免把观众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对某一人物的命运的关注上,而应把它引向对旧时代的愤怒和思考上去。这样,可能更加符合剧本的特点,因而更加能显示这一剧作的独特的风格。具体的做法,我想应该是集中力量处理好老舍所写的三幕戏结尾的每一个具体事件,使观众对旧社会憎恶、仇恨和蔑视的情绪达到顶点,并对每一幕都有一种似完非完的感觉,因而被迫进行深入地思考,从而怀着对新社会的热爱,怀着新时代主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深深体会到: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四北京人艺的同志们,特别是导演焦菊隐同志、夏淳同志根据自己对《茶馆》的理解,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使这个剧本在舞台上"活"了起来,并且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他们对于《茶馆》的深刻把握和精湛的艺术表演,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他们对我国话剧艺术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不应该被忘记的。这已经有了公论。这样,对于他们对原剧本的处理,似乎就不该妄加评论了。不过我想: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建是没有止境的。北京人艺所树立的艺术高峰,也应该有人超越,甚至超过。因此,也就大胆的根据也许是对剧本的偏爱,对这三幕戏的结尾的处理提出一些参考的意见。同时,也非常希望有不同方式处理的演出出现,以便加以对照,使《茶馆》这颗艺术明珠不断放出新的光彩,并且推动我国话剧艺术的前进。
要在北京人艺的《茶馆》演出的光辉成就面前,对《茶馆》三幕戏的结尾重新作一些思考、处理,也许是困难的。但是,《茶馆》的魅力来自生活。它所提供的是逼真的生活场面,活生生的人物,使用的是从生活底层深处涌出的语言。焦菊隐同志当初在导演思想上抓住的,正是再现《茶馆》所描绘的那段时期的生活。当他和夏淳同志一道研讨遇到的困难时,他不是从理论上,而是以回忆亲身经历过的有关生活为钥匙,来解决这些疑难的⒀。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被现成的东西束缚住的,他必然会根据他所要表达的生活内容的需要,创造出与此相应的新的艺术形式来。老舍写作《茶馆》本身,就是一个光辉的榜样。1983.7.于上海师院注释:
1、1934.11.1致窦隐夫,《鲁迅书信集》,655页
2、《西欧报刊评〈茶馆〉》,《文艺研究》1981年第一期
3、4、8、13、《〈茶馆〉的舞台艺术》,215页,225页,214页,222页
5、9、《老舍的话剧艺术》,442页,394页
6、7、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一)38页,6页
10、《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老舍剧作选》367页
11、亚里斯多德:《诗学》七、十八章,《诗学·诗艺》,25页,60页,28页
12、季渔:《闲情偶寄》,《中国历代文论选》(下)11页
推荐你去http://www.laoshexue.com/Research/List.asp?ClassID=31自己去看吧
『叁』 老舍作品摘抄+赏析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绝对不能是个女的。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赏析:祥子为了“买车”而牺牲了许多许多,它用三年时间才买到它,当然激动不已,从他的语言、动作、想法上都可以看出他的心情。至于“祥子买车的日子也是他的生日”,虽说这只是个巧合,但可见老天爷在暗中帮祥子呢。读到这段话,谁都会为祥子的成功而高兴,给他庆祝。这就是老舍这个“人民艺术家”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