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的格言
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什么意思
译文: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动。 选自《中庸·第二十章》,是关于治学的名句,相传作者是孔子后裔所做。
《中庸·第二十章》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第二十章》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
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1)慎思的格言扩展阅读:
本文诠释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从博学到笃行,层层递进,渐渐清晰,犹如盛开的花朵,顺次拨开,直至花心显露,不禁让人在喜悦之余又多添了一份柳暗花明的快感——哦,原来如此。继而深思,感慨万千。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1、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宋·胡宏《胡子知言·文王》
2、多言不可与谋,多动不可与久处。明·薛宣《读书录》
3、言为世范,行为士则。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4、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5、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篇》
6、言有物,行有格。《礼记·缁衣》
7、不要对任何人都敞开你的心胸。圣经后典·便西拉智训》
8、出门要三稳:身稳,手稳,口稳。中国谚语
9、言寡尤,行寡悔。《论语·为政》
10、没有谨慎的态度,智慧再多也无济于事。德国谚语
11、重视结避的人,开始就会谨慎。日本谚语
12、头要冷,却要热。日本谚语
13、得意之事不可再做,便宜之处不可再住。中国谚语
14、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经办衣》
15、鸟三顾而后飞,人三思而后行。中国谚语
16、成事每在穷困日,败事多在得志时。中国谚语
17、怒多横言,喜多狂言。明·吕坤《续小儿语》
18、言行如走棋,一动思三步。中国谚语
“动必三省,言必再思”,所言所行应权衡利弊,周密计划,切不可轻率盲动,草率行事,否则等待他的将是失败的命运。
③ 用一句“古语”或是“名言”来阐述总结思考的重要性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