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教案
❶ 课外文言文教学重点有哪些
课外文言文复习专题教案
崔秋萍
【教学目标】
1、了解课外文言文考查的题型特征;
2、通过典型试题分析,掌握文言文断句、翻译基本方法并加以理解和应用;
3、逐步体验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课外文言文考查的题型特征;
2、通过典型试题分析,掌握文言文断句、翻译基本方法并加以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逐步体验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质疑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出问题:平时我们遇到一篇陌生的文言文是如何来学习的?
二、考纲要求:
《肇庆市中考考试说明》指出,中考重在考察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其中包括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句子和文段的意思。断句、重点句子翻译是肇庆市中考课外文言文两大考点。一般是给文言文中的部分语句断句,用“/”断开,分值2分。翻译则要求语句顺畅并注意重点词语翻译的准确,分值4分。
三、考题示例:
(2011年肇庆市中考语文卷课外文言文试题)
四、解题步骤和方法指导:
(一)断句
1、练习:
①韩 信 为 相 陛 下 殊 瘦 于 旧 何 不 逐 之(2008年肇庆中考题)
②客 谓 主 人 更 为 曲 突 远 徙 其 薪 不 者 且 有 火 患(2009年肇庆中考题) ③所 诵 五 言 又 其 所 未 尝 闻 叹 美 不 能
已(2010年肇庆中考题)
④或 谓 郊 岛 谁 贫 曰 岛 为 甚 也 曰 何 以 知 之 以 其 诗 知 之。 ⑤故 福 之 为 祸 祸 之 为 福
2、断句的常用方法:
①通文意 ②找名词 ③察对话 ④抓虚词 ⑤辨句式 ⑥明修辞
3、巩固练习:
练习一:用“/”给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断句。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练习二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断句。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练习三:用“/”给下列语句断句。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二)翻译
1、翻译常用的方法:
①抓重点字词。
②增、删、调、补、留、换。
3、巩固练习:
练习一: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①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②
练习二: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①,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②”
五、牛刀小试(完成2011年中考试题课外文言文部分)
(乙)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①临朱②。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
③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④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⑤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初机士偶一解,而即以訑訑自矜有得。殆类是已。
(选自《贤弈篇〃应谐录》)
【注】①搦管:握笔。 ②临朱:描红,教师写好红色楷字再叫初学儿童用墨笔填写。③馆谷:
教学报酬,古代多用谷物作薪水。 ④姻友:亲戚、朋友。 ⑤夥:多。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2分)
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 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②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
六、课堂小结:
文言文断句是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功,整体把握文意并理解文意是断句的关键。断句的常用方法:①通文意;②察对话 ;③抓虚词;④辨句式;⑤明修辞 。
解题步骤:通读全文,弄懂大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借助特征,各个击破——回读全文,查漏补缺。
“留、换、调、引、增、删”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解题步骤: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联系前后文,仔细推敲——通读一遍,检查校正。
七、板书设计
文言文断句技巧:通文意 、找名词、察对话 、抓虚词 、辨句式 、明修辞
文言文翻译技巧:①抓重点字词。②增、删、调、补、留、换。
八、布置作业
完成《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04-105页练习(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