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赏析 » 云说赏析

云说赏析

发布时间: 2022-09-19 20:01:02

❶ 求唐代诗人罗邺《云》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确实不好懂,我说下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首先翻译下文字
纷纷密专云飘飞各地,
怎么就属不能遂心化作甘霖呢?(得路,得志的意思,显然作者认为天上的云是“不得志”的,只有化作甘霖滋润万物才能实现其自我价值)
不要只是这么悠哉地飞扬啊,
还是改为(化作甘霖)滋润京城的梧桐树吧。(怀疑这是倒装句,本来顺序是“还更暖帝乡苍梧”)
对文字当然还可能有别的更好的解释,但我这么翻译貌似也勉强说得通。
诗人当然不是光写天上的云,联系诗人的生平,可以认为诗人这是夫子自道。
诗人虽然诗名隆盛,但屡试不第、出仕无门,遂辗转漂泊,直至郁郁而终。所以诗人是把自己比作四处飘飞、却不能化作甘霖的云。诗人希望云能滋润京城的梧桐树等于在表达诗人结束漂泊、在京做官的愿望。

❷ 云南看云句子赏析

作品赏析】
一、思想内容
本文由对卢锡麟先生的摄影的观感,写到云的地方性与风土人情的关系,突出了云南的云变化出奇、素朴单纯和黑而秀的特点。作者通过对云南美丽的云的欣赏,表达了对当时国难当头却只重眼前利益,沉溺于自我麻醉中的众生的一种呼唤和痛苦的叹息。
二、结构层次
第三部分从“就在这么一个社会一种情形中”至“还应当给人深思”。 照应前文,写卢锡麟的摄影给人的深思。云南的云不仅可以给我们无言之教,还可以由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从艺术家的照相中,我们可以认知云的飘逸、温柔与崇高,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可是得到‘赞美’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它启示我们要有崇高的情感去追求美丽而伟大的目标,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在国家危难时挺直腰板,坚持抗战,求生存,谋发展,“为后来者设想,使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更好一点,更像人一点!”作者在对云南的云的赞美中寄寓了一种不平凡的人生观和对人生、对未来的思考。
三、写作特点
1.善于写景
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映衬和形象的描绘等多种手法,出神人化地描写了云南的云的特点。首先,作者从云的色彩、云的形态、云的风度几个层面,写出了云的地方性特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各地的
云的不同:“河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作窝窝头”;青岛海面的云“天空如展开一张锦毯”;云南的云“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其次,通过对比映衬凸现云南的云“黑而秀”“变化得出奇”“色调出奇的单纯”的特点,文中写道:“在任何地方‘乌云蔽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惟有云南傍晚的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好。”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云南的云“黑而秀”特征。再次,文中用“活泼”“朴素而亲切”“粗中有细”等词语,赋予云以人的性格与个性,拟人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云南的天很高,云很白,天很蓝。云南的天空是上帝的牧场,神在蓝天放牧懒散的羊群。
据说,云南的天空有能预兆祥瑞吉利的彩云,所谓“彩云丽天,天开云瑞”。“汉武帝元狩年间,彩云现于南中,遣使迹之,云南之名始此”(《云南通志》)。据《云南掌故》载:“最足以动人感观者,是清末宣统三年九月九日,省城天空于正午时,铺满彩云之一次。是时彩云在天,直若一床极大之锦被展开,约站天空五分之一……入夜后,第十九镇之三十七协新军即反正。天出彩云,其为汉人推到满清之征兆。”说的是著名的“重九起义”。该书又云:“又民国五年一月,云南护国军出发日,天空中亦现彩云,是西南人民倒袁胜利之兆。”
所谓的“彩云”,并非我们一般看到的朝霞、晚霞,“是红、绿、黄、黑、白物色具备形则方整,边际尤齐,艳丽过日华,瑞彩祥光,真映山河而铺日月也”,而傍晚常见的“火烧天”,据罗养儒说是不详之事的预兆。这样的“彩云”,我却是不曾目睹,据说只有在重大祥瑞之事发生时才会显现。
此后近百年,云南“彩云丽空”天侯也许出现过,可是我们早就不知道领会神的意思。彩云似乎失去了天意神示,我们以为自己能够依据历史的“必然性”主宰自己的命运,因此忘记了天上的云。
尘土中的我们都在通向幸福的路上拼命赶路,没有精力抬头看天上的云,可幸福越来越远,永远无法到达。看破人生的波德莱尔决意成为一个祖国、亲人、朋友和金钱眼里的“陌生人”:
那么,你究竟爱什么?你这个不同寻常的陌生人!
我爱云……过往的浮云……那边,那边……美妙的云!
某天我躺在金沙江的沙滩上,木棉花盛开如火,我透过树枝看见,美妙的云,超越尘世之上,舒卷不定,虚无缥缈,无中生有,云上有天国的神仙漫步,云上有幻想中的天堂。此时我想,在为利益殊死拼杀的战场之外,一定还有一个由美妙的云托起的世界。
又在另天,我乘船闲游于洱海,看见一条玉带般的云缠绕在苍山云弄峰上,当地人告诉我,那是望夫云,是南诏王公主的精气化成的,守望失去的爱情,那是一段流传了数百年的美丽的爱情传说。此时,我除了为这个传说而忧伤以外,悲哀地感觉到滚滚红尘中,爱情本身就是虚幻的传说。
清晨,当雾气从红河谷慢慢升起,元阳梯田漂浮于云海之上,哈尼寨子朦胧于云雾之中,太阳初升,云海如金涛银浪,那是创世神话里的景象,把无数观景者幻化为下凡的神仙。无数好摄之徒清晨之前赶到观景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享受这种感觉。缺少云雾的梯田要尘俗呆板许多。
某天我在极端孤独中瞎逛到抚仙湖边,天色将晚,日落西天,突然彩霞漫空,如火烧天,映得湖水宛如火海,壮观无比!我站在整个血色的世界里目瞪口呆,等回过神把相机从摄影包里取出来,彩霞将尽,色已经暗淡。是年,大病,应了那个迷信说法。
还有一天,我驾车经过祥云县云南驿,暴雨将至,墨色的云压在天顶,闪电撕裂天空,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似乎惊慌失措,起伏的地平线上露着一线蓝天。不多时,暴雨如同泼墨那样倾泻在祥云坝子,润湿了干渴的土地。我于傍晚赶到大理,恰巧在一条山沟里遇到一党白族大嫲在祈雨。我不禁为这种巧合而惊讶。
云南因美妙的云而得名。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看云》一文中说:“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在任何地方“乌云蔽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云南傍晚的黑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好。 ” 云南的云,让云南的天空更加透明,让这片红土地具有某种仙气。
云南的云甚至被商家炒作成了商业卖点,“高天流云”成了昆明某楼盘的名称。云南的云似乎也在世俗化成为有钱人的高端消费对象。 我们现在喝瓶装水,以后呼吸灌装空气,再以后呢,我们还能不能看到如此多彩多姿的云?
某网友从广州的喧嚣繁华中逃跑来云南,除了找我这个云南老土喝酒外,最大的心愿就是来看云南的蓝天、云南的云。此人一下飞机,便贪婪地呼吸云南的空气。“低沉灰蒙的天空让人要发疯了,”她说,“广州的生活都快把人压死了。”这个广州酒疯子追逐着“美妙的云”从一个人昆明到大理到香格里拉,“象云一样自由”了一把。离开云南的时候不免惆怅:“哥们,我回牢房去了。”我说:“好好贿赂看守,让他给你在心中留下一片云南的云。”

无论是行走在巍峨雄伟的高山,还是倘徉在平明如镜的湖海之滨,每当我昂首远望瓦蓝铮亮的天空,透过那散发着花香的湿润空气,便看到了悠然飘动的白云。于是,我随着飘逸的思绪,进入了美丽神奇的境地。云岭高原上绚丽如锦的景色,都是白云编织成的,在浮云下红土地上游动的生命仿佛都在白云包裹着的摇篮里摆动。
飘游在清风中的白云,形如花椰菜的浓密云、蓬松得像长绒棉的毛卷云、滑腻得像河蚌足的淡积云、聚散如绵羊般的高积云,全都被曙光镀上了一层金边,宛如一幅云衣璀璨的油画,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圣洁、多崇高。我们能够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

古诗《云》的大意.

唐代来皓的七绝《云》: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山藏水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译文:
形状万千的云其实不过(是水气)空空如也,衬映藏身于山水深处或独为片状或层层叠叠 。无数的旱苗就要枯死了,而云却还是自在悠闲的高处塑奇峰(应该是说云的形状如奇峰)~

赏析:

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象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迭迭。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这首诗,看来并不单纯是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呢。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它的概括性是很高的,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感到诗里所描绘的人格化了的“云”是似曾相识的。

古代诗歌中咏云的名句很多,但用劳动者的眼光、感情来观察、描绘云的,却几乎没有。来鹄这位不大出名的诗人的这一首《云》,也许算得上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

❹ 赏析周梦蝶的《云》这首诗

【赏析】

周梦蝶是台湾诗坛一位十分特殊的诗人,二十多年的摆书摊生活,几乎以苦行的方式生活,对物质无欲无求;而他的诗歌,也被称为字字悲苦,因此梦蝶被认为是一位“诗坛苦行僧”。而梦蝶对悲苦的态度,也不仅仅是以悲苦自居,在其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梦蝶的态度是有所变化的,而最终,他在诗歌中表现出对悲苦的超越。可以说,梦蝶先生的物质生活是悲苦的,而他的精神生活,则是十分充裕的。诗歌作为梦蝶精神生活的主要体现,最终仍是要超越物质上的悲苦,达到精神上的快乐的。《云》这篇诗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永远是这样无可奈何地悬浮著,我的忧郁是人们所不懂的。”似乎在向人们诉说他内心当中的悲苦和孤独,“镣铐”、“忧患”、这些字词都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在初期的《孤独国》创作中,可以体会到诗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悲苦。作者在这一时期主要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全部化作诗的语言,因此诗便成了他对是孤独世界的探索与开拓的试验,诗人只是在诗中一味的表现孤寂、苦闷,使孤绝的心灵得到彻底的释放与抒发。

热点内容
警察和小偷的故事 发布:2024-11-20 12:18:30 浏览:25
国外小故事 发布:2024-11-20 11:51:36 浏览:17
气加一竖成语 发布:2024-11-20 11:47:20 浏览:822
王字成语 发布:2024-11-20 11:46:41 浏览:453
湖开头成语 发布:2024-11-20 11:45:48 浏览:921
有关交友的故事 发布:2024-11-20 11:43:30 浏览:975
4399儿童故事 发布:2024-11-20 11:11:57 浏览:560
关于三毛的故事 发布:2024-11-20 10:58:20 浏览:802
一什么什么有成语 发布:2024-11-20 10:48:36 浏览:936
笔画花成语 发布:2024-11-20 10:38:40 浏览: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