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益格言
❶ 林则徐的十无益名言
林则徐十无益格言
存 心 不 善 , 风 水 无 益 。
父 母 不 孝 , 奉 神 无 益 。
兄 弟 不 和 , 交 友 无 益 。
行 止 不 端 , 读 书 无 益 。
做 事 乖 张 , 聪 明 无 益 。
心 高 气 傲 , 博 学 无 益 。
为 富 不 仁 , 积 聚 无 益 。
劫 取 人 财 , 布 施 无 益 。
不 惜 元 气 , 服 药 无 益 。
淫 逸 骄 奢 , 仕 途 无 益 。
❷ 1839年,在前山寨时写下名为十无益格言的爱国者是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这既是他从政的全盛时期,也是他思想的成熟期。这年九月三日,他留下了“十无益”的格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为富不仁,积聚无益。劫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淫逸骄奢,仕途无益。”这“十无益”格言,既是林则徐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林则徐道德理想的集中体现。 林则徐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的精神德性智慧,从大自然“行”与“事”中得到启示,认为人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因为大自然向人类展示的运行不辍、生机蓬勃的“气象”,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品质。所谓“天道”就是刚健有力而运行不缀现象的人文化成果。大自然告诉人们,只有积累良好的德行才能百行无忧。“地势坤,君子以厚物载德。”人只要不起欲念,清心寡欲,本善之心不丧失,自修其德,必成正果;如果“存心不善”、利令智昏、与天理相悖,其结果必然是作茧自缚,以私害仁,“多行不义必自毙”。 林则徐认为,“行为不端,读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阐明了道德学习发生的前提问题。道德是学习的基础。由于林则徐出身贫寒,长期的家庭困苦经历和本人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接触,以及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培养了他正直做人、讲究民族气节、崇拜英雄人物等高尚情操。所以,林则徐从政期间,在“经世致用”的思想指导下,上慰宸衷、下安百姓,“力学而潜修”,以图振兴国家。他积极采取了一些兴利除弊、便民利民的措施,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实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表现了他作为地主阶级改革派、实干家的本色。他自奉清廉、办事公正,博得地方民众的普遍好评。这些都与林则徐重视反躬自省的品德修养分不开的。 中国传统道德观中的礼、义、廉、耻“四维”,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四种德性。林则徐在“十无益”格言中告诫人们,“为富不仁,积聚无益”。“劫取人财,布施无益”。“淫逸骄奢,仕途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这些都属于关系德性。有了这种关系德性,社会才会有伦理道德,人与人之间才会协调,社会才会和谐,人的精神境界才会高尚。 林则徐在“十无益”格言中所揭示的道德观,实际上就是中国伦理的一个基本道德标准。林则徐作为近代史上第一个民族英雄,一生坎坷,尽管在革职流放、发配戍边的情况下,都能做到宠辱不惊, 初衷不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成为治国兴邦的贤臣,就因为他恪守了中国传统的德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