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包含的哲理
⑴ 水的哲理句
1.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周书·酒诰》
人不要只是以水为镜子,而应当以民众为镜子。
2.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荀子·大略》。
在水中前行的人,表明水的深度,而使人不致于陷入水中。治理国家的人用制度来表明祸乱,使人不会出现过失。
3.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庄子·内篇·德充符》
人不能够在流动的水中看清自己的容貌,而是要在静止的水面中才能够看清自己,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够使得其他物体也静止下来。
4. 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子兵法·虚实篇》
用兵之道就像流水一样,水会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之道在于避开敌人强盛的地方,攻击敌人虚弱的地方。
5.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篇》。
带兵打仗没有常态,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取得胜利。这样便可以称得上是用兵入神了。
6.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这是宋人苏麟因未得到范仲淹的重任而发的牢骚。他以近水楼台、向阳花木为喻,婉转地抱怨了自己因为不是范仲淹亲近的人而未受到举荐重任。后世引用此句,多寓有这样一个处世道理:占据优势地位或近便位置,往往易于得到优先的发展机会或好处。
7. 心澹水木秀,兴幽鱼鸟闲。
出自北京中南海瀛台涵元殿联语。澹,安静、恬淡。兴幽,兴致幽雅。此言心境与自然的关系:心境恬淡自然眼中尽是美水秀木,幽兴在心自然见到鱼鸟亦觉闲适。意在强调人的心境、趣味对景物观赏的影响作用。
8.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民歌·上邪》
山变得没有棱角,江水也枯竭,冬天着打雷,夏天下着雨雪,天地合在一起,到那个时候,我在与你分别。
9.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唐·窦庠《醉中赠符载》。
此以池小水浅也有龙为喻,说明在并不优越的环境中也有可能产生杰出的人才。俗语说“鸡窝里飞出金凤凰”,与此同义。
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的长江,向东流淌,不在回头,多少英雄像着浪花一样消逝。
⑵ 由水会想到什么哲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水中的人生哲学 车尔尼雪夫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水,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的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委曲的摇曳着,我们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写生家。”
的确,“水”在温柔而诗意的告诉你面对挫折面对不如意的心境,告诉你处世的大智慧。明镜止水,波澜不兴的心境正如光滑透彻的镜子,可以映照世间的真相。在透明的水面前,才知道什么是纯粹,什么是污浊,在清澈的心灵面前,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反观自身的缺点时,不用被动的反抗、挣扎,荡起涟漪的水,是缺乏洞察力的,会让自己迷失,会让自己痛苦,会让自己彷徨,不如主动的如水般去包容,去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