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其的意思
㈠ 文言文中“其”的意思分为哪几种
1.人称代词。翻译为:他,他的。“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问它(洞)的深度,那么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穷尽它)
2.语气副词。①表委婉语气,如:“吾其还也。”(我还是回去吧)②表反问语气,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一次已经很过分了,还可以两次吗?)
3.形容词词头,无实际意义。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pang二声)”
㈡ “其”在文言文中的所有意思
1、“之”在句子中往往跟在谓语后面做代词,充当宾语;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先秦左丘明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君主)考虑谋划这件事。)
2、当“之”后面是表地点的名词时,会用作动词,翻译为“到……去”;如“吾欲之南海”(清朝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译文:我想到南海去。)
3、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西汉 司马迁《鸿门宴》)”(译文: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
4、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魏晋李密《陈情表》)”(译文: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
5、宾语前置中的“之”没有具体意义,只起到提宾的作用,可不翻译;如“何厌之有?(先秦左丘明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
6、定语后置中的“之”没有具体意义,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翻译;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先秦荀子《劝学》)”(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7、跟在时间词语后面作为“音节衬词”,不翻译;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明代归有光 《项脊轩志》)”(译文: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㈢ 文言文中“其”字是什么意思
其
jī
名词义:
1、通“諅”。周年。
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墨子》
左右伯受沐涂树之枝阔,其年,民被白布。——《管子·轻重戊》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豳风·七月》
其
qí
代词义:
1、形声字。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彼、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韩愈《师说》
3、他们;她们;它们。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4、他的。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滕文公下》
5、它的。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6、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
7、这样;如此。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
副词义:
1、也许;大概。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其自桓叔以下。——《国语·晋语》
齐国其庶几乎。——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齐其庶几乎。——《孟子》
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表示祈使。当;可。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其详之。——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汝其善抚之。——清·林觉民《与妻书》
弟其宽心勿畏可也。——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
3、将;将要。
今殷其沦丧。——《书·微子》
4、表示诘问。通“岂”,难道。
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其可怪也欤。——唐·韩愈《师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中国其果老矣乎。——
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5、极;甚。
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韩非子·初见秦》
连词义:
1、如果;假设。
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2、或许;大概。
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
3、还是。表选择。
其真无马耶。——唐·韩愈《杂说》
其真不知马耶。——唐·韩愈《杂说》
其亦足乐乎。——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助词义:
1、用作语助。
2、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3、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云霏霏其承宇。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㈣ 古文中“其”的全部解释。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的”、“它的”、“他们的”。唐·韩愈《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郯子等人,他们的贤能不如孔子。)
2、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宋·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看见他射箭十发中可以中八九发。)
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宋·王安石《游褒禅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又】自己的。先秦·孔子《论语》:“亦各言其志也。”(都在各自发表自己的志向。)
4、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你们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坚默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孙坚沉默了很久,说:”诸位都发表你们的见解志向。)
5、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有个姓蒋的人,专门从事这项活动已经三代人了。)
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当中”。先秦·孔子《<论语>十则》:“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听,选择它好的地方学习。)
7、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唐·韩愈《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8、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唐·韩愈《马说》:“其真无马邪?”(难道真的没有马了吗?)
9、还是。表示委婉地商量。先秦·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我还是回去吧。)
10、可要。表示期望。宋·欧阳修《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志!”(你可不要忘记了你父亲的志向。)
11、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先秦·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假如这是真的,谁可以驾御?)
12、无实义,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等作用。先秦·屈原《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雪花纷纷飘落一望无际啊,浓云密布好像压着屋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