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乎的用法
『壹』 高考文言文中“乎”字有哪些用法
乎(hū):
动词义:
1、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2、引申义:呼唤;召唤。如:乎号。
语气词义:
1、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相当于“吗”“呢”。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列子·汤问》:“近者大乎?”“远者凉乎?”“孰谓汝多知乎?”《后汉书·列女传》:“污其行乎?”“断斯织乎?”“不亦精乎?”苏轼《石钟山记》:“汝识之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不闻藏书者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学有难易乎?”
2、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语气。
《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左传》:“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有甚是者乎?”清袁枚《祭妹文》:“天乎?人乎?”
3、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左传》:“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4、表示推测语气。
《左传》:“宋其亡乎?幸而后败。”《三国志·诸葛亮传》:“愿见之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得无苦贫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或能免乎?”
5、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论语》:“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6、表示商榷语气。
《韩非子》:“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7、表示肯定语气
《韩非子》:“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8、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
介词义:
1、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屈原《离骚》:“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今虽死乎此。”
2、于;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公羊·哀十四年》:“‘春秋’何以始乎隐?”
3、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吕览·用众》:“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
4、于;从。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战国策》:“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5、于;因为;由于;在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荀子》:“不动乎众人之非誉。”《庄子》:“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6、于;按照;根据。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礼记》:“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7、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
后缀词义(词尾):
1、形容词词尾,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宋周敦颐《爱莲说》:“宜乎众矣。”明刘基《卖柑者言》:“洸洸乎干城之具,昂昂乎庙堂之器。”“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
『贰』 文言文乎的用法和意义
用法:介复词,相当“于”(用制在动词或形容词后)
意义:
1、表示疑问或反问。
2、表示选择的疑问。
3、表示揣度。
4、表示祈使。
5、动词后缀,作用跟“于”相同。
6、形容词或副词后缀。
乎拼音:hū
(2)文言文乎的用法扩展阅读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胖乎乎[pàng hū hū]
状态词。形容人肥胖。
2、套近乎[tào jìn hu]
和不太熟识或关系不密切的人拉拢关系,表示亲近(多含贬义)。
3、险乎[xiǎn hū]
差一点(发生不如意的事)
4、严乎[yán hū]
俨然。庄重。
5、神乎[shén hū]
神奇离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