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福的作文
『壹』 【劉永福馮子材小故事】發揚劉馮精神的感悟,讀後感作文
《劉永福馮子材小故事》讀後感【篇一】
今天老師給我們發了一本書,叫《劉永福馮子材小故事》,拿到 書本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來。很快,我就被書中的民族英 雄馮子材深深震撼和打動了。 馮子材是一個年近七十歲的老人。那時,由於他看不慣清政府的 腐敗,官場的黑暗時時想報效祖國又得不到重用,但又願和貪官們同 流合污, 加上年高多病, 一氣之下便告老還鄉。 聽到鎮南關失守的他, 便招兵
買馬,一切准備就緒,為了了解作戰地形,年近 70 的他走遍 了每個山頭,選好了作戰場所。 他了解到法國士兵,大多是天主教徒,星期天做禮拜,於是他抓 住了這次機會,深夜偷襲法軍,隨讓有些小成功,但隨後法軍的支援 部隊很快趕來。馮子材便藉助有利地形,將法軍一舉殲滅,鎮南關大 捷,大快人心,但他並沒有被勝利的喜悅沖昏頭腦,但他乘勝追擊崩 潰的法軍,最終獲得了勝利。 正是有了像馮子材這樣的愛國志士才有了我們國家的偉大勝利, 挺起了中國的脊樑。生活在 21 世紀的我們,應時刻提醒自己我們的 生活來之不易,不應該忘記英雄志士的努力。一切仁人志士是中國的 脊樑,革命先烈是中國的脊樑,無數英雄是中國的脊樑,才有了今天 的幸福美滿的生活是他們用生命為我們創造的。將軍氣涌高於山, 看我驅出玉關。平生蓄養生死士,不斬樓蘭今不換。這是黃遵憲贊 美馮子材老先生的。
《劉永福馮子材小故事》讀後感【篇二】
首先要聲明,這個故事與基情無關,其實這是一個英雄惺惺相惜的故事。
劉永福(1837-1917)者,清末黑旗軍領袖,抗法和保護台灣的英雄;馮子材(1818-1903)者,清末名將,抗法英雄,著名的鎮南關大捷的締造者。但是這個故事的開始是匪與官的故事。
劉永福起初是一位起義者(1857至1865年間),算是太平天國起義地方武裝的一支,是匪,後來被官府剿得在國內呆不下去,於是遠走他鄉,跑到越南打下一片天地(1867年以後),干起了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的買賣。但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當法國侵略者入侵越南,以及藉此入侵中國之際,率軍起而抗之(1873-1883年間)。
馮子材起初也是一位起義者,參加過廣東天地會起義,但很快投身清廷,從小卒子慢慢成長為帶兵打仗的大將,是官,為政府方面抵擋法軍入侵的將軍。當是時也,馮子材意識到,僅有官軍的力量,是無法與裝備、訓練先進的法國侵略者抗衡的,需要敵後的兄弟們協助,方能戰而勝之。於是,馮子材主動聯系劉永福,兩人終於攜起手來。後來,正面有馮子材官軍的抵抗,後有劉永福黑旗軍的騷擾,終取得抗法的鎮南關大捷(1885年初)。
官方史料中沒有明確描述劉、馮交往的經過,1995年出版的由馮子材曾孫、劉永福外曾孫馮綉娟撰寫的《馮子材的故事》一書,首次出現了劉、馮各為其主一度交戰的記載。馮子材故居中的事跡介紹應該是依據該書的。
劉永福晚年想回國定居,關於在何處落籍,開始劉永福想在原配夫人家鄉賓陽安家,遭到賓陽人抵制,劉永福當時很失落。馮子材聽說後,給劉寫信,說:人雲一山不藏二虎,君祈莫信夫惟英雄敬英雄!馮歡迎劉永福回欽州落籍。
但劉永福對馮子材還存有疑心,因為自己曾與馮對敵過,官匪不兩立,所以劉永福決定回到出生地防城的那良去興建房屋。馮子材又親自跑到那良對劉子材說:你在越南兩斬法酋,法人對你恨之入骨,那良地處中越邊境,法軍在山上已經築好炮台,你竟然在法軍眼皮下建大屋豈不如虎口旁邊建豬欄?如果法軍知道了,隨時有招禍之地,絕無安全可言,請你三思,跟我回欽州定居方為上策。並對劉永福說:你我同居欽州,你鎮南,我守北,萬無一失。劉永福為馮子材情所動,決定在欽州籌建三宣堂。1897年三宣堂落成,1898年秋劉永福二女和馮子材第十一子完婚,劉馮結成親家。這個故事由馮、劉共同的後人講述,應該有一定的可信度。
匪與官終成為生死之交,胸襟坦盪,英雄相惜,共同在那個末世創造了我們這個民族不多的輝煌,實為國家和民族之大幸。
田漢1962年在欽州瞻仰馮子材墓後,寫了一首詩:泥橋嶺畔古城東,且駐征車吊萃翁。松嘯如聞嘶戰馬,花香端合獻英雄。扶妖江左成遺憾,抗法關南有大功。近百年來多痛史,論人應不失劉馮。
近代史上這兩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在南國共同締造的輝煌永遠值得我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