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琴老师吟诵75首古诗
1. 陈琴老师吟诵《螽斯》时,把“宜尔子孙,绳绳兮”中的绳念为min(第三声)是否正确我找不到此读音的出处。
陈老师将这个字读为mǐn一是参考她现在使用的读本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诗经》里的注音(诗经/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儿童读本(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儿童读本),二是这个字的这样读更符合它拟声特征的需要,也更多出一番趣味。古今字的读音变化很大,里面需要探讨的确实很多。
2. 陈琴的介绍
1968年5月生,大学本科,从教21年,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古诗词吟诵专家。在中华书局出版《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一书。主编《中华经典素读本》十二册。
3. 吟诵的意思
1.泛指读书。《晋书·儒林传·徐苗》:“ 苗少家贫,昼执鉏耒,夜则吟诵。”
2.谓有节奏地诵读诗文。《隋书·薛道衡传》:“ 江 东雅好篇什, 陈主 尤爱雕虫, 道衡 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唐李白《游太山》诗之四:“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 高宗 亲书此联於幅纸,黏之殿壁……吟诵此联,凄然出涕。” 清梅曾亮《欧氏又一村读书图记》:“ 岳庵 虽家居,亦囊箧鳞杂,不能吟诵无事如曩时。”冯牧《<郭小川诗选>代序》:“﹝它们﹞值得我们吟诵……首先是因为它们时时响彻着的那种可贵的主旅律。”
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
3. 释义: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与朗诵截然不同,古代说话原本就是吟诵。
(3)陈琴老师吟诵75首古诗扩展阅读
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吟诵感兴趣,各地的吟诵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教育界也自发开始了恢复吟诵传统,把吟诵引回教育体系的探索。
二、在大学方面,陈少松先生1987年起在南京师范大学开设古诗文吟诵选修课至今,影响很大。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常年传授吟诵。广州分春馆门人陈永正、吕君忾等先生一直在中山大学等传授粤语吟诵。
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台湾辅仁大学联合成立吟诵诗社。2007年,徐健顺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吟诵诗社——紫竹诗社,次年成立“首都高校吟诵传承研究联谊会”,有20多个大学的诗社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宁先生、首都师范大学的谢绥东先生、北京语言大学的王恩保先生等都传授过吟诵。
三、在中小学教育方面,语文界很早就开始吟诵教学的探索了。广州的陈琴老师创“素读经典”教学法,现已经推广到全国,其中已经使用了自创唱诗的手段。上海的戴建荣老师推行吟诵朗诵法,也已经在全国推广。上海的彭世强老师进行吟诵教学,效果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也在十几个省传授过经验。厦门的陈水龙老师也把闽南语吟诵引进教学,坚持了十多年,等等。
四、在最近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有更多的地方引进了吟诵的形式。上海《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每年都组织各地的老师学习“经典诵读”的教学法,其中也包括吟诵。这些都说明吟诵是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的,只是很多吟诵还不规范,很多吟诵也缺乏传承,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五、在社会上,安徽马鞍山每年都有吟诵活动。大连图书馆馆长张本义先生让图书馆系统的人员都学习吟诵,并组织演出交流。中华诗词学会曾成立吟诵委员会,周笃文先生、戴学忱先生等,在各地推广吟诵。文怀沙先生倡导“东方吟诵学”,在媒体上大力宣传吟诵。常州、漳州、泉州、武汉、苏州等地,常年仍有吟诵雅集。
4. 为什么要培养幼儿,让他从小爱上诵读古诗词
中国文字原本就蕴含着艺术美,周作人先生说,中国汉字具有游戏性、装饰性与音乐性的特点。而中国古典诗歌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古诗篇幅短小,工于音韵,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从小朗诵古诗词并不重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强,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从幼儿期开始学习古诗、诵读古诗,可以让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陶冶情操。
古诗的内容包罗万象,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充满了画意??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幼儿生活的年代相差很远,小时候不能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表达的情感。
长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约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月上柳梢头”;灯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一夜鱼龙舞”。
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
小的时候,“卧看牛郎织女星”;大的时候,“金风玉露一相逢”。
从小背的那些古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小时候,记忆里的声音,对精神世界是有影响的。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
从幼儿时期朗读、背诵古诗词,彻底吸收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待到一定的年纪,诗中蕴藏的情感自然会浮出水面。等到大长后才懂得古诗词的美好。
当代“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古诗词吟诵专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主编陈琴老师表示:3~12岁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期,把握住这个时期,诵读古诗词,学习国学,终生受益。
她率先把经典“素读”的理念引入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创设了能被移植的经典“素读”课程。陈琴老师在新加坡、中国香港及全国各地讲课、报告百余场,被多个省市教育局、学校聘为课程指导教师。
她的学生经六年的经典“素读”训练后,个个都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能写千万言”的教学目标。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大学》《中庸》《论语》《老子》《飞鸟集》等经典名篇全都背得滚瓜烂熟。此外,所有的学生在吟诵法的熏陶下,都能熟背四百多首古诗词。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全套书收录了中华经典的蒙学、诗律、常识、四书五经、诸子等经典名篇,是一套为6~12岁的孩子精心准备的,可作为现行语文教材的补充读本。根据本书的体例,孩子每天的诵读量是五六十字,每年的诵读量,大概在1.8万字左右,这样下来,6年时间里能背诵十万字。
教育部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数字校园专项基金“十三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DCF13004)国学推荐试验用书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幼儿绘图版,近期出售。让幼儿从小爱上读古诗词!
该丛书根据古诗词吟诵专家陈琴老师倡导的“中华经典素读教学法”策划出版,是一套专供幼儿园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使用的权威、系统、实用的素读经典范本。本丛书全彩印刷,配有与诗文对应的书法作品和与诗文相关的插图,配套吟诵光盘。
5. 吟诵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小学生古诗词吟诵的教学方法
吟诵是诗乐传统的核心,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古诗词的吟诵作为我国古代诗词艺术,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的,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本文将从曲调、腔韵、节奏、语感、体会诗歌情感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小学生古诗词吟诵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对口头言语中语音的细微差别逐渐掌握,并开始进入书面言语发展时期。小学生的词汇增加很快,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语法运用逐步趋于合理、完善,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和多样化。因此,根据小学生的语言特点和文化水平,加强古诗词的吟诵的教学方法研究极为重要。
1 根据曲调,由声入境
吟诵区别于朗诵的主要之处就在于:吟诵是有曲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第一步就应该明确吟诵的曲调。教师在教学时先要作吟诵示范,一句一句的地交给学生带基本调子的吟诵,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吟出模仿的调子来。这样一来,先是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通过声音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了古诗词的意境中去。
吟诵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现有传统吟诵、现代吟诵、自成曲调三种方式
在学习吟诵的最初阶段,我们可以先模仿现有的吟诵曲调。在模仿的过程中,再渐渐感受其中的情感、发掘其中的规律:比如,回环往复——吟诵的曲调大都比较简单,每句都是同一个调,句句如此,回环往复;再比如,依字行腔——根据诗句中每个字的读音的高低起伏来拉长声腔,以此来形成简单的曲调。吟诵得多了,自然就会感受到其中的规律。
在学生基本掌握吟诵的曲调之后,应要引导学生通过声音走进作品的意境、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老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展开想象,一边吟诵,一边引导学生去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去想象作者当年创作诗歌时的情景。音乐很容易左右人的情绪,当学生们用着或低回沉郁或高亢嘹亮的曲调吟诵时,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会更深的镌刻在他们心中,让其感同身受。
2 字正腔圆,感受韵味
在小学阶段,要保证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是要从基础抓起。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教学将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2.1 吟准音节,吐字清晰
小学阶段,对字词的掌握属于重点教学内容。在用吟诵教古诗时,教师以普通话吟诵为主,带领学生吟准字音,使学生通过吟诵,掌握整首诗的字词发音。
在吟准字音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汉字的音节是优美的,能够准确清晰饱满地读出来,展现腔调的圆润,给人以美的感受。
2.2 运用腔音,感受韵味
中国古典诗词,除了节奏鲜明之外,还要押韵。押韵不仅使古诗词读起来整齐、好听,还可以使古诗词充满风韵。古诗词的韵味体现在韵尾发音时可以引起鼻腔和胸腔的共鸣,让人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在吟诵时,通过对韵尾拖腔的处理,可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体会到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3 根据节奏,培养语感
在诗歌中,节奏能显示语言的顿挫。节奏的停顿、延长等能够表达不同的语义,语气的急剧、舒缓又能表达不同的感情。吟诵的“诵”字,本来就是指有节奏地读,可见在吟诵时必须掌握好节奏的规律。在吟诵时,把握住不同的节奏规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诗句的情感,也能逐渐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增强学生对诗句语言的感受力。
汉语的音节本身由于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不同,就有长短、高低、轻重、急徐等不同的节奏;其次,古典诗词作为体现汉语节奏美的典型,也会因语义的群集、情感的波动等产生不一样的停顿,凸显出抑扬顿挫的节奏。因此,在教学生吟诵时,主要需掌握每个字词音节的节奏和每一句诗句停顿的节奏。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为平声调,“上、去、入”为仄声调。现代汉语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小学阶段称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把古代汉语中的“入声”,归到了“去声”当中。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简言之,平声平缓而悠长,仄声猛烈而急促。这就是几位吟诵大家们所提出的“平长仄短”的规律。
·平仄与声调有关,与韵无关。现在是“平上去入”四声,秦汉时声调更多。
· 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
上声高呼猛力强。 字例:孔、水、语、上 →仄
去声分明哀远道, 字例:送、意、处、会 →仄
入声短促急疏藏。 字例:(没讲) →仄
4 通过吟诵,领悟诗意,体验情感
教育家叶圣陶曾对吟诵做出过以下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地体会亲切。自然达到熟练地境界。”当代著名语文教师陈琴也创建了“素读经典”教育法,指的是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的读书方法。以上例子均证明在进行古诗词吟诵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反复地吟诵。
学生通过反复地吟诵,可以不断地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不断地加深对整首诗的理解,逐渐的感悟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还可加深对作者创作情境的体会。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地吟诵,自然可以达到领悟诗意、体验情感的效果。其一,吟诵的曲调就是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其二,音节的顿挫、节奏的铿锵,又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动与变化;其三,腔音的运用,诗人在余音绕梁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品味诗人的感情。
所以,在古诗词教学的最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想象诗人创作时的情境,由此来领悟诗意,体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