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太极看人生哲理
1. 从阴阳太极图解读道家哲理
道家素有天圆地方一说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是所谓无极生太极 道家思想崇尚的是天人合一 所以太极是圆的 道德经中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既除了无极以外都有阴阳双属性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所以太极会有阴阳之分 实际上阴阳两“鱼” 分指日月循环交替 白日为阳 黑昼为月 在古人的思想中 月有阴晴圆缺 日有明耀昏白 是所谓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因为日月的运行轨迹 所以形状是两个阴阳“鱼” 实际上太极不是一副平面图 按照其设计思维来说 两只阴阳鱼应该是十字交叉立体做圆周运动 平稳于一个圆球内 圆心是人 道家无为而无不为 太极无动而无不动 人行太极既是无为而无不为
2. 太极图里包含哪些哲学韵味 原来这么多 长知识了
“太极图”是在古今中外有巨大影响的特殊和珍贵的图案,我们除了了解“太极图”的来源之外,更应该探索和了解“太极图”中所蕴含的中国哲学的理念,它不仅代表着浓厚的中国哲学韵味,而且还浓缩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意韵。
首先,“太极图”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理念的基本范畴——“阴阳”。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与人生的根本观念。在中国古人看来,混混沌沌的世界是有可循的准则的,天地,日月,风云,男女……,对立的因素互相依存,于是,聪明的中国古人就用“阴阳”来表示。不管是后来被称之为“形而上”的宇宙之道,还是后来被称之为“形而下”的日常生活法则,似乎都有着天人关系,都有着“阴阳”的对立与和谐。更妙的是,天地、男女、阴阳,后来居然能用“太极图”来表现,阴阳鱼的对立与和谐,对应与统一,其哲理十分深刻。用近现代的哲学观念来解释,“太极图”充分表现着对立因素是统一体的构成部分,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呼应、互相协调,既对立又统一地共处于一个太极和谐的态势中。从“太极图”中可以看到,“阴阳鱼”的对立不是绝对的对立,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对立的因素是共处统一体中的,矛盾的双方互相呼应,在动态的衍生变化中促进了事物的发展,而事物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阴和阳的要素在对立、对应中,在共存与共容中,在包容与调和中,求同存异,扬弃积优,对立的因素在互动中寻找平衡,注重互补,追寻和谐,共创双赢。对应统一,圆润谐和的“太极图”启迪我们,对立中求平衡,矛盾中求发展,互动中求和谐才是最根本最理想的目标。在对立态势中,平衡,包容,互补,协调,创造多元统一的结果,才是事物发展的积优趋势,也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其次,从太极图中,我们识读出了中国古代先民最早概括出来的系统的哲学观念。人们对“太极图”的诠释常常追溯到《易传·系辞上》。“太极”一词可能最早是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中国古代哲学,不仅把“太极”视为宇宙之“本”,而且也视为人世之大道。“太极”运行,使阴阳相分并产生天地两仪,阴阳不断相分,便产生春、夏、秋、冬四象,后来衍生宇宙万物。比如,《老子·四十二章》就表达了“太极”哲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此观之,太极是“一”,是宇宙万物之根,阴阳为二,对立、呼应、互补、协和,之后衍生宇宙万物,可见,生生不息的运动与发展正是太极之本性。
从现代哲学的观点看,这是相当具有系统思想的哲学观念,万物统一于“太极”,“太极”隐含着对立统一的因素,万物归一,多元统一,天人合一,天道人道统一,世间万物构成了一个大系统,生化发展,衍生演进,与时俱进。现代“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中的系统论,其基本思想,不是可以在中国古代“太极图”所隐含的哲理中找到思想萌芽吗?
再次,从太极图中,我们看到了图解式的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理念。在先秦诸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各家各派都这样那样地融合、继承和解释着“太极图”的思想观念,作为儒家六经之首的《易经》,吸取和释解了“太极图”说,儒、道、兵、法,纵横、阴阳等家皆有“太极图”观念影响的影子。先秦之后,历代的哲人对“太极图”作了很多的诠释,表现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比如,三国时的魏孟康,以“太极元气,含三为一”来解释太极图。在他看来,“三”是指阴阳鱼太极图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含三为一”表面上指的是指白、黑及其分界线,也就是“太极图”主要的构成要素。而实际上,“含三为一”从哲学观念上看,是指事物由正、反、合三者组成,宇宙是由天、地、人“三极”组成的统一体,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这也离不开太极的和谐哲理。再如,在宋代大儒们的视野中,“太极图”不仅蕴涵着宇宙哲理,而且还蕴涵着人间道理,“太极”为“人极”,天道通人道。周敦颐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见《太极图说》)在周氏看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人组成了对应而和谐的整体,天人合一,天道通人道,这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可见,“太极图”以简易的图形表达了一个庞大、深奥、丰富的太极哲学体系,彰显了中华先民领悟宇宙万物变化之道的非凡智慧,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彩表现,有人说,“太极图”是“中华第一图”,这是很有道理的。
供参考,望采纳~
山人运动祝拳友身体康健,运动畅快~
3. 谁能从太极拳的哲学思想谈下它的时代意义
太极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哲学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老子》、《庄子》、《易传》及阴阳家和道家学说上。
一、《老子》、《庄子》、《易传》与太极拳哲学体系
中国的哲学思想可以上溯到夏商时代。但中国的哲学思想真正形成理论体系却是在战国乃至秦汉年代。这里,我们先简略地综述有关“阴阳”的史据考察。
《老子》四十二章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此,老子明确提出了“阴阳”属性普遍地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这是道家对阴阳学说的最早理论贡献。《庄子·大宗师》中继续发展了这一观点:“阴阳于人,昏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不仅如此,道家在观察自然与社会的变化中,发现了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辩证法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老子》二章),提出了“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的著名辩证学说,为以后的阴阳理论体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辩证基石,这就是道家对阴阳理论形成的巨大贡献。
战国后期的苟况在其著述里也举起了阴阳理论的旗帜。《荀子·礼论》云:“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肯定了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是天地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否定了鬼神支配万物的存在。《荀子·天论》中就指出:“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在这里,荀子指明罕见现象也是服从于阴阳的规律,奇怪是可以理解的,但迷信而畏惧是不正确的。
“易传”中凡有关“阴阳”范畴的论述源于道家,凡“五行”方位说及“天人感应说”来自于阴阳家。统观先秦至战国以前儒家《论语》、《孟子》等等学说中,均没有涉及阴阳五行方面的记载,便是有力的说明。从占典太极拳哲学理论中可以发现,它的很多要求和方法以及运用原则,都离不开道家哲学理念。如《老子》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取之,必固欲之。”这种认识方法沦就在太极拳诀中体现出来,“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等等。
《老子》云:“以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正是“以柔克刚”,在具体运用时则要求“以弱为本,舍己从人”。
太极拳古典哲学理论中,有关“阴阳”相互间既统一又互相转化的思想随处可见。《太极拳论》中载,“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瓦济,方为懂劲”,上述沦说就体现了有关这一方面的深刻理解和引伸。
综上所述,通过对历史史据的研究,可以证明太极拳的哲学理沦来源于先秦道家的朴素认识沦利方法论,它自始至终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饱含着东方文化的古朴特色和中华民族的智慧。正因为如此,太极拳不同于其他传统民间武术的单纯性(健身和技击方法)。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太极拳以其丰富的哲理性来指导人体生命之科学锻炼,它的健身效果和技击艺术,由此而产生了与其他传统民间武术截然相反的途径,这就是太极拳所独具的“后发制人”的原则以及“以柔克刚”的科学应用。
二、阴阳家道教文化与太极拳
阴阳家的哲学,主要阐述的是宇宙生成沦,由“阴”、“阳”概念观点而得名。在中国的哲学思想范畴里,阴阳是宇宙形成的两个主要法则,中国古今的人都相信,阴阳的结介与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
阴阳家的论述强调“五行”的什用,最早的记载见于《书经·洪范》里,“五行,一口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洪范》中还告诉人们,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互相关联的,君主方面的恶行,会导致自然界异常现象的出现。这种观念被阴阳家发展成为“天人感应沦”。
《礼记·月令》也是阴阳家的著述,书中概括的告诉君民心当按月做什么事,以便与自然力保持协调。这其中,宇宙的结构是按阴阳家的理论描述的,它的表述是时空的。就是说,它既是空间结构,同时又是时间结构。如,阴阳家把四季与四方配合起来,夏配南,喻热;冬配北,喻冷;春配东,东是日出的方向;秋配西,西是日落的方向。昼夜是四季的微缩表现,因而晨为春,午为夏,晚为秋,夜为冬。阴阳家试图用这样的宇宙论,既从时间又从空间解释自然现象,还进一步认为这些现象与人类行为密切关联。
阴阳家认为,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四季的顺序与五行相生的顺序一致,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火生土;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由此相生而完成了五行循环。按邹衍及阴阳家的理论推证,以土德而王的黄帝朝,后被以木德而王的夏朝所克。夏又被以金德而王的商朝所克,商又被火德而王的周朝所克,周将被以水德而王的朝代所克,以水德而王的朝代又将被以土德而王的朝代所克。如此周流循环。这个推论被载于《吕氏春秋应同篇》中流传下来。在以后的实际政治社会中产生了与这个推论惊人相似效应。秦统一中国后,果以“水德”将黄河改名“德水”。为时不久,汉朝建立,正式宣布以“土德”治世。此后,历代皇帝的头衔一直都是“奉天承运”。“奉天承运”就是指奉行天道自然相克之理,承五德转移之运。
道教文化吸纳了众多学派的哲学思想成就,用于探讨人与自然的奥秘,借以探求避免或延缓死亡的原理和方法,甚而达到驾驭自然,超越自然的目的。就这个意义上来说,道教文化具有征服自然的精神与勇气。
道教的出世修仙思想文化,到唐末五代后,逐渐演变成人世救人的方法,而服食金丹超升仙界的外丹修炼法,也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内外丹兼修的理论。如《成川略志卷一·养生金丹诀》记载:“然内丹未成,内无交之,则服外丹者多死。譬如枯草弊絮,而置火其下,无不焚者。”
五代末到宋代,内丹学说的兴起完全取代了外丹修炼说,出现了历史上最重要的道教人物陈抟与张伯端。这两人各成一家之学,一派之祖,影响极为深远。其中,在当世贡献较大的成就者为陈抟,他精于易学、黄老学、内丹学,递传火龙真人,火龙传张三丰,被史称为“隐仙派”。
按《宋文鉴》卷八十五所载“易龙图书”,载有“西蜀崇给龛陈抟序”,为陈抟所著的易学论述。又被《汉上易解》、《太极图接受考》、《化书后序》等宋代著述记载。陈抟所著的易学思想理论及《无极图》、《太极图》、《先天图》等,经种放与穆修一传至邵雍,一传至周敦颐,在整个宋代学术界大放异彩。
陈抟对内丹术的实践,成就出著名的睡功。陈抟所著的《指玄篇》则根据天地方位,五行所属,阴阳交感,四时运转的道理,指明人身脏器对应的部位,修炼的时机,调息的方法和感应的功效。他的内丹功法学说,由火龙真人传与张三丰。而张三丰祖师在此基础上悟创了内功外拳相合一的太极拳法,撰写了《太极拳敛神聚气论》、《太极法说》等有关太极拳修炼的著述。如张三丰在《太极下乘武事释》中云:“……要非沾粘连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而后神而明之,化境极矣。夫四两拨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是?所谓懂粘运,得其视听轻灵之巧耳……”
阴阳家的五行学说,后成为道教文化的内丹学派之重要理论根据。内丹学说在阴阳家哲学的影响下,吸纳了“天人感应论”及“宇宙生成论”,在积极探讨人体生命延长原理的方向上开辟了新的途径,最终为“隐仙派”的张三丰丹士所资用,悟创了内丹功法和外拳运作统一和谐的太极拳术。其中与阴阳五行学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太极拳敛神聚气论》中云:“气聚神凝,然后于动静之中导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一身中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太极拳的古典论述中由“天人感应论”的引导,在用于人体实践体悟阐发立义方面做出了值得骄傲的贡献。张三丰曾云:“夫天人相合,惟道独尊,阴阳交替,万理昭明。阴阳,万变之纲纪也”;“大道惟简,须从阴阳处讨真机”;“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吸之至下而不冲肾,呼之至上而不冲心……暗合周天造化之功,夺一年之候也”。
由上述可知,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体系并非道家哲学独门所经营,它也吸收了阴阳家哲学的理论精华,此种状况与道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关联甚深。
以人为本并与宇宙自然有机之整体联系起来,向着人体生命科学的深层次内涵迈进,结合人体的具体实践,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人类生命延长的人体机理以征服一般的自然生命过程,正是未来太极拳界应该努力探求的目标之一。
4. 太极的精髓哲理
太极之广义与狭义
1.我们平常所说的太极,往往是狭义上的太极概念,主要指太极拳,是武术、体育运动、健身养生方面。
2.而广义上的太极,范围很大,内涵也很深,包括哲学、儒释道、军事、政治、武术、健身养生等很多方面。
3.《易经·系辞上传》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①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②其中的"二"是指阴阳,也就是太极。可见,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角度谈太极。
5. 太极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太极图的真正含义如下:
太极图意义深远,其内涵包含了古代智慧哲学,体系出阴阳概念。太极图主要体现观点有三点。
第一就是阴阳本是一,把阴阳画到一个圆内,这是阴阳为一。
第二就是阴阳互化的特点,由一点点的小阳发展到阳极的时候,一个小阴生出来,同理太极图的另一面,一个小点点的阴,发展到阴极的时候,一个小阳生出来了。
第三阴阳互为能量,我们这个宇宙是个能量的世界,阴阳互相转换需要能量的概念,没有能量这个世界就是一潭死水了,也就没有了宇宙万象与山川河流,没有了生命。
一即太极——“道生一”,道是无极,无形无象,无物无状的原始物质,随着运动和变化,它由散而聚,由隐而显,由无到有,生成为一,这个一就是太极。太极是有,无极是无。一即太极,外面的圆圈代表太极。
二即阴阳——“一生二”,即“太极生两仪”即为阴阳,阳者为天,阴者为地,黑白两部分为两仪。
三即三才——“二生三”,有了天和地,就有了人。天、地、人即为三才。就是阴阳交感化合。
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故万物各具一太极,也就是说,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万物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世间万物了。
太极图是线条最简洁、图象最简单的图案,同时她又是最博大精深、内涵最丰富、造型最完美的图案,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图案有如此深刻的意境,它可以概括宇宙本源。
太:初始、宗源、无上。极:最端之位、结构之元。太极的字面含义:即最高级、最标准、最完美之义;太极的真实含义:万事万物都存在于太极中,并在太极的主宰下运动、变化、发展着,以旋转为其运动形式,以“中气以为和”的圆融为运动品质。
道无生万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演万物是宇宙万生万有的模式。太极的表象形式是由阴阳两部分构成的统一体,太极的品格就是德一。无极大道所生出的太极,是一气含三、一元四素(象数理气)的物质表象复合体,是生育、滋养宇宙万物的能量源泉,是一切生命结构、运动的主宰。
一个简单的太极图,可以揭示出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及其发生、发展、运动的自然规律性。
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太极含阴阳,阴阳一分为二,是故太极生两仪。太极生阴阳,阴阳又生化成四象,四象即是四种形象,四象即是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然后再由此形成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形象,八卦即是四象演变出来的母象。八卦名:乾、坤、震、艮、离、坎、兑、巽。
【(5)透过太极看人生哲理扩展阅读】
太极图的简要解释:
《太极图》据传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道家思想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后天太极图》、《八卦图》、《河图》以及《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
周敦颐“一方面从陈抟派道家易里吸收了太极图式说并与新的解释,另一方面继承了汉唐以来义理学派的传统······成为宋明道学家解易的先驱。”
《太极图式说》是《庄子》“太极”思想在儒、道两家结出的硕果。
6. 求一篇感悟太极的作文,500字左右,小学五年级水平
说起来惭愧,虽然出生在太极故里,但对太极拳及其理论却一窍不通。听了这场报告会后感悟很多,对太极拳产生了浓浓的兴趣,我觉得太极里包含着深深的人生哲理。 虽然现在算是踏入了半个社会的大学生,但却还没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像是墙上的草——随风倒。今天觉得这样做人好,明日觉得那样为人对,遇到事情总是不能有一个正确的准则。 可是从太极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比如习练太极拳就要求立身中正,动作安舒,无有偏倚,支撑八面,上下相随,使身体各部达到完整如一。其实为人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必须以中正为本。中庸之道不可失,只有保持不偏不倚的原则,才能活的安然舒畅,心平气静,俗琐之事则不会扰其身心。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也是如此,不应该总是纠缠于鸡毛蒜皮的小事,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果过分斡旋于此,那么这必定会是一场不幸的人生。因为我们总是过多的看到了人生的不幸,而没有用欣赏的眼光看到人生的光彩。人生就像是吃一顿自助餐,为什么总是要往盘子里加对身体不好的垃圾,而不是有益于身体的健康食品呢?多看一些真、善、美,让自己的心灵里充满阳光。 因此,我们需要坚守信念,培根固本,做一个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的人。既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不为困难和压力所阻,也不卑躬屈膝,俯首权贵。俗话说:“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人之道如同练太极拳一样,遵循拳理,仁义为本,和而不流,定能正直无欺,安立于世。 此外,习练太极拳要求连绵不断,滔滔不绝劲断意连,如行云流水。学拳必须持之以恒,有锲而不舍的毅力,练拳更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谦虚好学,恭敬待人,尊师爱友,不可狂满,想想古今中外不管学文习武,凡是能成就伟业的,都是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勤奋努力获得的。比如,在会场上有许多的名人名家,从他们的面目上我看到了一片宁静与祥和,于传统的习武之人面目上的肃杀之气形成了强烈对比。他们行动起来虽然速度不快但稳重刚健,走到哪里都很谦虚不与人争抢,神形淡定,彰显大家风范,使人钦佩不已! 太极讲究刚柔并济,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在我们争取成功的路上,还需快慢相间,进退适时、有度,注意欲速则不达。人生的奋斗必会有坎坷和挫折,但是在逆境中,心中的理想和信念不能动摇,要有强烈的自信心。在不利的条件下,快而复缓,及时反省总结,校正路标,并妥协转变,在变中求生存。当我们春风得意的时候,记得人生更多的是不如意,不要得意的太早;当我们正处于人生谷底的时候,要做一棵普通的向日葵,面向太阳,春暖花开!相信风雨过后便是彩虹!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接触到太极拳,并切身感受了它的神奇。
我整天在电脑前工作,经常一坐几个小时甚至大半天,平时也不多运动。久而久之,觉得身体变得很僵硬,尤其是颈、肩和手臂,经常感到酸痛。一次,单位组织大家学习太极拳,我久闻太极拳的功效,未得识荆,便报了名。两个多月后,我学会了一套42式简化太极拳。通过学习,我感觉以往身体僵硬的部分变得柔软灵活了,心情舒畅了。同时,我对太极拳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太极拳的特点是容易学习,男女老幼,都可以掌握。运动量完全由练习者自己掌握。一套拳打下来,人会觉得心情舒畅,神清气爽。经常锻炼,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使人精力充沛。太极拳好学易练,但这不意味着它是一项简单的运动。相反,真正要把它练好,我的体会是还有一定的难度。要把动作做到位,还要掌握好火候。但这并不妨碍太极拳成为一种普及的运动,因为太极拳分很多层次,不同的层次适合不同的练习者。
与其他运动不同,太极拳强调练习者必须做到“放松”,“气息通畅”。不但动作要标准、到位,而且在练拳时要配合呼吸,整个过程以放松、沉气为主。
任何运动项目必须具有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强度,才能促进健康。太极拳动作优美,拳路舒展,线路多呈圆弧,有进有退,有攻有守。讲究阴阳平衡,动静结合,蕴涵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太极拳,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让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太极拳内外兼修,既可健体又能防身,既有养生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
7. 太极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这一辩证思想认为:统一物由两个对立面组成,“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对立物的互相依存,“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二章》;对立面的互相转化,“道之反者动”《道德经?四十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道德经?二十二章》;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道德经?六十四章》。 “阴”和“阳”是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贯穿于一切事物的始终,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及其规律;尽管所有相互对立的事物千差万别,在属性上却表现出两类特定相反的趋向,一类可以归属于“阳”,另一类可以归属于“阴”,并以“阴阳”作为事物的属性概念。“阴阳”最初的涵义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对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阳,高,明也。”“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太极蕴含着如下的哲学道理: 1、 反映了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道理。在这依次演变的过程中,都是由于数量的变化而导致质的飞跃:无极生太极,是数量的从无到一而导致从无到有的质的变化;太极生两仪,太极即大到极点,大到极点就要一分为二,由一个事物变为两个事物,大到极点是量的积累,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的变化,数量的由一变二却导致了从一个事物变成两个事物的质的变化…… 2、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太极生两仪,即一分为二。太极即是宇宙诞生前的混沌状态。太极生两仪,就是混沌状态一分为二,变成了天地(两仪在法象上就是天地)。正如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持一柄板斧将混沌一劈两半:轻而清者上浮为天(所以天干清纯),重而浊者下沉为地(所以地支藏有其它杂气)。实际上,盘古开天劈地的神话传说,是对易理思想体系中的天地宇宙形成观的描述。3、合二为一的哲学思想。原始的混沌状态虽然分成了天和地,但天地却组成了完整的宇宙。从太极图上可以看到:(1)太极图是由阴阳组成的,这本身就是合二为一的思想(2)阴阳的每一方也是由阴阳构成的,阳除了自身外,他还有黑眼睛——阴,阴除了自身外,她还有红眼睛——阳;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构成的,都是由合二为一而得到的。好比人成年后要结婚成家,男女双方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男为阳、女为阴,结合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家庭。4、体现了阴阳的辨证关系,即阴阳的对立互根、互为消长(就是现在哲学上所说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这一点可以从太极图上看出来。太极图上阴阳鱼无论是在颜色上还是在位置上,都是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鱼眼的颜色也恰好相反……;但阴阳双方又都是为了证实对方而存在,都是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即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没有阴也就无所谓阳,阳的存在就是为了证实阴,阴的存在就是为了证实阳。如同音符中的高低音,低音的存在是为衬托出高音,高音的存在是为了衬托出低音;没有低音也就无所谓高音,没有高音也就无所谓低音。唯有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才能产生变化,才能生成万物,所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一切事物的始终。5、体现了物极必反的哲学道理。即矛盾的相互转化的观点。太极图中的阳在其最旺盛之时,他的对立面阴就产生了(即太极图中的阳鱼头上的黑眼);太极图中的阴在其最旺盛之时,她的对立面阳就产生了(即太极图中的阴鱼头上的红眼)。6、体现了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化的道理。太极图是宇宙及万事万物的缩影,太极图是由阴阳构成的,具有两面性,所以易理上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即事物自身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绝不可能是单一的一方,所以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另外,既使是构成太极的“阴、阳”本身也不是绝对,其中的阳是由阴阳构成的,阴也是由阴阳构成的(这一点已经在前面讲过了)。这就更明晰的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切不可走极端,偏执一方。7、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太极图是宇宙及万事万物的缩影,任何事物都是按照太极的理而形成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太极,大到整个宇宙可视为一个太极,小到一粒尘埃、一个粒子为一太极。8,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太极的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一种变化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