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故事 » 中华美食故事

中华美食故事

发布时间: 2024-06-28 19:10:06

1. 有关食物的历史故事

1、东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一月三日(1089年),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2、太白鸭和李白

唐代诗人李白小的时候跟父亲就住在四川,直到25岁才离开四川。在四川的时候他很爱吃当地名菜焖蒸鸭子。后来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宠爱,入京被封为翰林学士。他以年轻时吃过的焖蒸鸭子为蓝本,做了一道蒸肥鸭献给玄宗,玄宗非常欣赏,将这道菜赐名为“太白鸭”,一直延续至今。

3、西施舌和西施

传说在春秋时,越王勾践借助西施的美色消灭了吴国,然后越王想接西施回国,但是越王的王后因为嫉妒西施的美貌,害怕她回来之后受宠,便找人将西施沉于江底。西施死后化为这贝壳类“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尽诉冤情,人们就把这类贝壳做成菜取名西施舌。

4、饺子和张仲景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向穷人舍药治伤。他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一起煮熬切碎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

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

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5、光饼和戚继光

福建福安一带有一种地方名吃叫光饼,说起光饼的历史,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当年倭寇猖獗,行迹不定,忽而蜂拥登陆,忽而呼啸而去,还不时黑夜偷袭,杀人放火。戚继光率领义兵追杀捕剿,贵在神速,对埋锅造饭,总嫌拖延时间,但又想不出另外的办法。

有一次,戚继光行军途中,有一个老农献上许多中间有个小孔,外边放芝麻的咸饼,以作慰劳。并且说:“别看这饼光光的,它可以用绳子穿着带在身边,饿时撕下,就可充饥。”戚继光连声称赞说:“老伯伯,你想得真周到,真要谢谢你了。有了这光饼,以后行军不会再耽误时间了。”

消息传开,各地百姓都争先做光饼献给军队,“光饼”的名称便从此流传了下来。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这种叫法如今在福安等地依然保留着。

6、贵妃鸡和杨贵妃

一日,唐明皇与杨贵妃饮酒取乐。杨贵妃喝的烂醉如泥,突然撒娇道:我要飞上天!玄宗以为她要吃什么“飞上天”,于是命厨师做一道“飞上天”菜献上来,这让厨师们很无奈。

忽然一位厨师急中生智说:“买几只童子鸡来,斩下翅膀,焖煮熟烂,不就是‘飞上天’吗?”当把这道菜呈上来后,杨贵妃吃了一口,连声称赞:好吃,真好吃!因这道菜贵妃极爱吃,于是就有了“贵妃鸡”的美名。

2.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故事

1、每逢新春佳节,尤其在北方,饺子是年夜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

饺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因为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子”为“子时”,“饺”与“交”谐音,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喜庆团圆”之意。

2、春节吃汤圆,意味着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

四川地区大年初一的早餐要吃汤圆,汤圆叫“元宝”,吃汤圆叫“得元宝”。扬州人新年第一天要吃四喜汤圆,寓意事事如意、合家团圆。

3、年糕

年糕最早只是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用的,后来才逐渐成为春节传统美食。春节吃年糕多出现于南方,多以红、黄、白三色出现,寄寓了五谷丰登、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

4、春卷

南方的某些地区,过春节不吃饺子,吃春卷。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面饼,烙得很薄,又称薄饼。与数种生菜同食,名曰“春盘”。每年立春日,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

5、八宝饭

八宝饭是上海人传统年夜饭必不可少的食物,象征团团圆圆、吉祥平安。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都一定要吃太平燕,也称扁肉燕,所谓“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

3. 中华饮食文化中有趣的故事

写文学、历史与美食见长的台湾专栏作家周芬娜的《品味传奇———名人与美食的前世今生》(三联书店),就很巧妙地在美食之外缀上了名人的标签:白先勇与桂林米粉的情缘、朱自清与扬州小吃的关系、张爱玲钟爱海派西菜的理由、江南名家的美食情缘……四川老报人、有“饮食菩萨”之称的车辐在他的《川菜杂谈》(三联书店)中,专门设有“文化人与川菜”一辑,收有张学良、张大千、李吉力人、沈醉等人的饮食掌故,读来妙趣横生。《食的故事》(朱振藩著,岳麓书社)中,一道宫保鸡丁会牵引出丁莹桢拔除恶太监安得海的故事,一碗咸肉粥竟然牵涉到南宋陆秀夫护送小皇帝逃难的历史!除了菜色的趣味,人物、故事、再加上历史背景的串连,让饮食变得更有韵味。《吃在中国之南方饮食掌故》、《吃在中国之北方饮食掌故》(百花文艺出版社)两本书则干脆直奔主题,以省份划分地域,专门收入众多饮食轶事,不仅说故事,更对若干名吃的来源甚至首创者进行考证,充分显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在这些书中,关于饮食的内容只是载体,作者真正的用意是透过饮食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因此很受文化素养较高的读者的青睐。
文化学者徐城北对饮食相当有研究,他的《京城杂吃》(人民文学出版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京味儿文化的偏爱,透过饮食折射出北京的沧桑变迁。《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三联书店)是近来影响颇大的饮食文化图书,作者赵珩自称是个馋人,自谓“老饕”,书中所写的饮食涉猎甚广,从中可以窥见作者的人生阅历之丰富。《肚大能容:中国饮食文化散记》、《中国吃的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是两本来自台湾的饮食文化佳作.
《中国吃的故事》叙述华人海外饮食体验的《吃到天涯》(世界知识出版社),《吃的自由》(符中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吃遍天下———神州美食地图》(赵继康著,山东画报出版社)、《左烧烤右煨汤》(古清生著,作家出版社)等等都是极具个人化色彩的饮食文化图书。

热点内容
龟开头成语 发布:2024-07-01 03:11:17 浏览:190
成语玩命猜钟 发布:2024-07-01 03:10:39 浏览:19
貂看图成语 发布:2024-07-01 02:49:28 浏览:407
什么姿成语 发布:2024-07-01 02:49:27 浏览:882
脸部成语 发布:2024-07-01 02:37:27 浏览:831
80年代中央台美剧爸爸带三个孩子两个舅舅 发布:2024-07-01 02:30:23 浏览:245
一座山打一成语 发布:2024-07-01 02:28:08 浏览:924
汪汪队讲故事 发布:2024-07-01 02:22:44 浏览:392
名人教子的故事 发布:2024-07-01 02:17:25 浏览:527
儿童故事对话 发布:2024-07-01 02:03:54 浏览: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