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故事 » 关于礼的故事

关于礼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1-12-02 03:56:28

『壹』 关于礼的历史故事的简介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

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1)关于礼的故事扩展阅读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对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贰』 古代关于礼仪的小故事(要简短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有着极为深厚而丰富的底蕴背景。有关礼仪的故事,可谓斗量车载。

由此可见,重视礼仪,无论对于个人或者国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叁』 有关礼的故事、名句

有一种内在的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一起的。它会在行为的外表上产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礼貌。 ——歌 德

礼貌比法律更强有力。 ——卡莱尔

礼貌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梅里美

礼貌对于人性,犹如热力之对于蜡。 ——亚瑟·叔本华

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 ——歌 德

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己。 ——高尔斯华绥

永不向权势低头,但要摘帽为礼。 ——Jim Fiebig,NANA

礼所以决嫌疑,定犹豫,别同异,明是非也。 ——吴兢

没有一种礼貌会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养的不足,正确的教育在于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礼和人的高尚的教养同时表现出来。 ——歌德

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襞也。 ——孔子

文化修养的目的在于增强和提高鉴赏那些最高尚、最深奥的事物的真和美的能力。 ——波伊斯

对于对方的无礼的一种无言的非议和责备,而这种讥讽是使谁都会感受到不安的。 ——洛克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马南

所谓良好教养……它们在几乎所有国家中乃至于一个地区里,都不尽相同;每一个明辨事理的人都会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养,并与之看齐。 ——切斯特菲尔德
●真正的礼貌就是克己,就是千方百计地使周围的人都像自己一样平心静气(蒲柏)

●良好的礼貌由微小的牺牲组成(爱献生)

●礼貌是博爱的花朵(儒贝尔)

●礼节礼貌是琐事中的善行(小威廉·皮特)

●礼貌之于人性如同热量之于蜡烛(叔本华)

●礼貌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梅里美)

●礼貌建筑在双重基础上:既要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也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霍夫曼斯塔尔)

●是否能对粗鲁者保持耐心,这是检验良好礼貌的标准----(所罗门伊本加比洛夫)

●礼貌是人生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美洲)

●有两种和平的强大力量,那就是法律和礼貌(德国)

●礼貌是聪明的事,无礼是愚蠢的的(德国)

●有礼貌的人,能走遍天下(德国)

●社交的起因在于人们生活的单调和空虚。社交的需要驱使他们来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许多令人厌憎的品行又驱使他们分开。终于,他们找到了能彼此容忍的适当距离,那就是礼貌----(叔本华)

●你要看见朋友之间用得着不自然的礼貌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感情已经衰落(莎士比亚)

●情越多,礼越少

●熟不拘礼

●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玛·沃·蒙塔古)

●讲礼貌对人并无损害(意大利)

●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叔本华)

●彬彬有礼并不破费钱财(欧洲)

●礼貌不费分文(拉丁美洲)

●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西班牙)

●彬彬有礼……是假善行(塞·约翰逊)

●一个人可能在他的礼貌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梭罗)

●周到的礼貌用在那些你不喜欢的人身上,绝不比挑战书尾那句“您恭顺的仆人”更多一点真诚。当然,这是一种人们普遍赞同和理解的情况(切斯特菲尔德)

●客套话如隔着面纱接吻(法国)

●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史典) 杨时谦虚礼貌的故事

宋朝的杨时非常喜爱学习。一个下雪天的中午,他和同学一起去找理学家程颐老师求教
程老师正在睡午觉,他俩就站在门外等候。
雪越下越大,为不打扰老师,仍耐心地等候在门外。
老师醒了。发现杨时俩人站在雪地里,忙叫他们进屋来,杨时赶忙向老师行礼、请教。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肆』 关于礼的名人故事

孔融让梨
懂礼貌
该故事发生在孔融四岁的时候,他和哥哥们一起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这则故事告诉人们,凡事都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伍』 关于“礼”的故事

《中庸》中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意思是说重大的礼有三百,小的礼仪有三千,可见礼仪数量极多。 《周礼》把这些纷繁复杂的礼仪分成五大类,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所谓吉礼,是祭天、祭地、祭祖宗时行的礼;凶礼,是办丧事、赈灾时行的礼;军礼,是发动战争、集结军队、宣布出征时行的礼;宾礼,是中央政府招待地方诸侯,地方诸侯之间相交往时用的礼;嘉礼,是结婚、成年、做寿时用的礼。 《周礼》中所设置的五种礼仪,历经汉魏、隋唐几代的发展,虽然逐渐走向成熟,但在具体的仪礼规范上却日益显得纷繁复杂。再加上儒家礼仪经典的深奥难读,佛教、道教学说风靡一时,儒家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宋朝时期,一些有识之士看到这种情况,于是将的繁琐仪节简化为冠、婚、丧、祭四礼,贯穿于人的一身。 在中国古代的书香人家,往往都会在家门上写着“诗礼传家”四个字。这四个字,来源一个孔子教子学礼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独自站在家中的庭院里,看见儿子孔鲤迈着小步恭敬地走了过来。孔子喊住了孔鲤,问他学过《诗经》没有?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对孔鲤说,你不学习诗,就不能说出有文采的话。(“不学诗,无以言”)。 于是,孔鲤就退回去认真地学习《诗经》。隔了一段时间,孔鲤从院子经过时又被孔子叫住了,孔子问他学习《礼记》了没有?孔鲤说还没有。孔子又教育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不学礼,无以立”)。 于是,孔鲤又开始学礼。 孔子把学诗学礼当作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也当作教育孩子的标尺。“诗礼传家”,也因此成为了孔子为后代留下的一条“祖训”。

『陆』 关于礼仪的小故事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讲同学之间礼仪故事
与同学交往时,要谦虚有礼,把好处和方便让给同学,不和同学争吵打架。同学们能做得到吗?
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谦虚有礼的合格小公民吧。
文明礼仪三字经:进校门,守秩序,单行行,不拥挤。见师长,先问好,要热情,懂礼让。课堂上,要动脑,写作业,要仔细。课间操,认真做 ,三百首,要记牢。十分钟,备学具,不喧哗,不追跑。放学时,路队齐,出校门,守交规。新世纪,好儿童,懂文明,有礼貌。
文明礼仪歌谣:你拍一我拍一,校园文明懂礼仪。你拍二我拍二,同学互助好伙伴。你拍三我拍三,自己事情自己干。你拍四我拍四,做事不能自顾自。你拍五我排五,礼貌诚信好相处。你拍六我拍六,行为规范要遵守。你拍七我拍七,互助友爱要牢记。你拍八我拍八,尊敬师长人人夸。你拍九我怕九,文明用语不离口。你拍十我拍十,文明礼貌要坚持。

『柒』 关于文明礼仪的小故事

一、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时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爹爹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 相互帮助、 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二、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然觉得心惊预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三、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曾子“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四、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五、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热点内容
急功近利的故事 发布:2024-11-30 13:22:21 浏览:924
猜成语名 发布:2024-11-30 13:20:51 浏览:438
成语四条一 发布:2024-11-30 12:50:33 浏览:639
看图猜成语瓜 发布:2024-11-30 12:13:40 浏览:72
涂什么成语 发布:2024-11-30 12:06:12 浏览:983
挣的成语 发布:2024-11-30 12:02:16 浏览:278
故事问好 发布:2024-11-30 11:41:28 浏览:519
恶人成语 发布:2024-11-30 11:30:26 浏览:927
励志小故事小学生 发布:2024-11-30 11:10:53 浏览:384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有 发布:2024-11-30 11:04:30 浏览: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