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作文句子 » 論語常考句子

論語常考句子

發布時間: 2024-03-05 13:50:43

㈠ 出自《論語》的句子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9.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1)論語常考句子擴展閱讀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㈡ 幫我精選50句《論語》

本人尤喜歡《論語》,曾輯錄經典語句百餘,現發布如下,願與您共同欣賞解讀,有志者請參與,共同品味它的博大精深,綿遠意蘊。
本人尤厭惡儒學,以前無奈或無聊而學了一些,現批判如下,「道不同不相為謀」,請與我臭氣相投者分享。

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ti,敬重兄長),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一條:弟子……,分明最對小孩子說的。這一條教大家謹言慎行,切不能有開拓精神。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條教大家當官,抬高自己的威信是不可取的,正確的做法是抬高自己的親信(實質也是抬高自己)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這條前半句是真理,但後半句是教被統治的人學會忍耐。

4、剛、毅、木(朴實)、訥(ne ,慎言),近仁。
這條教大家做一個良民。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這條有道理。

6、當仁,不讓於師。
這條也有道理。可惜後來被孔子自己否定了。

7、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8、曾子曰:「吾日三省(xi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條告訴大家反思,自我批評是有道理的。

9、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立身社會)也。
這條告訴大家有信用,有道理,但是不通俗,不如講一個「狼來了」的故事

1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這條有意思,表面上是告訴大家進步的道理,實質上又有「必須要看別人,和別人比」的不良傾向。

11、以約(隨時自律)失(錯誤)之者鮮矣。
這條也有道理,告訴大家「要記住怎麼做是錯誤的」,讓但是這也是一個大的方向錯誤,儒家始終也是這樣,告訴大家不能怎樣做,而從來不說應該怎麼做。

1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這條有道理。

13、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講求),聞義不能徙(xi ,遷移、聽從),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這條有道理,孔子批判了「學而無用」。

14、子絕四:毋(wu)意(猜測)、毋必(絕對肯定)、毋固、毋我。
這條更絕,每一句都有道理,但又相互矛盾,試想一下,照這條說的,沒有任何正確的想法,(就是什麼也不要想),換句話就是聽上級領導的而自己什麼也別想。

1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哲理,好深啊

16、言忠信,行篤(全心全意)敬,雖蠻貊(mo,偏遠)之邦行矣。

17、躬自厚(嚴於律己)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這條是作人的道理,不過前面的道理說得很對,最後的目標卻太世俗無聊了「則遠怨矣」,就是為了不挨罵么

18、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這條是正確的,知錯了,能改就改。

19、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這條說得是孝道,不過太過份了,(幸虧孔子時代人的壽命短,死得早,要是像現在這么長壽,子女就別干什麼大事業了)

20、不患(擔心)人之不己知(了解),患不知人也。
這條有一定道理,不過還是說「必須要看別人,和別人比」,別人的想法就那麼重要嗎?

21、放於利(私利)而行,多怨。
這條有道理,告訴大家不要太貪

22、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這條有道理,告訴大家不要因為現在自己能力不行而不努力進取。

23、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次於「生而知之」)。
這條告訴大家一個學習的方法就是「博學」

24、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這條有道理,心胸開闊些才好

2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這條是屁話,就跟算命先生說得一樣,兩頭堵,總有一頭對

26、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7、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這條有道理,少說多干是對的。

28、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錯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這條所有的話都「有道理」,但再往後說,又有幾個人能做到「知者」呢?

29、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這條對於有些人適用,即有「大德」「大謀」的人,本來就是平民百姓,沒有什麼大謀,就無所謂了。

30、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這條有道理,不能人雲亦雲,沒有實際根據就亂說

31、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理解)而不慍(yun ,怨恨),不亦

君子乎?
這條有道理

33、(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
真啰嗦,這條和第27條一樣

3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浮飾)。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這條看似有道理,但我們能苛求所有人都是所謂的「君子」嗎?我看不如「野」「史」一點比較自在。

35、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憂愁不安)。
這條說得就是我,小人嘛,沒有君子的胸懷,委委瑣瑣、每天發愁、走路靠邊、下棋占角,難當君子啊

3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這條有道理,要促成他人干好事,不過必須要搞清楚他乾的是不是真正的好事

37、君子思不出其位。
這條也太過份了,要求行為循規蹈矩也就算了,想一想其它的也不行,真是管天管地啊

38、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這條有道理,要有大仁大智大勇

39、君子矜(jin 慎重)而不爭,群而不黨。
這條告訴讀書人,有了不滿也要忍著,更不能聚伙造反

40、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不端)廢言。
這條有道理,說得好不一定做得到,犯錯誤的人說的話也不一定都不對

41、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後患),見得思義


這條≈繞口令

42、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這條告訴大家,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能幹涉他人「內政」

43、居(處在崗位)之無倦,行之以忠。
這條告訴大家要勤懇,要聽話

44、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這條有道理,當官要以身作則

4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同上條

46、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這條還是老毛病,告訴大家怎樣干不行而不告訴大家怎麼做是正確的。而且道理也不對,「名正言順」是不是

事就一定能成呢?反過來名不正言不順事情干成的例子也不是沒有。名是外在的,是外因,而幹事情的能力才

是內因,所以這認為這條是本末倒置。

47、君子名(定下名份)之必可言(講得出道理)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馬虎)而已矣。
這條和上條一樣,還是以「名」作為立足點,強調形式生於內容。

48、毋欲速,毋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條是一個很好的道理。但我們不能機械地執行。遇事要考慮多方面原因,該速戰的不能為了等「時機成熟」

而錯過了已經很好的時機,在不失大體的情況下先得一些小利也是不錯的選擇。

49、無為而治者,其舜也歟(yu)?(故王者勞於求人,佚於得賢。舜舉眾賢在位,垂衣裳恭己無為而天下治

——〈新序.雜事三〉)。

50、寬則得眾,信則民任(出力)焉,敏則有功,公則說(悅)。
這條有些道理,是給統治者說的治國之道

5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條有道理。

5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dai 倦而不得)。
這條是難得的真理,既要學習,也要思考

5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這條是學習的道理

5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條有道理

5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這條有道理

56、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這條有道理,不過再加上一句「學不如干」就更好了。

5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朱熹: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

而未能之貌。)

58、子曰:「有教無類」。
這條好有道理喔,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試問孔子的學生又有幾個農民呢?

59、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不出差錯),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這條明顯是歪理,第一句「生死有命」是讓窮人認為自己就應該窮,第一句又在講「不求有功只求無過」的庸

人哲學,第三句還湊合。

6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

逾矩。」
這條有一個絕佳的解釋:「我十五歲就立志要辦學(因為很賺錢),交三十兩學費的只能站著聽課,四十兩的

可以問老師問題直到沒有問題為此,交五十兩可知明天考試的命題,六十兩可以讓老師專講自己喜愛聽的知識

,七十兩就隨便了學不學都能畢業。

6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條有道理,說的是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62、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何矣。」
這條有道理,沒必要老是想得太多,想兩次就夠了,剩下的邊干邊想。

6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這條有道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6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這條有道理,非而知之是不對的(可惜孔子卻鼓吹「生而貴之」)

6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像流水一樣),不舍晝夜。」
這條哲理

66、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kui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這條講了持之以恆的道理

67、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這條有道理,長江後浪推前浪

6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這條說一個人要意志堅定

69、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這條說的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70、言必信,行必果。
這條有一定道理,言出必信,但干什麼事在於行動和奮斗的過程,不在於結果,「不以成敗論英雄」。

71、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錯字「己」應該是「已」)
這條看似有理,實際「行已有恥」本來有理,但以「君命」有目標,也太不值錢了。

72、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犯言直上)。」

7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這條有一定道理,但我們也不能排除「盜亦有道」,梁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74、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75、顏淵喟(kui)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堅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

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76、不怨天,不尤人,下學(學知)而上達(探求道德),知我者其天乎。
這條說了一個良好的品質——「走自己的路」,然而孔子這句說得太空,他的思想是以他人的思想行為作為參

照的,所以「下學而上達」根本不可能。

77、過猶不及。

78、「聞斯行諸」—「求(冉求)也退,故進之;由(仲由)也兼之,故退之」。

79、既來之,則安之。
這條有道理

80、無可無不可。
這條廢話,說的是「沒有什麼不行的」

81、曾子曰:「慎終(父母後事)追遠(追念先祖),民德歸厚矣。」
這條告訴大家對重視先人的後事,但孔子提出的目的的讓百姓忠厚並且不思進取,永遠生活的先人留下來的過

去。

82、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這條有道理

8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寬博)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這條說把「仁」當成一項偉大事業來做

84、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條說的「學以致用」的道理很好,但最後又以倒霉的「仁」為目標。

85、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顯示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這條是其弟子對孔子的吹捧

86、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這條有道理

87、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憐憫)不能。
這條說的是「寬於待人」的道理

88、子夏曰:「大德不逾閑(界限),小德出入可也。」
這條說的是「不拘小節」,有道理。

89、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
這條有道理,不能過分注意小事而忽視了大事。

90、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這條說君子的改正錯誤,不過說「人皆見之」太過偏激了。

9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沒有),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這條說的是學習要持之以恆,逐漸積累

92、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
這半句有道理,但沒有寫出後半句「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後半句說這些農工業的小技能不能成大事

,君子是不幹的。這一整句說明孔子從思想上還是鄙視勞動者的。孔子自己看不起我們這些「小道」沒什麼大

不了,重要的是我們自己不要聽信孔子的屁話而看不起自己。

93、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計較),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9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有子)
這條是勸大家做事本分一些「本立而道生」,大家本分了,統治者也就「道生」了。

9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這條本來是有道理的,告訴統治者要實現共同富裕才能安定,但是孔子把平均分配的范圍限制在了「士大夫」

的貴族之內……真是我國的「優良傳統」啊。

96、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貢)
這條和「己所不欲」是一個意思,有道理。

97、「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這條我就不贊同,我認為:不學詩,以嘴言,不學禮,以腿立。 我們沒必要干什麼事都按固定的老套路,「走

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98、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不行)矣哉。
這條是半句,沒什麼意思

99、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這條有道理,說了人生下來都是差不多一樣的品行,但孔子又肯定了「生而貴之」的貴族遺傳學說,真是自相

矛盾。

100、子曰:「辭,達而已矣。」
這條有道理,說話只要讓人聽明白就行了,不過這又和他說的「不學詩無以言」相矛盾。

101、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這條有道理,學習是自己的事,自己一定要堅持。

10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這條,我想問一下,您是不是老百姓,連這么殘忍的話都拿來當作經典。這句的意思是這樣的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大體意思是子貢問孔子,「假如條件不足的情況下,一個國家只能滿足『糧食、軍隊、對統治者的信任』三個

中的兩個,那麼暫時去掉哪一個呢?」 孔子說「先不要糧食。要說死,人總是要死的,但沒有統治者的威信,

國家就不存在了……」
嗚呼,老百姓吃不飽飯餓死了沒人管,而國家的絕對統治要維護,這是什麼邏輯?難道百姓都餓死了,只剩下

幾個肥頭大耳的貴族,國家就能發展嗎?難道這就是您孔老夫子所提倡的「仁」嗎?

103、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這條說:有智慧的人喜愛水,仁德的人喜愛山……

104、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這條說:志士把「仁」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105有子曰:「禮之用,和(中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得心應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這條也很荒謬,古之聖賢治國的自然和諧之道是正道,是內在的、自然的,而孔子卻要求用外在的「禮」來節

制、指導和諧是不行的。這條體現了孔子重外在輕內在、重形式輕實質的形式主義思想,當然,這也是我國所

謂的「優良傳統」。

106、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兌現)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這條有一些道理,但孔子又以外在的「義」「禮」作為最終目標,實在是……

107、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xi ),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尖刻)。
這條說了「禮」的重要,只是恭敬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事倍功半;只是謹慎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畏縮拘謹

;只是勇猛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做事沒有條理;只是直率而不以禮指導就會說話尖刻。
其實孔子這條理論恰巧是自掘墳墓,我們反過來看,沒有「禮」的後果是多加辛苦、畏縮、尖刻等等,這些都

只是小問題,但如果只是片面強調「禮」,而忽視了「恭」「慎」「勇」「直」這些基本的內在的品行,那後

果就不只是這些小問題了。

108、克己復禮為仁。
這條明顯地闡明了孔子所謂的「仁」。遵守「禮」的要求就是「仁」,剛才我就說「禮」終究是外在的,內心

丑惡的人也可以精通禮節。
比如日·本· 鬼· 子,每天見面要禮節周全,但是卻常常實行慘無人道的殺戮,戰斗結束就把戰刀擦乾凈放

整齊,但這刀再干凈也歸是滿帶血腥的屠刀。

109、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這條中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孔子卻更正「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

禮之人。」 說明兩點,第一孔子看不起勞動人民,並且認為勞動者天生就是賤種,勞動者應該接受自己貧窮的

現實並為此感到快樂。第二孔子認為富人的首要任務是學「禮」,而不必幫助窮人擺脫貧困。

110、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不說了,這條又在說「禮」

111、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這條:孔子認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我認為「中庸是狗屁」

112、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這條好像又是半句

113、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品性完美的人)矣。
這條第86條有

114、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115、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食祿)。
這條有道理,要先想怎麼幹事再想能得到什麼。但是可憐的是孔子只把這一原則用在了「事君」上。

116、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gu 瞎子)。
這條是說話的禮節,有道理。但孔子只知道禮節,而沒有提到說話的內容。假使一個人再懂禮節,卻說不出實

際內容,那才真是說話的大忌呢。

117、時(適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這條有一定道理,但說的還是「要以別人喜惡來決定自己的行動」這個可笑的道理

118、用之則行,舍(不用)之則藏。
這條有道理,能屈能伸

119、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不及別人)。
這條是孔子教育學生:要學會察言觀色、揣摩人心、恭維別人,才能做到通達。 請大家注意:這里的「質直」

並不是直率、正直的意思,而是孔子所謂的不偏不倚、合乎理法的「直」

120、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信實)、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奉承),友善柔(口蜜腹劍),友

便佞(ning 誇誇其談),損矣。
這條是交友的道理

121、不逆(猜測)詐(搞欺詐),不億(臆度)不信,抑亦先覺者(最先覺察別人),是賢乎。
這條說的是要學會識人。當然這是一個好道理,能識人是好的,但孔子卻過分鼓吹了「識人」的作用。

122、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重視)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dan 懼怕)改。
這條有道理。

12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總結說出)」。
這條有道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124、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離經判道)矣夫。
這條說的是孔子的追求:學文、學禮,不離經叛道。

125、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這條有道理,要問心無愧就會無所畏懼

126、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這條有道理

127、君子易事(事奉)而難說(悅)也。悅之不以道,不悅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悅也,悅之

雖不以道,悅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這條有道理,往往君子是很難侍候的,給他幫忙辦事也不一定說你的好。

128、君子義以為質(基礎),禮以行之,遜以出(表達)之,信以成之。
這條說了一個君子的標准(真是麻煩啊,所以我不作君子)

129、君子貞(堅守正道)而不諒(固執)。
這條有道理,不能過於固執

130、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色既衰,戒

之在得(貪多)。
這條有道理,要戒色戒氣戒貪

131、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位置)而眾星拱之。
這條有道理,首先自己要有自己的道德。

132、多聞闕(que留下)疑,慎言其餘,則寡(錯)尤;多見闕疑,慎行其餘,則寡悔。
這條說得道理,要多聽多看,再從中選擇有把握的。

133、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這條是孔子的一個笑話,因為他已經多次提出「生而知之」是錯誤的,但在貴族面前又說「生而知之者,上也

」,真是個小人。

134、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這條又說了孔子的保守思想,只敢於說而不做,只停在古人的成果上而不敢創新。

135、其言之不怍(zuo 慚愧),則為之也難。
這條有道理,講大話的人越是說得肯定,話講得也越離譜

136、君子憂道不憂貧。
這條啊……所以說孔子是富人不知道窮人的日子不好過啊

137、道不同,不相為謀。
這條挺有道理,孔子幸虧沒活到今天,要不然我早上去罵他個丫N的了。

綜上所述,孔子的思想精髓「仁」「禮」「中庸」,都是片面的、流於形式的,唯一的作用是為封建統治提供了理論基礎。

㈢ 論語經典名句50句

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

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要的東西,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道不同,不相為謀。

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議謀劃了。

9、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就是:思想純潔,沒有邪惡的東西。

10、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遇事不困惑,五十歲懂得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歲時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團結群眾但不相互勾結,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眾。

1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呢?

15、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聽到傳聞不加考證隨意傳播,就是拋棄了道德。

16、朝聞道,夕死可矣。

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天下之大,走到哪裡都有朋友啊。

1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要反省自己。

20、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貧窮而沒有怨恨很難,富裕而不驕狂是容易的。

21、德不孤,必有鄰。

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然有同他相親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朽也!

形容一個人,像腐朽的木頭一樣無法再雕琢,象糞牆一樣不能再粉刷了,一般是對這個人比較失望了。

23、聽其言而觀其行。

評判一個人的時候,要看他說的話,觀察他的言行舉止,才可全面了解。

2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形容人聰敏又好學,能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

25、三思而後行

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後才行動。

26、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個人內在的質朴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品質,就未免浮誇虛偽。只有文采和質朴配合恰當,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對任何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

28、巧言令色,鮮矣仁。

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的。

29、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倦怠,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0、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貴,就像浮雲一樣不確定。

3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個小群體里,一定有可以作為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對於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2、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君子總是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傷。

3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開闊,意志堅強,因為擔子沉重而且道路遙遠。

3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考慮那個位置上的事。

3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廣泛學習鑽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問題並且聯系實際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36、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軍可以喪失它的主帥,一個男子漢不可以喪失他的志向。

37、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謝的。

3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幫助別人做成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39、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飯為恥的人,是不值得與他交談的。

40、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為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真誠,教別人的東西自己有沒有研習好。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達命令,群眾也會自覺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達了命令,群眾也不會服從。

42、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3、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過去的的事已經不可挽回了,將來的事還來得及改正。

44、以約失之者鮮矣。

經常能約束自己的人,犯錯誤的時候就少了。

4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並且不斷溫習,是件愉快的事情,有遠方的朋友來做客,是件讓人快樂的事,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呀!

46、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古人學習的人是為了提高自己,現在學習的人是為了炫耀給別人看。

47、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見到財利時,能想到道義;見到國家有危難時,願付出生命。才是大人物。

48、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不會根據言論推舉選拔人才,也不會因為某人有缺點錯誤而廢棄他的言論。

49、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情。

5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㈣ 求論語名句,高考常考的。 非誠勿擾。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5、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 7、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8、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0、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1、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2、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4、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5、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9、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20、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21、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22、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23、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24、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25、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2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7、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8、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29、子貢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30、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1、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2、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33、子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3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3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37、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38、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3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40、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熱點內容
錦的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4-11-17 23:14:48 瀏覽:86
現代歷史故事 發布:2024-11-17 22:54:49 瀏覽:43
龜兔比賽的故事 發布:2024-11-17 22:54:34 瀏覽:780
轉開頭的成語 發布:2024-11-17 22:32:38 瀏覽:484
成語513 發布:2024-11-17 22:03:08 瀏覽:212
成語節 發布:2024-11-17 21:51:25 瀏覽:542
帶睿成語 發布:2024-11-17 21:46:39 瀏覽:841
什麼閃閃成語 發布:2024-11-17 21:45:49 瀏覽:248
故事兩只小熊 發布:2024-11-17 21:40:46 瀏覽:439
形容月的成語 發布:2024-11-17 21:26:00 瀏覽: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