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楼的诗句
Ⅰ 带有楼字的诗有什么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朝代】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话翻译: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朝代】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白话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李煜【朝代】五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白话翻译: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白话翻译: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5、黄鹤楼
【作者】崔颢【朝代】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话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Ⅱ 带有楼字的古诗有哪些
中国有四大名楼,都非常有名,经常被诗人写进诗中。江南有三座-----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北方有一座----山西永济的“鹳雀楼”。
今天我们先谈一谈北方的这座名楼----鹳雀楼。鹳雀楼靠近黄河,周围风景秀美,唐朝诗人们经常登楼远眺,写景抒情。而说起描写鹳雀楼的诗,我想,第一个能够想到的就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那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实际上写过鹳雀楼诗的诗人也不少,只不过王之涣这首写的太好,别人再写也不能超越,就好像崔颢写过那首著名的《黄鹤楼》以后就连李白也为之搁笔一样。
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另外几篇写鹳雀楼的诗和背后的诗人们。
第一位: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55虚岁),字季凌,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大臣、诗人。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迎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任上,时年55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前两句写景,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把哲理与景物融合。前两句写的自然景色,看起来非常简单,其实内容非常不简单。先看颜色,白日,黄河,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再看情感,一个“依”字尽显“白日”的不舍,一个“入”字突出“黄河”的坚决,赋予了太阳和黄河以人的情感,更能引人入胜。后两句写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这首诗的名句,这两句是实中有虚的写法,既是对事实的描写,但更要表达的是诗人的雄心壮志:永不满足,积极进取。可以说,盛唐精神尽显无疑,同时也使这首《鹳雀楼》成为一首不朽的绝唱。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第二位:中唐诗人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译文】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李益(约公元750年—公元830年,80虚岁),字君虞,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后迁河南郑州,中唐诗人。出身陇西李氏姑臧房,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
唐朝时期诗人喜欢登楼远眺,据记载,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七月,崔邠当时登楼作了一首《登鹳雀楼》,但此次鹳雀楼集会李益并没有参与,此诗应是李益读崔邠诗后追和之作。李益举家迁居洛阳后,辗转入渭北、朔方、幽州节度使等幕府从戎,此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同崔邠登鹳雀楼》前半部分描述了鹳雀楼的景色,并抒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后半部分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惆怅。全诗通过即景抒情,将历史沉思、现实感慨、个人感伤融成一片,而并入归思,意境十分浑成厚重,为历代所传诵。这首诗的名句也正是“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小明正在玩游戏玩的过瘾,妈妈说:再玩五分钟就要写作业了!眨眼间,五分钟到了,小明怏怏地只能拿起数学课本,吭哧吭哧十五分钟过去了,一道题也没做出来考了五十分”小明此时的感觉正是“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