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复习
1. 文言文复习方法
一、分类整理法
分类整理所学知识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它是把同类知识点连成知识线,从而形成知识网,总结归纳所学文言文,并依靠考纲与课本找出文言词语的用法与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记忆,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言文知识点主要有文字、词语、句式、翻译。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词语包括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如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句式涉及文言常用句式和特殊句式;翻译涉及直译、意译。建立知识网会使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复习时更有针对性。
分类整理要求全面,要收集所学的古文篇目,将每一课中的知识点全部整理出来,最后汇总。例如在整理通假字时,就要将所学古文中的通假字全都挑选出来,制成“通假字表”,明确每个通假字的出处、所通字、本义、通假义。
分类整理的标准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同类文章分类时,可根据文体、年代、作者、内容等的不同进行,具体选择应因人而异,最好由学生自己决定。
二、重点强化法
分类整理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重点强化能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因为考试必定有个重点,从知识体系来讲,把握重点也是把握全局的关键,只有对重点内容重点复习,才能对细节问题产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从记忆过程讲,重点记忆有利于把握整体格局。那么哪些内容才是重点呢?一般来讲,复习或记忆重点包括下列内容:①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②考试要求中提到和强调的内容;③名篇、名段、名句;④各篇各段中的难点和关键点;⑤最近两三年内未考的内容。在复习时,师生首先要列出每章内容的重点,及时复习,反复强化,对其中必须掌握的内容如名言警句要熟读成诵。
抓重点的方法在临考前非常有用。我经常在考试前十天将重点文言文篇目的重点内容如字词解释、警句默写、关键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等直接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反复诵读,不断练习。这样做就使复习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特别是对中下水平学生来讲,这是非常有效的复习和应考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重点复习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应考效果,但必须以全面复习为前提,不能只盯住重点内容而不理会所谓的`“非重点”内容,更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忽略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把握。
三、知识竞赛法
文言文学习也可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课,通过举行辩论会、朗诵会、知识竞赛、古文化知识猜谜会,甚至改编课本剧等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习为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文言文的渠道变宽,“苦恼”减少。其中,知识竞赛法在文言文复习阶段特别实用。我经常在总复习阶段专门拿出一两节课来搞一次“文言文知识竞赛”活动。在活动之前要通知学生,明确复习的范围、内容、深度。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轮流答、抽查答、推荐答、抢答,内容最好是复习考试要掌握的,坚决不搞偏题怪题,不为竞赛而竞赛。为了渲染气氛,可邀请别的老师参加,搞一搞颁奖活动等。这样的活动,可活跃复习气氛,梳理所学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3.《出师表》复习
一、重点句子翻译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5、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6、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7、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8、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9、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0、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1、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二、理解性默写
1、诸葛亮《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3、《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4、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7、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9、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第一条建议是广开言路,第二条建议是严明赏罚. 第三条建议是亲贤远佞。) 作者反复陈述的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远佞。
三、内容及写法理解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
四、中考链接
4.《小石潭记》复习整理
一、文言实词
二、重点句子翻译
三、主旨写作技巧
1、《小石潭记》作者____。
2、中心:本文通过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 ,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凄苦悲凉的心情。
3、小石潭的环境特点(1),作者感受(2)。
(1)凄清幽静,(2)孤凄悲凉。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是全文点睛之笔。既概括小石潭的环境氛围,又含蓄表达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5、本文写作特色
先是移步换景,而后定点换景,再是情景交融。
注意景物描写的手法——本册书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烘托、对比
6、句子赏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示例: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征,用了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明理由。
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动静结合,显示出游鱼的快乐;间接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7、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2分)。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8、据文章内容拟旅游广告简介小石潭景点。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其他内容: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1)点面结合。如写石:“近岸,卷石底以出”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远近结合。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3)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
(4)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5.《满井游记》考点
(1)词语积累:
(2)常考名句
(3)满井游记中写山水的比喻句
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4)常考内容: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这篇游记写初春的景象,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性格?
(5)中考链接
6.《醉翁亭记》
一、中考考点:
1、理解并翻译浅显文言文中的句子
2、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3、领会浅显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悟浅显文言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复习文章知识。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7.《岳阳楼记》复习
1、复习文体: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学生回答已学过的“记”)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像《岳阳楼记》。
2、复习作者和他的好友滕子京的状况及本文写作的背景: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奋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士。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1.复习实词:
2.回顾课文内容:
(1)文章的结构层次为: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4.复习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勉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中考链接
8.《与朱元思书》复习
一、理解性默写
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4、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6、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7、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8、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9、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
视觉方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全文共两段,第一段为总写,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第二段是为分写。先写“异水”,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水流舒缓处,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负、竞 、轩邈 、争 、直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泉声 、鸟声、蝉声 、猿声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4、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缥碧、湍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6、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富春江的秋景,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7、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或(雄奇高峻,充满情趣、树多):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 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表现其情趣,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三、开放性试题
1、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写“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你怎么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3、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蝉”或“寒“(秋季)。从积累的古诗词中写一句含有该字的句子:
4、这篇文章是一篇美文,你能说出其美在哪里吗?
四、中考链接
9.《爱莲说》复习
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二、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三、开放性试题
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2、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四、中考链接
10.《陋室铭》复习
一、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重点语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三、课文内容理解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开放性试题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四、中考链接
11.《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一、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2、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1、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
2、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写作者见“月色入户”,不由得欢欣之情溢于言表的句子是:
2、文中写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友相知的句子是:
3、文中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三、内容及写法理解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合作探究
1.“月色入户”写得很有人情味。请为这一句写一段批注性文字,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2.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对于作者这种思想,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
3. 晋代陶渊明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愤而辞官回乡,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的生活。本文中,作者也以“闲人”自居,这悠闲与陶渊明的一致吗?简述你的理由。
4.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五、中考链接
12.《三峡》复习
一、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案:1、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
2、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3、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
4、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
5、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
二、理解性默写
.1、《三峡》中作者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三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三峡》中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正面写“猿鸣”的句子是:
引用歌谣,侧面写“猿鸣”,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4、文中能总评三峡春冬时节山水树木特征的句子是:
答案: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内容及写法理解
1、作者以凝练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伟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抓住了连续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抓住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进行描写,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3、引用当地渔歌的好处:写出了三峡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另一方面,渲染了三峡秋天凄凉萧瑟的气氛。
四、中考链接
13.《马说》复习
一、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理解性默写
1、本文论述的中心是: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其真不知马也。 3、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写千里马痛苦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三、内容及写法理解
1、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伯乐: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四、中考链接
3. 如何复习文言文
今天给大家找了文言文复习的13种推断方法,需要的小伙伴们速速来围观啦!
一、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一)依形推义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1.有牧人御众之才
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3.启听淮北取籴dí
“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5.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ìn
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kuì
“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7.赢粮而景从。yíng
“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8.殚dān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méng饥寒冻馁,něi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二)语境分析法
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1.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2.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祭十二郎文》
“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3.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审视该句语境“”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4.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5.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6.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
7.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
“居”有的同学译为“居住”,有的同学译为“待过”,放在全文语境中考查都不太确切,应为“做官”才合理。
8.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解为“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是译不通的,只能是“对待”。
(三)语法分析法
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
1.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2.庭除甚芜。wú
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
3.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
5.仆诚以著此书。《报任安书》
“以”许多书中都未标明其意义,若用语法来断定,本句中“仆”为主语,“著”为谓语,“诚”为状语。因而“以”应为通假字,本字为“已”,当副词“已经”解。
6.自放驴,取樵饮爨(cuàn)。
把“樵”解为“打柴”,看上下文“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饮爨”,整体意思为取柴做饭,因此“樵”字应是名词,当解为“木柴”而非“打柴”。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8.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
9.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
10.徒立故琅láng琊yá王泽为燕王。
“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
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
12.部使者檄刚抚定。xí
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
13.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
13.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
(四)妙用修辞法
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jīn
“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结构整齐,“忠”“贤”近义,“用”和“以”处于同一位置,那么语法功能应该一致,并且词义相近。那么“以”也解释为“任用”,这种解释虽不常见,但却可以据此推断出来。
3.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的含义,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4.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利益”,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党同伐异。
8.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
9.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
(五)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始速祸焉。《六国论》
“速”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招致”。
2.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ěr
我们可联想成语“遐迩闻名”而推出其为“近”。
3.其文约,其辞微。
我们可和成语“微言大义”相联系,就可解为“精微,含蓄”之意。
4.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jié
“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义。
5.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义。
6.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推知为“授职”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
7.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字联系成语“少安毋躁”,可推知为“稍微”义。
8.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矢的:箭靶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狐假虎威假:借助
(六)课文求义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金人曳yè出,击之败面。
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2.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3.齐人追亡逐北。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4.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5.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
6.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7.咸私哂其矫饰焉。哂:shēn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8.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9.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
(七)结构求义法
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据??iáo函之固,拥雍yōng州之地。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3.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也应译为“败逃者”。
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zú
“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6.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nǔ
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
7.变姓名,诡踪迹。
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
8.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八)联想推断法
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
1.远与恢素善。huī
可以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结合语境推知为“友好、友善”之义。
2.尚轻侠。
可联系《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句,推知为“崇尚”义。
3.环堵之中。
“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
4.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dǔn诛封。
“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这样就不难推断出题干所说的“杀掉”是错误的。
5.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的含义,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从而排除“巡视”这一错误选项。
(九)代入检验法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1.李斯,相也,具于五刑。
我们就应联想到现代汉语的“具备”一词,那么“具”就可解为“备”,句意为“备受五刑的折磨”。
2.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gài
我们根据“乞丐”一词,就可推出“乞求”之意。
3.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我们由现代汉语“信使”一词就可推出“使者”之意。
4.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zhuó
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
5.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
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
6.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
7.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
8.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说事情的复杂经过
9.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十)古今对比法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这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十一)邻字借推法
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hé之纠:纠正
“纠”与“劾”进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十二)音训求义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后人便称之为通假。
1.旦日不可不蚤zǎo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
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孔雀东南飞》)
3.屈平既绌(黜chù)(《屈原列传》)
4.召有司案图。(按)(《廉颇蔺相如列传》)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受”通“授”,义为“给予”。
6.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通“熟”,义为“仔细”。
7.(陈涉)趣赵兵亟jí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对“趣”字按其字面无法解释,如联系下文的“亟”(意同“急”),前后参照,可推知“趣”通“促”,意为“催促”。
(十三)借助文化常识推断词义
对于有些实词的意思,我们也可借助生活常识、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来推断。
1.邪曲之害公也。《屈原列传》
“公”应为“公家”也就是“国家”,因为略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至今乡村老百姓仍把“国家”称为“公家”,这也是古代的普遍叫法。
2.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mèi
“夜分”解释为“夜尽时分”,其实只要想一想:白天睡觉,岂算勤劳?所以,只能将“夜分”解为“夜半时分”。
3.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绝食”据常识可判断出与现代汉语不同,是“无粮可吃”的意思。
4.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出师表》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4.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8.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9.兴复汉室
10.不求闻达于诸侯
就这些 你选对的填吧
5. 文言文专题复习趣味导入
文言文复习是高考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从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复习明显地陷入了困境:教学方式传统,课堂教学重言轻文,课堂模式重知轻情,学生只有认知上的需求,毫无情绪上的表达,课堂气氛沉闷,了无生机。那么,文言文复习的课堂能否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气氛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呢?为此,笔者反复思考课堂症结,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在《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高考文言文复习中,笔者采用的感悟教学法,使课堂充满了久违的生机。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昂、表达积极、笑声不断。原来,文言文复习的课堂也能充满趣味。
一、感悟引领生趣
当下的文言文复习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花时间不见成效,花精力不见提高。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受高考的桎梏及文言文复习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教师在文言文复习的时候,把复习的重点放在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文言翻译方面。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串讲课文,梳理字词。这种应试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意义的“填鸭式”没有本质的区别,忽视了文本的内涵价值和美学意义,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求知需求。而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致命现象就是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逐渐消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就是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在高考考点的压迫下,能否找到一种合理的教学方式,既能让文言文复习的课堂充满趣味,又能让学生在趣味中获得应试技巧呢?《语文课程标准》和《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分别对文言文的考查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本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浅易”是教学和高考要求高中生掌握文言文程度。在经历高一、高二的文言文学习后,学生已经具备了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如果高三的文言文复习再按照串讲的方式教学,学生很难有求知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话说。文言文复习从何处生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答案是从阅读后的感悟。对《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的复习,笔者整节课始终围绕一个问题:“通过阅读此文,你获得了什么感悟?”这一问激起千层浪,问出了学生的青春智慧,问出了课堂的生机盎然,更问出了久违的快乐氛围。学生在“感悟”问题的引领下,畅所欲言:“我觉得夫妻之间应该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家庭。”“我觉得应该像谢氏一样做个好妻子。”“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要有一个贤内助。”“我觉得做一个女人难,做一个好女人更难,做一个懂得关心国事的女人难上加难。”……智慧的火花,激情的表达,热烈的交流,层层推进,针锋相对,笑语不断,多么幸福的课堂。利用感悟教学,不仅检验了学生对文本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生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了文言文的学习原来也是有趣味的。
二、古今贯通激趣
学生认为,对文言文复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言文复习往往立足于文本疏通层面,只关注文言知识和句子翻译,没有兴奋点;另一方面是文言文的内容远离生活,没有亲切感。因为时代的差距,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典章制度、社会形态都与现代汉语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语词含义等方面都与现代汉语存在着语言距离。但教师在复习文言文时,经常忽视这个问题,照本宣科,以古论古,完全脱离了当下学生的思维习惯、认知水平及情绪特点,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古文理解的难度。其实,在人类发展的文明进程中,虽然时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人的本性、情感、一些生活方式都与当下是一致的。立足于这一点,师生可以找到打通古今的凭借;再有,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重在人物、事件、情感的鉴赏。因此,在文言文复习中,教师可以借鉴诗歌中“借古讽今”的手法,立足文本中古代的人、事、情、理,反思当今的人、事、情、理,理解文本内涵,洞察时代变化。同时,更应该让学生立足于当今的人、事、情、理反观古代看古代的人、事、情、理,摒除丑恶现象,弘扬传统美德。感悟教学法的应用,很好地打通古今,引导学生以现代的思维、观念讨论传统文化精神。《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主要讲梅圣俞和妻子之间的深厚情谊,学生可以从妻子谢氏的身份、持家、相夫、爱国和丈夫梅圣俞为官清贫、亡妻之痛、忏悔之情等内容的角度找到与当下生活的契合点和矛盾点,引发自己的思考,畅谈人生的感悟。比如从妻子谢氏的出身可以联系到当下“白富美”,但她并没有去找一位“高富帅”;从妻子的持家内容可以立足古代,表达对妻子美德的赞美,也可以立足当下,女子更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也可以从夫妻深厚情谊的角度反观现实生活中这样能同甘共苦、相敬如宾的夫妻形象已经寥寥无几了。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学生妙悟横生,妙语连珠。如“做个文章里这么好的女人太难了,我觉得社会太现实,生活总会为柴米油盐之类所累,应该不会活得那么容易,所以找个有经济基础的男人还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关注物质生活时,也应该关注“型男”的品质内涵。”“我觉得谢氏的品质值得肯定,但当今的女子更应撑起半边天,不应只是勤于治家,更应在事业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感悟教学,引导学生以古谈古,以古观今,以今论古,这样不仅分析了文本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起到了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三、因势利导增趣
感悟教学法重在品味文本的内涵价值和美学特征,它起到了理解文本,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作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讨论热情,但这样的课堂也容易失控,教师应做到有的放矢,张弛有度,避免一发不可收拾。控制这一现象的有效方法就是将其和高考知识点有机结合。应付高考,是教学中不可逃避的问题。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应试的技能,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感悟中机智地引出考点,突出考点,解决考点。要解决文言文考点,必须关注两个核心:读和境。“读”强调的是读通、读懂文本,“境”强调的是文本的语境、情境。这是解决高考考点不可或缺的两个核心。感悟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的读后感悟,在分析感悟依据时又巧妙地回归到文本的语境和情境。在学生分析感悟依据时,教师应果断引出文本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翻译等内容,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氛围中积累知识,化解考点。在《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的复习中,当学生感悟“我觉得应该像谢氏一样做个好妻子”的依据“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时,笔者趁势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强调了成为一名好妻子必须具备哪些标准?”借此训练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同时,因势利导,明确提问:“你觉得这段文字在字词句的理解上哪些是重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治”“精”“旨”“肃”“严”“庳陋”“容止”等实词的含义和“而”“以”两个虚词的含义。借此,学生在感悟的情趣中轻松地掌握了重要实词和重要虚词,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并解决了考题一的内容。当学生感悟“我觉得做一个女人难,做一个好女人更难,做一个懂得关心国事的女人难上加难。”的依据“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时,笔者又顺势引出“这里所说的‘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正好是第三题C选项的内容,我们比较一下,是否等同?”的问题,借此培养学生在分析内容概括题时,懂得立足文本、寻找依据的解题能力。当学生感悟“我认为找一个爱自己的丈夫是很重要的。”的依据“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时,笔者提出“这句话是高考时要求我们翻译的句子,根据你的理解,能把这句话的翻译写出来吗?你可以请两个同伴陪你一起写。”让学生在自己的感悟中,回归文本语境,感悟翻译的要求和技巧。借学生板演的情况,讲解句式特点、翻译要点。感悟教学中的因势利导,很好地将品味文本和积累知识有机结合,不仅没有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和热情,在感悟中,学生抓住感悟内容,立足语境,无形中解决了考题,积累了文言知识,提高了解题技能,明白了解题思路。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必然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知情交融扬趣
高三的课堂,理应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纠正学生重练轻读的错误思想,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的技术能力。而当下的高三课堂,受困于高考的压力,惜秒如金,教师传达大量知识,舍弃学生思考时间,放弃学生读书时间,更不可能奢侈地留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重知轻情”“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念无奈地充斥着整个课堂。因此,教师应改变错误观念,把课堂主体还给学生,把“寓教于趣”作为永恒坚持的教育追求,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处理好知与情的有机结合。“知情交融教学模式就是期望通过创设一定的‘人――环境’教学条件,使学生的认知与情绪活动在积极互动的基础上协调统一、良性循环,产生知情互促的和谐心理状态,从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感悟和掌握。”从《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感悟教学法吻合“知情交融教学模式”理念,它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中,饶有兴趣地感悟文本内涵,在积极表达讨论的气氛中积累文言知识,感悟文言文阅读的思路,掌握文言文考点的解题技巧。知情互促,和谐循环。因此,教师应摆脱高考指挥棒的禁锢,拥有创新的勇气和恒心,坚持以感悟教学法为根本,做到知情的有机交融,积极营造充满和谐、充满情趣的文言文复习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扬起文言文学习的兴趣风帆,让他们在智慧的火花碰撞中积累知识,积淀素养,塑造人格,陶冶情操。
高三文言文复习的课堂,不应只把目光停留于高考的考点之下,更应着力于营造充满趣味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中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在快乐中提升素养,陶冶情操。其实,只要教者改变一下教学理念,转化一下教育思维,把知情交融,把学习的主体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兴趣点燃,文言文复习也是能充满趣味,充满生命活力的。
6.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
声明:我这绝不是在网上瞎复制的,我这是从我的语文资料里找的,你在网上绝对找不到,这个百分之百有用,我花了很长时间呢,我就靠这个中考语文考得很好呢!希望对你有帮助!
内容绝对正确,有雷同者,纯属从我这复制的!!!!
常用虚词例表
序号 名称 词性 语法意义及用法 实在意义 例句
1 之 代词 第三人称 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 这、那、这些、那些
助词 结构助词 的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调整音节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词 到、往、去
2 其 代词 第三人称 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 这、那、其中的
语气词 反问 难道、岂
推测 大概、也许
祈使 必须、一定
3 而 代词 你、你的
连词 并列 和、跟、与(可不译)
承接 然后、接着
递进 并且、而且
转折 但是、可是、却
假设 如果、假如
修饰 地、的(可不译)
目的 来
因果 所以
结果 以致
动词 像、如
4 以 介词 表凭借或依靠 用、把、拿、凭借、依据
表原因 因为
表时间或地点起止 ……以上(下)
连词 同“而” 同“而”的各种意义
动词 常与“为”连用 认为
5 于 介词 表动作涉及对象 给、对于
表动作处所、时间 在
表比较对象 比
6 则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假设 如果
转折 但是、却
并列 与、和
语气副词 强调语气 就、简直
动词 表判断 是
7 或 代词 有的人
有时
连词 假设 如果
副词 推测语气 也许
8 乃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的
副词 表时间 才
表强调语气 竟、竟然、却、反而
动词 表判断 是
9 虽 连词 假设 即使
转折 虽然
与“然”连用 即使这样,虽然这样
10 因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介词 表凭借 凭借、依靠
表方式 趁着、趁机
表原因 因为
动词 沿袭、继续
11 盖 语气副词 推测、反问 大概、难道、岂
连词 承接上文 原来……
助词 发语词 不译
12 安 副词 表反问语气 怎么
代词 表疑问 那里
13 何 副词 表反问 为什么
副词 表强调 多么
代词 表疑问 什么、哪里
14 故 名词 原因、原故
本来、原来
旧的、老的
事、灾祸
形容词 特意、故意
连词 表因果 所以
15 且 连词 表并列 一边……一边……
表递进 并且、而且、还
表假设 如果、那么
副词 时态 将要
时间 暂时、暂且
助词 发语词 同“夫”
16 莫 副词 表否定 不、不要、不能
没有谁、没有什么
名词 同“暮”
17 哉 语气助词 表感叹 啊
表疑问 呢
表反问 吗
18 矣 语气助词 表肯定 了
表感叹 啊
表祈使 吧
表疑问 呢
19 乎 语气助词 表疑问 呢
表推测 吧
表感叹 啊
表停顿 不译
介词 同“于” 同“于”的各种意义
20 已 副词 表时间 已经
与“而”连用 不久、一会儿
表程度 太、很
动词 停止
连词 表起止 通“以”
语气助词 表肯定、感叹 了、啊
21 夫 代词 指示 这、那
助词 发语词 不译
语气助词 表感叹 啊、了
名词 丈夫
成年男子
22 耳 语气助词 表陈述 罢了
表疑问 吗
表感叹 啊
23 然 连词 表转折 但、却
与“而”连用 这样之后
与“则”连用 这样那么
助词 形容词、动词词尾 ……样子、……地
名词词尾 ……一般、……那样
代词 指示代词 这样、那样
24 若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们
指示 这样
连词 假设 假如、如果
选择 或者
副词 表情态 好像、仿佛
25 为 介词 Wèi所有功能 介词所有意义
动词 Wéi任何动作 动词所有意义
语尾助词 何……为 呢
26 所 助词 所字结构 所……的事(人、情况)
与“以”连用 用来
……原因
表因果 所以
与“为”连用 表被动“被”
27 者 代词 人或事物 的人、的事、的原因
助词 形容词词尾 ……样子
句中表停顿或判断 不译
语气助词 表陈述或疑问 了、吗
28 也 语气助词 表判断 是
表陈述 了
表停顿 不译
表疑问或反问 吗、呢
表感叹或祈使 啊、吧
29 尔 语气助词 用于句尾 罢了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的
指示 那、这样、如此
助词 时态 着
30 焉 代词 同“之” “之”作代词的所有意义
表疑问 那里
助词 语尾表陈述或停顿 了
形容词词尾 ……样子
兼词 “于之” 相当“介词+代词”
31 即 动词 具体动作 靠近
表判断 是、就是
连词 表假设 即使、假如
副词 立即、马上
32 既 副词 表时间 已经
连词 表并列 既……又……
表因果 既然
动词 具体动作 尽、完
33 诸 代词 指示代词 众、各
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
兼词 “之乎”
“之于”
[语法] 词语间常见逻辑关系
1、并列关系:前后词义是同一时空发生的动作或一个事物几个方面。
2、承接关系:按时空顺序发生的动作或事情。
3、修饰关系:以后一个词义为中心,前一个词义对后一个词义进行修饰或限定。
4、转折关系:后一词义没有承顺前一个词义,而是词义转折。
5、递进关系:后一词义在前一词义基础上词义加深。
6、目的关系:后一词义是前一个词义的目的。
7、因果关系:前后词义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8、假设关系:前一词义是假定的前提,后一词义是假定前提下产生的结果。
学法指导
1、学会辨析古今词义的变化。
2、学会归纳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的用法。
3、学会积累古今词义变化的词汇。
知识要点:
1、了解古今词义有哪些变化
2、重点虚词“为”
3、重点实词“恒”“诣”“辞”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现代汉语和古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情况:
(1)词义扩大。是指由古义单指某事物,扩大到兼指某类或整体事物。
例:①“雏”古义单指小鸡,现泛指幼小动物或幼儿。②“皮”古义指“兽皮”,现指动植物表面组织。③“甘”古义指“甜”,现除“甜”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④“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泛指河流名称。⑤“秋”古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2)词义缩小。是指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在程度、范围、义项方面的减弱、缩小和减小。
例:①“怨”古义指“恨”;现指“不满意,责备”的意思。②“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专指丈夫。
③“迁”古义常用义项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现只剩“迁移、变换”这一义项。
(3)词义的转移。是指由原古义表示某一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
例:①“涕”古义指眼泪。现指鼻涕。②“走”古义指“跑”、“逃跑”。现指“步行”③“勤”古义是“辛苦”。现为做事尽力,不偷懒。④“慢”古义是“怠慢”。现指速度缓慢。⑤“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牲畜(名词)。现指为正义事业献身(动词)。
(4)词义的合并。是指古义原是二个词的意思,转为现代汉语中一个词。
例:①“妻子”古义二个词妻子和儿女。现指妻子。②“可以”古义指可以用来,现指允许或具有某种能力。
(5)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由褒义或贬义,转为贬义或褒义;或中性词变为或褒或贬。
例:①“明哲保身”古义为赞扬一个人聪明的智慧,善于适应环境,现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②“乖”古义指偏执。不驯顺。现指“听话”、“安顺”。③“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过失。现为“恶意中伤”之意。④“祥”古义指预兆,有吉有凶。现指“吉祥”。
上述古今词意的变化,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准确理解和把握。
语法:明确词与词、短语与短语的各种语法或逻辑关系,并各举一例。
(1)逻辑关系
1、并列关系2、承接关系3、转折关系4、递进关系5、目的关系6、因果关系7、假设关系
(2)语法关系
1、主谓关系2、修饰关系3、动宾关系
三、文言常识
(1)通假字
(2)古今词义有哪些变化
四、学法探究
(1)学习文言文的三种基本方法
(2)给文言文作注释
五、文言文朗读
(1)文言文的异读
(2)文言文节拍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六、文言文翻译方法
(1)对(2)留(3)删(4)调(5)补
名词、动词、形容的互用
1、名词的动用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原指驴蹄子,这里表示“踢”的意思。
2、动词的名用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如:汝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射”本意是“射箭”的意思,这里指“射箭的技术”。
3、形容词的名用和形容词的动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往往是状态的事物化。如,“燕王好微巧”中“微巧”原指“小巧、精巧”这里指“小巧、精巧的东西”。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即其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动作行为的意思。如,“尔安敢轻吾射?”中“轻”本意是“轻的”形容词,这里是“轻视,看不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