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哲理诗
㈠ 哲理诗有哪些
1、陆游写的《游山西村》,其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内一村。阐明的哲理是容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2、 王之焕写的《登鹳雀楼》,其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阐明的哲理是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应当再登上一层楼。若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㈡ 唐宋哲理诗
“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
——从《登鹳雀楼》和《题西林壁》的对比中看唐宋诗异同
按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似乎只有宋词和唐诗相提并论,“诗至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之具矣”,甚至有认为宋代“诗无可观者”。一方面可见古人对唐诗的推崇之至,另一方面也可看到在宋词这种新的文学样式在宋代达到全盛的状况下,人们对于宋诗的的一种习惯性忽略。其实不然,诗歌在唐代达到极盛后,在宋代仍未衰落,反而转向追求另一种趣味,并最终与唐诗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正如“宋荦所说的‘明自嘉、隆以来,称诗家皆讳言宋,至举以相訾謷,故宋人诗集庋阁不行。近二十年来乃专尚宋诗,……孟举序云:黜宋者曰腐,此未见宋诗者也.今之尊唐者目未及唐诗之全,守嘉、隆间固陋之本,陈陈相因,千喙一倡,乃所谓腐也.又曰;嘉、隆之谓唐,唐之臭腐也.宋人化之,斯神奇矣!清叶燮批评"从来论诗者,大约伸唐而绌宋,有谓'唐人以诗为诗,主性情,于三百篇为近;宋人以文为诗,主议论,于三百篇为远'.何言之谬也!……为此言者,不但未见宋诗,并未见唐诗".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虽在浩瀚的盛唐诗海中难推浪尖,但亦可从中放眼盛唐气象,同苏轼《题西林壁》作比不会让人有卑尊之感。且两诗均为诗人游景后之作,其中颇多较量可观。
王诗开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即有一种大气派,呈现一幅大图景。在读者看来,虽未置身其中,但已神游画中。仿佛同诗人一道站在鹳雀楼上,指点山河。顺诗人之口吟出此句,思绪随落日、逝水西沉东流而去。诗人为我们所构造的图景极尽辽远、渺茫,展现的是一种由眼前之景所引起的无限想象和无穷趣味,由此勾起观景者欲与此景同在的追求。此刻以近黄昏,眼前之景虽还清晰可辨,但毕竟目力有限,加之夕阳已没山后,给观景者应是一种模糊之景,这显然与诗人所追求的时空瞬间定格存在无法克服的矛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语道破机关,秉承陈子昂开创的“初唐风气”一以贯之,达到了精神境界的至高完美,其中又无不体现一种“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时代风韵的个人气质。从而把这种图景无量数地绵延,具备了这种民族精神的诗人也就站在了时空的原点,虽没有“千里目”,但胜似具有通观古今的“望远镜”,一切风云皆在目下流走。正如严语《沧浪诗话》“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晶莹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不露痕迹的“化工”美表现得自然而然,而又韵味深长,晶莹透彻而又飘渺悠远。
同为游景后作的《题西林壁》风格与《登鹳雀楼》明显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像是一个精致的锦盒在诗人手中把玩,翻转之后得到的是另一种雅趣。“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像是坐在画架前的蒙娜丽莎,美无处不在,一时无从下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时庐山之实一出,令人惊叹!原来是座山,非锦盒亦非美人。全系诗人误入其中,迷惑其中。写景时不断变换角度,化一为多,一步一步,犹如作画一般,由虚到实,最后落笔乃成。
从写景角度看,两诗均有可取之处,一为即兴之作,一为胸竹之画。然细观之,王诗意境阔大之处有灵动,由“白日”“黄河”构成的色彩斑斓图景中,兴起诗人感物之怀。苏诗略显呆板,毛泽东称“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其中不免偏激,但也指出其中弊病,“诗体尚赋而比兴寡”,但写景变化有序,有“理趣”之致。
其次二诗同属哲理诗,都包含有一定的哲理在其中。王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追求的过程中,只有不懈的进取精神才能实现自我与外物的统一。苏诗整首诗句每句都富含“理趣”。“这种理趣是形与神、情与理结合而产生出来的,已不是单纯的情理,更不是将二程所说的那种除情去欲的抽象性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角度不同,得出结论不同。“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主客观原因未能形成一致的看法,对于同一事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在面对一个复杂事物时,人往往会被迷惑,结果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只缘身在此山中”,需要我们有宏观的眼光,从总体上把握,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前提下进入理性概括、判断,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苏轼“将自然之理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的理趣”,达到物我为一的妙处。
两诗之旨趣的差异同时离不开诗人个人经历和时代生活。
唐初统治者采取对文艺较为宽容的政策。李世民亲自撰写《晋书·陆机传论》,称赞陆机“文藻宏丽”。以后的统治者延续了这种政策,致使宫廷集团和“文章四友”、“沈宋”等兴起。这种有利的政治环境孕育了盛唐气象的勃发。处于盛唐时期的王之涣正是在这种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的激荡下,虽一生中只担任过主簿、县尉等吏职,但不屑于“屈腰之耻”拂衣去官,表现出在诗歌中是一种追求不懈、进取不息的气度。透过诗歌意象表现出一种刚健明快的意境,展现出的是盛唐气象下的“自信”
苏轼则不然,生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北宋,面对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局势,他积极要求改革,终身从政,虽几经贬谪,仍能始终以天下为己任,表现在创作上,“论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他吸收儒道佛三家思想精华,既能以积极心态应对,忍辱负重,又能置身事外,谈笑风生。苏轼在对待诗歌创作上,“与‘贵远贱近’论者、‘一代不如一代’之论相反,他强调的是诗歌发展一代胜过一代,这是极尽诗家之变态的积极成果”。在注重理的前提下,他能达到自然而然,“不有意于变而能极尽变之能事”,其诗歌最终“寄至味于淡泊”,表现一种“宠辱偕忘”的达观态度和“人生如梦”的超脱世界。
“唐宋诗之争,正式开始于南宋,以江西派与永嘉派之争为代表”。严羽《沧浪诗话》中推崇唐诗,谓“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天下为诗,夫岂不公,终非古人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其实不然。唐诗、宋诗“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人诗多丰神情韵擅长,宋人诗多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乃是唐诗的一种发展,提出“活法”之说。叶燮在《原诗》中把中国诗歌发展历程比作房屋建构,“唐诗则于屋中设帐帏床榻器用诸物,而加丹垩雕刻之土。宋诗则制度益精,室中陈设,种种玩好,无所不蓄。
从王诗和苏诗的比较中也可看出,唐诗和宋诗是对于诗歌两种审美境界的开拓。唐诗开创了大唐气象的雄浑,宋诗开创了理学世界的自然.缪钺《诗词散论》中称“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重;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则生涩,而回味隽永。……”正所谓读唐诗有“豁然开朗”之感,而宋诗有“曲径通幽”之趣,两种诗各有特色,无高下优劣之别,同属古代诗苑奇葩耳。
㈢ 哪位知道北宋哲理有名的诗有什么
宋诗的哲理诗较之唐诗则有高明之处: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推荐以下几首
《题西林壁》-苏轼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理趣诗的著名范例,而唐诗中少有这种诗。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哲理,逸趣横生,精警简括。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写出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种种姿态,不可辨认。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在观望中受到启发,巧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成为启迪后人的哲理名句。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诗亦是理趣诗,突出特点是: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雪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被诗论界誉为宋人哲理诗的压卷之作,"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㈣ 哲理诗(古诗)全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回此山中。
和子由渑池怀答旧 苏轼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