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训格言
❶ 训曰:朕八岁登极,即只黾勉学问。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翻译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皇帝说:我八岁登上皇位,就知道要努力学习。小学时教我的是张、林两位内侍,他们都是明朝时的读书人。他们主要教我儒家经典,然后才教写诗、作文。
等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我更加热爱学习,每天开始处理政务之前,五更就开始读书。傍晚处理完政务,又开始听讲、讨论、思考,竟然由于过度劳累,导致痰中带血,即使这样,也从来没有放弃。我少年时就是这样学习的,而且还酷爱书法。翰林沈荃素曾教我书法,他学的是明朝人董其昌的字体。张、林两位内侍也见过明朝时的书法名家,也常常指点我。我的书法和平常人不同,就是这个原因。
体会:这哪里是叱咤风云的康熙皇帝,分明就是一个刻苦学习的少年。早上五更开始读书,五更相当于现在3点到5点。白天处理政务,傍晚又开始学习,不仅是听课,还要思考,和老师讨论。这样起早贪黑的学习,导致劳累过度,竟然到了痰中带血的程度。
康熙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他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学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负担重,压力大,与年轻的康熙皇帝比比看?恐怕也不至于那么严重。小的时候就不能吃苦,不懂奋斗,长大了就能吃苦能奋斗吗?够呛。
现在的孩子累,主要是学的太杂,每天完成作业就要耗掉很多时间。课堂学习又以听为主,思考的太少,讨论基本没有。不过课堂教学也确实存在困难,一节课40分钟,班上能有45个孩子,把时间匀一匀,每个人1分钟都不到。
学校做不到的,家长尽力弥补,要让孩子思考、表达、讨论、交流。
最后看看康熙小时候学的是什么。主要是儒家经典,然后是学做诗文。康熙是一位特殊的皇帝,他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天文学知识,不过这些知识都是以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我们的孩子到了高中的时候,恐怕知道的就比康熙多了,但是我们能说自己的孩子比康熙有能力吗?
❷ 康熙庭训格言原文及译文
训曰:曩者三孽作乱①,朕料理军务,日昃不遑②,持心坚定,而外则示以暇豫③,每日出游景山骑射。彼时,满洲兵俱已出征,余者尽系老弱。遂有不法之人投帖于景山路旁④,云:“今三孽及察哈尔叛乱⑤,诸路征讨,当此危殆之时,何心每日出游景山?”如此造言生事,朕置若罔闻。不久,三孽及察哈尔俱已剿灭。当时,朕若稍有疑惧之意,则人心摇动,或致意外,未可知也。此皆上天垂佑,祖宗神明加护⑥,令朕能坚心筹画,成此大功,国已至甚危而获复安也。自古帝王如朕自幼阅历艰难者甚少。今海内承平,迥思前者,数年之间如何阅历,转觉悚然可惧矣⑦!古人云:“居安思危。”正此之谓也。
【注解】
①曩(nǎnɡ):过去,从前。孽(niè):妖孽。三孽,指发动叛乱的吴三桂等“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明降将先后反清;因其降清后封藩称王,故称“三藩”之乱。②昃(zè):日偏西。遑:闲暇。③暇豫:悠闲逸乐。
④景山:即今北京景山公园。⑤察哈尔叛乱:指察哈尔布尔尼叛乱。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的察哈尔部头目布尔尼举兵叛清,失败身死。
⑥垂佑:对下边的护佑。加护:加意保护。⑦悚然:恐惧的样子。
【译文】
以前,吴三桂等人发动“三藩”叛乱,我处理军国事务,从早到晚,没有空闲时间,但我保持着内心的坚定,表面上给人以悠闲逸乐的样子,每天都到景山骑马、射箭。那时,我们满洲八旗兵都离开京城奔赴前线,留下来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者。在此情况下,便有一些不法分子在景山的路旁扔下一些书帖,上面写道:“现今正有‘三藩’和察哈尔布尔尼的叛乱,各路大军忙于征讨,在此危急之时,为何还有心思到景山去游玩呢?”对这种造谣生事的现象,我就像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似的。
❸ 文言文翻译:凡人孰能无过,若过而能改,即自新迁善之机。
翻译: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过错,如果有了过错能够去改正,就是改过自新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最好机会。所有的人谁能无过,如果过错能够改正,就是从新改好的机会。
凡人孰能无过,若过而能改,即自新迁善之机。出自《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五章的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廷训格言扩展阅读: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五章节选及翻译: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训曰:《虞书》云:“宥过无大。”孔子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凡人孰能无过,若过而
能改,即自新迁善之机,故人以改过为贵。其实,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之大小,皆不当罪之也。「注解」
1、宥:宽免,赦罪。“宥过无大”句: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
2、机:机会,转机。
3、罪:此处作刑罚讲。
译文:
《虞书》上说:“宽恕、赦免别人的过失,不分大小。”孔子说:“有了过失而不改正,这才叫做过。”凡人谁能没有过失,如果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这就是自新和从善的机会,所以,人们十分重视改正错误。其实,能够改正过失的人,无论他们所犯错误、过失是大是小,都不该惩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