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怎么理解
Ⅰ 文言文的具体含义或意思是什么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Ⅱ 如何看懂文言文
理解文言文要从细处用力,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表达方式:
1、积累实词,掌握不同语境的不同含义:
文言文中的大部分实词都有多义性,在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含义。首先要掌握词语的常用含义,再针对特殊语境下的特殊含义,进行强化记忆和理解。例如于字就有很多意思,表被动、在、由于、语气助词等。文言实词的学习,还要注意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的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比较多,要着重加强常见通假字的识记理解,比如《论语》学而第一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字就通“悦”字。“走”字古意是跑等等,既要看到古今词义的联系,也要看到差异,以便正确理解。
2、分清虚词,掌握词性和具体意义:
虚词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在文段中的意义,二是在具体句子中的词性和作用。有些虚词是实词转化而来的,可以结合实词的学习,做到融会贯通。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句、不同的位置,就会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常见的“乎”字,最常见的用法是语气词,表示疑问,意为“吗”,比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有时表示反问,比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有时表示揣测,“莫如已吾所长攻敌所短……或能免乎”(《冯婉贞》);有时是介词,相当于“于”字,比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有时仅表示停顿,无实意,比如“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所以,一个常见的虚词就有很多不同的含义,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