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故事 » 贫困孩子的故事

贫困孩子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4-11-16 07:09:31

① 小时侯家境贫困的名人例子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② 关于贫困山区孩子怎样努力学习的故事

休学复学都是为了创业

3年前,小亮作出了一个让同学和老师都感到意外的决定:休学。去年,小亮又给人一个惊喜:重返校园。小亮说,他的休学和复学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创业。

2001年秋天,来自农村的小亮以531分的成绩被某大学文秘专业录取,可小亮最初填报的志愿是国际贸易专业。虽然上了大学,但他对学习文秘总提不起劲,2003年9月,他决定休学,前往北京打工。

打工的日子并不舒坦。刚到北京,身上的钱花光,四处求助无门。但困难并没有打倒他,他以200元的价格,低价卖掉了自己心爱的手机,靠替别人写文稿、去电脑公司揽活修电脑、帮别人散发宣传广告养活自己。后来他边打工边参加软件工程师培训,终于获得了软件工程师的资格,同时被北京清华紫光公司聘用。

给人干不如自己干。几个月的磨炼,让小亮有了新的想法。2004年11月,他在北京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几个月后,他赚了近20万元。

有一次,小亮在给南方一家企业做电子商务平台时,该企业的老总对小亮的策划和观点并不看好,其理由让人信服。这时,小亮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了。2005年9月,小亮重新回到大学,为自己创业充电。

最怕是虚度年华

在北京打工最困难的时候,小亮接连两天没钱买饭吃,在狭小阴暗的地下室里读《红楼梦》、喝热水。那时的他身心疲惫人憔悴。

谈起这段经历,小亮显得很平静:“我从没有后悔,相反却值得庆幸,在学校里想吃苦都吃不到。这样的一种经历将成为我今后创业的动力。吃苦、受累我都不怕,最怕的是虚度年华。”

在小亮的眼里,最让他忍受不了的就是无所事事。他去年回到学校后,手中已经拥有了近20万元的钱财,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在校园读书,快快乐乐享受。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这笔钱全部投入,创办了一个商务网站。小亮每天按时上课,其他的时间也排得满满的:进行创业活动,参加校内外的论坛讲座,登门拜访专家学者,进图书馆“充电”。

小亮的公司现在创办得很顺利,每个月都有进账。但他依然过着朴素的生活,饮食起居与同学没有什么两样,连手机都是花100多元购买的二手机。小亮说:“做软件产业是吃青春饭。机遇稍纵即逝。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不努力打好基础,今后自己在市场中就难以立足。”

今年2月7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捐赠1000万元给我省设立海南省教育扶贫资金,其中600万元用于实施优秀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项目,400万元用于实施孤儿助学项目。

优秀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项目执行期4年,用于对普通高招被第二批本科以上高校录取、具有我省常住户籍且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提供无偿资助。该助学项目为一次性资助,原则上每年安排资助资金150万元,资助300名学生,标准为每人5000元。今年共有1533人申报中海油优秀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金。

贫困,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带来苦难的同时,也磨砺了人的意志,使人更加坚强,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我省有许多贫困生,尽管贫困的家庭造成了他们的求学路异常艰难,但他们在贫困中不坠青云之志,刻苦学习,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下面介绍的几个贫困生,正是其中的典型。希望他们的经历,能给其他的贫困生们一些启迪。

“孩子们没有让我们失望”

温安宇 19岁,是乐东中学的一名考生,在今年的高考中,他以总分722分的优异成绩成为乐东理科状元,考取中山大学。与此同时,他的二哥温安文也以623分的成绩考上重庆大学。2001年,他们的大哥温安平就已经以乐东理科状元的身份,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就读。

初见温安宇,是在乐东就业大厦的一楼大厅。与阿宇一同前来的,是他的父亲温振生。

温振生很热情地和记者交谈,略显羞涩的阿宇则在一旁安静地坐着,仔细聆听我们的谈话。温振生说,他是乐东黎族自治县防疫站一名普通的司机,阿宇的母亲是一个纯粹的家庭主妇。家里日常的生活开支,都是靠他一个人的收入和亲戚的帮助。

“孩子们没有让父母失望。”这是温振生说的最动情的一句话。

阿宇说,这么多年,父亲每天都辛苦地工作,母亲则每日按时为他们三兄弟准备好饭菜,家里的事情,完全不用他们操心,他们的任务就只是学习,努力考大学。大哥榜样的力量,是他们学习的动力。考大学,是他上高中的惟一目标。为了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原本爱好运动的他,很少再出现在球场上了。而每天的学习,通常都要持续到晚上12点。

阿宇的班主任韦吉尊老师说,阿宇是一个勤奋的学生,他带阿宇的三年时间里,阿宇的成绩总是排在班里前三名。平日里,阿宇没有因为学习而疏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在班里,阿宇有着很好的人缘。

考上大学,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尽情地享受喜悦。阿宇虽然有一张稚嫩的脸庞,但是说出的却是一般孩子所没有的感受,他说,虽然大哥现在申请了助学贷款不用家里负担,可是,他和二哥学杂费加起来就要1.3万元,再加上生活费和路费,2万元都未必够用,家里的压力真的很大。

温振生却从容地说,孩子能上学,就是给我们争了气。父母不图他们回报什么,这都是父母的责任,相信我们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同时,他希望借本报向捐助温安宇5000元的中海油和2000元的海口乐东同乡联谊会表示他们全家的感谢。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不去寻求个人的帮助时,温振生说,我们的困难是现实的,用别人的钱,欠了别人的情,一辈子都还不完呐。他已经给阿宇两兄弟办好了申请助学贷款的证明。他说:“比我们困难的人还有,我们要自强,这也是我经常对他们三兄弟的教育。”

采访快要结束时,阿宇说,他已经打听过了,在广州做家教一个小时可以拿60元钱,到时自己也要去做,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已经属于昨天,在艰苦求学、完善人生的道路上,他会坚定不移地朝着理想前进。

“我要自己挣钱完成学业”

李娟 19岁,海南中学高三(9)班毕业生。在今年高考中,李娟以726分的好成绩,被中山大学录取,她是一只从“菜篮子”中飞出的金凤凰。

9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海口市海甸二东路人民东里李娟家。李娟和她妈妈、弟弟就住在里面一间3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里。

李娟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爸爸妈妈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下岗,一直靠卖菜的微薄收入养家,供李娟及弟弟读书。李娟一家四口日子虽过得辛苦却和和美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李娟刚上高三的时候,去年9月的一天凌晨5点多,父母亲推着车去卖菜,横过马路时,爸爸被一辆中巴车撞倒,送到医院抢救了一个星期后,不幸去世。爸爸的去世使得家里失去了顶梁柱,经济本已经很困难的家现在更是雪上加霜。李娟的妈妈一个人做不了进菜卖菜的重活,因此从丈夫去世后,卖了十多年菜的她只能帮人家卖卖椰子,打打零工,抚养一对儿女及年迈的婆婆。

家庭经济上的困难并没有减弱李娟对知识的渴望。从小学到初中,李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考高中时,李娟考上了海中,并且从高一开始,李娟每个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按照学校规定,她每个学期的学费就得到了全免,学校还发给她奖学金280元。因为在班上都是前几名,家境又贫困,李娟每个月还可以得到学校30元的特困生补助。在今年高考中,一向成绩优异的李娟被中山大学录取了。

9月3日晚,记者拨通了远在学校的李娟电话。李娟说,是众多好心人让我走进了大学校门的。谈到以后的学费怎么解决的问题,李娟告诉记者:“社会给我的帮助已经太多了。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学业。我打算在上学期间兼职,寒暑假也想留在广州打工,用这样的方法给自己赚取生活费和凑点学费。”

当保姆做小工攒学费

杨媚 黎族,陵水中学学生,以549分的成绩考取海南师范学院教育系预科班,成为她这个贫困黎族家庭中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

9月1日,记者从陵水县城搭乘半个小时汽车前往提蒙乡,由村口步行近15分钟后,来到位于提蒙村提蒙六队的杨媚家中。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简陋小屋,两张简陋的床、一个床头柜和一台亲戚送来的黑白电视机就是杨媚家的全部家当。屋子没有窗户,呆上短短几分钟就会憋闷得汗如雨下,杨媚和奶奶就居住于此。

2001年春,杨媚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初中刚刚毕业的杨媚和年幼的弟妹从此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艰难度日。务农为生的爷爷奶奶体弱多病,一年辛苦耕作,收入也不过1000余元。家境贫寒迫使弟妹不久便辍学回家,杨媚也几度面临辍学的命运。通过自身顽强拼搏和老师同学的帮助和鼓励,杨媚终于走完了高中三年的艰困求学路。

高中三年来,无论家境如何贫困,无论生活多么窘迫,杨媚始终坚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坚持读书的信念从来未曾动摇过。为了赚取高中三年的学费,杨媚曾经到裁缝店干过临时工、给小学生做家教、去五指山一家茶店当服务员,最远的一次还到广州打过工。2003年暑假,为了赚取高三的学费,从未出过省的杨媚经老师介绍,孤身一人到广州当保姆。 “当时心里有点害怕,但努力打工赚钱读书的愿望已经远远战胜了恐惧。”

家里每个月只能为杨媚提供50元左右的生活费。为了节省开支,杨媚每天的伙食就是一份5角钱的米饭,加上一些1元3包的榨菜。

由于家境贫困,杨媚也曾经感到痛苦和失望。但是陵水中学的老师和同学的关爱给了她笑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回想高中3年,杨媚永远难忘班主任王万琴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所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同学朱瑾在生活上的帮助和鼓励,永远难忘同学王小瑞、庞春秀在高三时为她准备好的可口早餐。学校领导得知杨媚的家境后,将杨媚高三的学费减免了500元,并将学校广播室免费提供给杨媚居住。杨媚对记者说:“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固然不幸,但不幸中的大幸是,生活中仍然有这么多人关心我。如果不努力学习,怎么对得起这些关爱我的人们?”

高考前的一个月,她总是被“就算考上了也没钱去读”的念头困扰着,根本没有心思读书,心理压力很大。“我本来可以考得更好的。”杨媚有点遗憾地说。

高考结束后的一个月里,杨媚又挨家挨户到亲戚家求助,马不停蹄地为筹集大学学费四处奔忙,但最后总是空手而归。正当杨媚为昂贵的学费犯愁时,8月31日,她获得了中海油资助新生助学金5000元。

就快上大学了,杨媚还在家里抓紧时间帮爷爷奶奶捡牛粪、插秧、拔草、种豆角和番薯。杨媚告诉记者,大学五年的求学路仍然漫长,自己要在学校里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学校奖学金。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让爷爷奶奶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帮助弟弟妹妹过上幸福的生活。

2、 旧课本读出大学生

高昌起 19岁,海南铁路中学学生,以647的高分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这是自2002年高昌起的哥哥考上清华大学以后,从高家走出的又一个重点大学的学生。

9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东方市八所镇恒立印刷厂内的高昌起家中。一台用了十多年的南宝彩电,一部自安装以后只能接听不能拨打的电话机,这是记者在高家所能找到的最值钱的物品了。

高家居住的屋子年代较久,屋里墙壁已多处脱落;屋子较大,但3张木板床就占据了很大空间,此外,书籍、柜子、肥料袋、单车、谷缸等杂物也“割据一方”,这样一来,本来还算大的屋子一下子显得窄小起来。由于哥哥在北京念书,屋里便只摆了3张床,一家三口同睡一屋。尽管家庭经济困难,但为方便和哥哥联系,去年年底高家装了电话,每月只交10元钱费用,电话机只能接听不能外拨。

高昌起的父母下岗已有多年。父亲今年岁数已是半百,几乎每天都奔波在外找杂活干,但屡屡失望而归,近段时间更是无活可干;母亲现年45岁,但5年前外出干活时不小心把颈椎骨摔断,致使身体右半身瘫痪,右手脚已不能弯曲自如,连简单的家务活都做不了。虽如此,她性格却依然开朗乐观,见到记者依然笑呵呵的。谈起家庭收入,高昌起并不显得十分介意,“也就二百多元一个月吧,”说完他搔了搔头。

高家的日常伙食很简单,每天吃青菜,一个星期才买一次五花肉,一次买一斤,当天即可吃完,有时两个星期才吃上一次。由于高昌起吃住均在家里,每天都骑自行车上学,平时也基本不消费。家里的亲戚平时偶尔也资助一下,日子过得很俭朴,也很辛苦。

也许是受妈妈的感染,家虽穷,高昌起的心态却出奇的平和。物质上的匮乏并不能成为他学习上的“拦路虎”,他也未曾怨天尤人过。他说,上学期间,除了寒暑假,平时不敢贪玩,每次放学回家干完家务活后,其余时间便用来学习。为了省钱,高昌起上学期间并没有购买新课本,而是使用哥哥以前用过的书本和其它学习资料。

生活是艰辛的,但高昌起没有选择逃避:“即使逃避了,现实还是如此,还不如正面面对,这样才是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高家是贫困的,但高昌起也是莘莘学子当中比较幸运的一位。

高中期间,得知他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海南铁路中学免去了他3年的学费。从去年开始,东方市民政局每月发300元的生活补助费给他。8月31日,高昌起去省教育厅领取了5000元的中海油教育扶贫资金,作为自己上大学的费用,他对社会各界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

高昌起表示,自己的最大愿望,是希望早点大学毕业,将来找份好工作,努力赚钱来医治好母亲的病,然后带着从未离开过海南的母亲出岛,一起看看外面的世界。

3、一个贫困大学生的创业传奇
他,曾经是一个贫困的大学生;他,上大学不久就靠当家教赚取学费;他,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创业;他,曾经因为办“黑班”被撵得东躲西藏;他,如今已经成为拥有千万资产的企业家———人物档案胡忠伟,1976年生于沈阳市苏家屯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4年考入沈阳大学。1995年,家境贫困的胡忠伟在当家教打工的时候,发现了儿童英语培训的巨大商机。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业,用3000元办起了仅有20名学员的“小学馆儿童美语班”。如今,小小的英语培训班,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上千万、员工400余人的教育集团。在许多人眼里,胡忠伟的创业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不名一文的大学生,大学一年级下海创业,9年拼搏成为千万富翁,胡忠伟的创业经历是如此的神奇,以至于有人惊呼他简直就是“沈阳的比尔·盖茨”。
2月24日,记者采访了胡忠伟先生,请他介绍了自己的创业体会和经历。胡忠伟侃侃而谈,总结了自己六个方面的创业“秘籍”。
转变心态———当别人为就业而烦心时,胡忠伟脑子里想的却是自己创业体会:解决心态问题,是创业的第一步。有创业意识的人,要跳出传统的择业观念和思维模式。传统的择业观使人们总是把“宝”押在别人身上;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进而受到别人的重用,并借此得到希望得到的利益。而创业的人要有意识地改变这样的心态,相信自己,认可自己,为自己所用!
我早早就有了创业意识,并为创业长久地积蓄着各种条件。生长在农村的我,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学写毛笔字。有人对我说,你学好书法,比别人多会一项本事,将来找工作容易。其实,我心里想的是日后成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要把字签得好看一些。我高三就考了驾照,那是1993年,城市里考驾照的人也不多。又有人对我说,你考了驾照将来给单位的领导当司机也是不错的工作,我心里想的是驾驶是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技能。这就是两种心态的对比。
危机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别人为今天的舒适安逸而满足时,胡忠伟却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危机体会:中国大学生往往在经历完极度疲惫的高中阶段后,在大学里极度地放松着自己。不少大学生都错误地认为找工作是大四才需要想的事情。其实从跨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给自己施加压力,强化危机感,有意识地做好创业的准备,如知识储备、社会经验储备。
1994年我考入沈阳大学。由于家里交不起学费,竟然面临着只能供我和妹妹其中一个人读书的窘境。我思考再三,让家里为我付第一年的学费,以后的由我自己来付。在大学的第一年,我做家教工作,一个寒暑假下来就有几千元的收入。危机意识促使我从事了家教工作,这份工作带给我的不仅是经济困难的解决,更多的是对社会的观察和对市场的了解。
市场意识———当你发现市场机会时,你应当像猛虎扑食一样把它抓住体会:市场意识听起来像是空泛的大道理,然而它确实是创业的关键。大学校园不应该成为困住大学生的象牙塔,大学生理应分出一部分精力加强对社会的了解,主动地分析市常实例:通过家教工作,我了解到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而且将成为一种趋势。获得了这样的市场信息,才有了办英语培训班的举动。炒股票、五爱市场倒货、练摊,这样的行业最早都被人们认为是不务正业。然而,抓住了这些行业先机的人,都成为了市场淘金者。有人说我的成功是因为我幸运,赶上了英语学习热门的早期阶段,然而,谁又能否认这种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呢?一次成功的创业,最重要的是抓住第一次成功的机会。我办班没多久,每个月的收入竟达到1万多元。
主动适应———当有的大学生抱怨社会的种种问题时,胡忠伟想的却是适应这个社会,让社会为我所用,耐心等待社会的改变体会:社会不是为你而造的,要去适应它。与其抱怨社会环境不好,不如换个心态,每一次危机就是一种转机,每一次变化就意味着机会。对社会的变化始终保持兴奋,才是创业的良好心态。大学生不要把精力放在愤世嫉俗上。
创业之初,我困难重重。当时办英语补习班是不被允许的,我的行为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我的班是“黑班”,没少遭受查处。因为没有城市户口,我办班却做不了法人;聘请外籍教师教英语被认为是违法的……面对困难,我坚持认为只要市场有需要,不管最初有多大的压力,它也是个好的行业。事实证明了我的判断,没过多久政策就发生了改变,这些横亘在我面前的困难都解决了。
坚定信念———当企业面临绝境时,胡忠伟没有垮掉,而是顽强地挺了过去体会:创业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要有平常心。
1998年,由于当时的形势,也包括一些同行的排挤,我开办的培训中心被认定非法聘用外国文教专家,被罚款10万元。当时,我还是大学生,竟承受了这样大的压力。但是,凭着顽强的精神,我挺了过来,不仅事业没有垮掉,还取得了各级相关部门的信任和认可。
非典期间,学校全面停课,我每个月的房租、员工工资等各项支出都非常巨大。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我从未想过放弃。我的员工们也表现出惊人的团队精神———中方员工表示宁可不要工资也不离开,外教也没有一个回国的。这件事被辽宁电视台录制成“我们依然快乐着”的节目,并被中央电视台选中。
求新求变———当别的竞争者也争抢着跳下海游泳时,发现胡忠伟已经乘上大船远去了体会:市场竞争是针锋相对的,与其在针锋相对中拼个你死我活,不如求新求变。从这种竞争中跳出来,不但自己轻松,而且效果更好。一个人的成功是需要能够走一步看两步的,要不断开阔眼界求发展。
在宣传上,当别人一股脑地做报纸广告时,我就做路牌广告;别人也做路牌广告时,我就做电视节目。如今的企业面临着无限的机遇:做电视节目,出版教材和音像制品,做企业培训师;为大型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如商务交流、谈判、礼仪、办公等方面的培训……采访后记: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胡忠伟并不愿意过多描述创业时经历的痛苦和艰难,即使在谈到这些困难时,我们感觉到更多的是他勇敢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时,发自内心的自信和快乐。
胡忠伟说:我不是一个事业的苦行僧,只是要做一个完整的人———开创人生,享受人生!

③ 贫穷的人成功的事例

故事一: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

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故事二: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故事三:

年轻时的左拉很穷。为了抵挡饥饿,他拿捕雀器在屋顶上捉麻雀,用挂窗帘的铁丝将麻雀串起来在火上烤着吃;为了坚持写作,他把仅有的几件衣服也送进了当铺,只能用被子来御寒。偶尔得到一个蜡烛头,他竟会如过节似的高兴,因为今夜可以读书写作了。正是贫穷磨砺了他的意志,他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卢贡·马加尔家族》。

故事四:

杰克·伦敦自幼家境贫寒,但他雄心勃勃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做大作家、用笔杆子改造社会的远大前程。为了当作家,他在中学补课一年,然后考入加利福利亚大学,但因难以支付学费,只读了半年就辍学了。

失学并没有动摇他当作家的决心,他改变主意,以社会为学习的课堂,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达尔文、马克思、尼采等的作品使他学会思考;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等的作品使他学会写作。他开始写稿投稿,但却一次次地被退回。

可他并不灰心。生活困难,就靠典当过日子,励志故事,挤时间写。白天时间不够就晚上写;勤奋地做笔记,搞索引,抄卡片。终于在1890年发表了处女作《给猎人》,后来名著累累,成为一名大作家。

故事五:

“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明太祖本纪》

朱元璋的穷也是人尽皆知,这个布衣皇帝,在年少时,家里穷的到处躲债,后来家人去世,连有钱安葬的都没,吃饭的事更别提了,最后饿的没办法,跑到寺庙里当和尚了,全为混口饭吃。最后参加起义推翻了元朝创立了江山社稷。

④ 关于贫穷孩子刻苦求学的感人故事

六年多来,一位河南矿工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2万多元,无偿援助一名贵州贫困山区的大学生,支持他考研、读博。他说:“只要你掌握更多的知识,将来报效祖国,哥就一直资助下去。”

河南和贵州,相隔千山万水。然而,一位河南矿工,却用一片真情无偿援助一位来自贵州贫困山区的大学生。六年多来,这位矿工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陆续挤出2万多元,一次次寄给那位非亲非故的大学生“兄弟”,托起了一个贫困大学生的求学之梦,也演绎了一幕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

2000年8月的一天,郑煤集团超化矿职工景海军在矿公园看到一个小伙子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好奇心驱使他上前询问,才得知小伙子叫王大江,是焦作工学院来矿实习的贵州籍大学生。王大江老家在贵州德江县枫溪镇贫困山区,父母亲都是农民。读中小学时,一家人咬紧牙关还勉强能供得下去,当大江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接到焦作工学院的通知书时,家中再也没有能力支付那几千元的学费了。后来在亲友及乡邻的帮助下,才算凑足了学费,得以迈进大学的门槛。

入学后,王大江靠课余时间做家教、到建筑工地打小工等来维持生活。一边打工一边读书,上完了两年大学,且门门功课成绩优良,年年获奖学金。眼看马上就要开学了,家中突然来电话说父亲的心脏病又犯了,正在住院治疗,他真不忍心再让多病的父亲供养自己了,决定退学到南方打工挣钱给父亲治病。

景海军对王大江的处境深表同情,也被他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听到王大江有退学的想法时就劝他:“你一个农家子弟十年寒窗苦读才考上大学多么不易,况且你已经上了两年大学,如果退学,实在可惜。”“那有什么办法呢?”王大江深深地叹息。看着这位贫困大学生无助的眼神,憨厚朴实的矿工景海军被深深地触动了。从那一刻起,景海军就动起了想资助这位贫困大学生的念头。

回家之后,景海军把王大江的情况和想资助他上学的想法告诉妻子。妻子并不同意,说,咱跟他一不沾亲、二不带故,资助他图啥哩?景海军耐心地说,你平时不是说要积德行善吗?再说,咱能眼睁睁看着一个大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退学吗?妻子终于被丈夫一番入情入理的话说服了。从那以后,景海军和王大江就成了好兄弟。王大江在矿实习的日子里,白天去井下实习,晚上被景海军邀请到家里来,让爱人为王大江做可口的饭菜。

王大江返校时,景海军拿出1000元硬塞给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二人经常书信、电话来往,景海军询问王大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月工资一开下来,他首先拿出200元给王大江寄去,帮助他解决生活难题。

不是兄弟胜似兄弟,景海军一次又一次的无偿资助使王大江深受感动和鼓舞,他加倍努力学习来回报景海军的知遇之恩,还几次利用学校放寒暑假的时间,来煤矿给景海军的女儿补习功课。

2003年9月,王大江来信说要继续深造,报考研究生,景海军为结识了这样一个有志气的青年而欣慰。当时,景海军手头正拮据,但为了不影响王大江的学业,他向工友借了1000元寄去了,还打电话说:“只要你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将来报效祖国,哥就一直资助下去……”。

王大江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又考上了博士生,景海军一如既往地履行着一个“亲哥哥”的职责。六年多的时间里,景海军累计资助王大江2万多元。

日前,笔者与远在西南交大读博的王大江电话联系,提起矿工哥哥景海军,王大江泣不成声,“要不是海军哥,我早就辍学了,更别说读博了。是海军哥哥帮助我渡过了难关。他这种无私的帮助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这种精神是我永恒的精神支柱。无论何时何地,我总感觉到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我,鼓舞着我,我一定要发奋学习,学成之后回报社会,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热点内容
戏言的故事 发布:2024-11-16 09:50:04 浏览:156
身边的文明故事 发布:2024-11-16 09:49:47 浏览:257
孤开头的成语 发布:2024-11-16 09:33:44 浏览:372
苏仙的故事 发布:2024-11-16 09:27:20 浏览:319
沈阳那故事 发布:2024-11-16 08:37:48 浏览:368
耸的成语 发布:2024-11-16 08:17:35 浏览:348
宁波鬼故事 发布:2024-11-16 08:04:24 浏览:153
钟食的成语 发布:2024-11-16 08:03:42 浏览:67
有关艺术的故事 发布:2024-11-16 07:58:17 浏览:229
题字成语 发布:2024-11-16 07:56:43 浏览: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