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怎麼組詞語
❶ 「蒲」怎麼組詞
「蒲」的組詞有:
蒲扇[ pú shàn ] :用蒲葵葉或香蒲葉做成的扇子。
蒲葦[ pú wěi ]:香蒲和蘆葦。
蒲公英[ pú gōng yīng ] :多年生草本植物( Tarax acum mongolicum ),全株含白漿,葉叢生,花黃色,果實褐色,上帶白色軟毛,可順風飄散,全草供葯用,能清熱、解毒。
蒲柳之姿 [pú liǔ zhī zī ]:蒲柳:蒲和柳皆望秋先凋,引伸為早衰。舊時稱自己體質弱的客套話。
蒲棒[ pú bàng ] :[口]香蒲的花穗,形狀像棒子。
蒲桃[ pú táo ]:常綠喬木。葉對生,披針形。夏季開花,花大,白色。果實圓球形或卵形。淡綠色或淡黃色,味甜而香,可供食用。
蒲葵[ pú kuí ] :一種常綠喬木,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葉子可以做扇子。
蒲松齡[ pú sōng líng ] :(1640-1715) 中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市)人。家境貧寒,熟悉民間疾苦,留意採集民間傳說異聞,嘔心瀝血數十年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通過談狐說鬼等形式,批判社會、政治。
菖蒲[chāng pú ]:子葉植物,天南星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氣。根狀莖粗壯,葉狹長似劍,初夏開黃花,果實紅色。
蒲包[pú bāo ]:用香蒲葉編成的裝東西的用具。
蒲團[pú tuán ]:用蒲草編成的圓形墊子。多為僧人坐禪和跪拜時所用。
蒲草[pú cǎo ]:即香蒲。其莖葉可供編織用。
蒲劇[pú jù ]:戲曲劇種。流行於山西南部和陝西、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區。
蒲節[pú jiē ]:指端午節。因舊時風俗端午節在門上掛菖蒲葉,故稱。
蒲柳之質[pú liǔ zhī zhì ]:蒲柳:水楊,秋天凋謝早。多用來比喻身體衰弱或未老先衰。
❷ 蒲公英的「蒲」字怎麼組詞
「蒲」字組詞:蒲扇 、蒲節 、香蒲 、蒲草 、蒲包 、蒲劇 、蒲棒 、蒲絨 、蒲柳 、蒲葵 、蒲蘇 、團蒲 、旌蒲 、蒲薦
1.蒲扇[pú shàn]
釋義:用香蒲葉或蒲葵葉做成的扇子。
2.蒲節[pú jié]
釋義:端午(因舊時風俗端午在門上掛菖蒲葉避邪而得名)。
3.蒲草[pú cǎo]
釋義:香蒲的莖葉,可供編織用。
4.蒲包[pú bāo]
釋義:用香蒲葉編成的裝東西的用具。
5.蒲劇[pú jù]
釋義:山西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該省南部地區。也叫蒲州梆子。
6.蒲棒[pú bàng]
釋義:香蒲的花穗,黃褐色,形狀像棒子。
7.蒲絨[pú róng]
釋義:香蒲的雌花穗上長的白絨毛,可以用來絮枕頭。也作蒲茸。
8.蒲柳[pú liǔ]
釋義:水楊,是秋天很早就凋零的樹木;舊時用來謙稱自己體質衰弱或地位低下:~之姿。~庸材。
9.蒲葵[pú kuí]
釋義:常綠喬木。高可達20米。樹干直立,粗大。葉闊,腎狀扇形,直徑1米以上,掌狀多裂,先端下垂,可制蒲扇、斗笠和蓑衣等。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10.團蒲[tuán pú]
釋義:即蒲團。用蒲草編織成的圓墊,多為僧人坐禪及跪拜時所用。後也作坐具。
(2)蒲怎麼組詞語擴展閱讀
部首:艹
部外筆畫:10
總筆畫:13
五筆:AIGY
五筆86:AIGY
五筆98:AISU
倉頡:TEIB
筆順編號:1224 4112 51124
四角號碼:44127
漢字首尾分解:艹浦
字義:
1.指「菖蒲」:~節。~月(指農歷五月)。
2.庵,用草蓋的圓形屋。
3.古同「匍」,匍伏。
4.姓。蒲姓
蒲公英讀音:[ pú gōng yīng ]
釋義:
1.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狀汁液,葉子倒披針形,羽狀分裂,花黃色,結瘦果,褐色,有白色軟毛。根狀莖入葯。
2.這種植物的花。
❸ 蒲怎麼組詞
一、蒲的組詞:來蒲劇、蒲葵、自蒲草、蒲柳、蒲棒、蒲包、蒲絨、蒲節、蒲墩、蒲質。
二、讀音:pú
三、基本字義:
1、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兩米。
2、指「菖蒲」:蒲節。
3、庵,用草蓋的圓形屋。
4、古同「匍」,匍伏。
5、姓。
(3)蒲怎麼組詞語擴展閱讀
一、筆畫順序:橫、豎、豎、點、點、提、橫、豎、橫折鉤、橫、橫、豎、點。
二、筆順圖解:
三、詞語解釋:
1、蒲劇 [ pú jù ]
山西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該省南部地區。也叫蒲州梆子。
2、蒲葵 [ pú kuí ]
常綠喬木。高可達20米。樹干直立,粗大。葉闊,腎狀扇形,直徑1米以上,掌狀多裂,先端下垂,可制蒲扇、斗笠和蓑衣等。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3、蒲草 [ pú cǎo ]
香蒲的莖葉,可供編織用。
4、蒲柳 [ pú liǔ ]
水楊,是秋天很早就凋零的樹木;舊時用來謙稱自己體質衰弱或地位低下。
5、蒲棒 [ pú bàng ]
香蒲的花穗,黃褐色,形狀像棒子。
❹ 「蒲」的組詞有哪些詞語
蒲扇、蒲柳、蒲葵、蒲包、香蒲、蒲節、蒲草、蒲萄、蒲葦、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