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一字一句 » 大智若愚下一句是什麼

大智若愚下一句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8-01 02:48:49

『壹』 大智若愚下一句

大智若愚下一句是來「大巧若拙」源。

出處:《老子》《周訓》中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白話譯文:一個真正廉潔的人不與人爭名,不一定有很響亮的名聲,那些到處樹立名譽的人,正是為了貪圖虛名才這樣做。一個真正聰明的 人不炫耀自己的才華,那些賣弄自己聰明智慧的人,實際上是為了掩飾自己 的愚蠢才這樣做。

(1)大智若愚下一句是什麼擴展閱讀:

大智若愚演化而來的成語:大愚若智。

大愚若智是從成語大智若愚演化而來,表達的卻是和前者完全相反的意思。大智若愚的解釋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大愚若智的解釋是:未必有真才實學,往往卻裝成十分聰明,只會瞎賣弄。

『貳』 「大智若愚,難的糊塗」下一句是什麼

大智若愚,難得糊塗。下一句是:誠信為本,吃虧是福!

1、【大智若愚】:出自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2)大智若愚下一句是什麼擴展閱讀

【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是一個成語,讀音是dà zhì ruò yú,意思是因為有德,不去計較而已。

翻譯:

才智出眾的人表面看來好像愚笨,但是才智出眾,不顯露出來。

出自《老子》《周訓》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難得糊塗】

翻譯:

難得糊塗,指人在該裝糊塗的時候難得糊塗。「難得糊塗」是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傳世的名言,乃是他為官之道與人生之路的自況。後人感慨這「難得糊塗」四字中富含的哲理,便以橫幅的形式掛於家中,作為每每處世的警言。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鄭板橋受莒州知州之邀游歷莒州。行至莒北碁山西山旺時,得當地王員外大宴款待,員外久聞板橋大名,並渴望得到其墨寶,就用當地名吃「糊塗菜」招待板橋。

鄭板橋品嘗湖塗菜後,贊不絕口,就問王員外這些菜的名字,員外答:「我們當地叫糊塗菜。」員外見板橋正在興頭,就請板橋題字。

板橋早察其意,還是欣然提筆寫下四個大字:乾隆年後,鄭板橋所寫的「難得糊塗」四個字竟象傳單那樣被製成各種禮品或是拓片或是作為像章推銷,由此也引起人們對這位玩世不恭的鄭板橋先生更增添了一層興味。

對「難得糊塗」也就出自自己的心理需求作出了解釋,由此而順延到對「難得糊塗」四個字的思維定勢和價值取向,可是鑒於作者當時沒有明確自己的意向,因而現時會產生出相異的認識。

參考資料

網路--難得糊塗

網路--大智若愚

『叄』 「大智若愚」的下一句是什麼

一、「大智若愚」的下一句「大巧若拙」。

釋義: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正聰明的人看似愚笨,真正靈巧的人看似笨拙。啟示人們只有加強內在修養,不事張揚,善於藏拙,才是真正大智大巧之人。

二、出自於:

1、《老子》《周訓》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2、宋代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三、形成:由《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和宋代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人勇若怯,大智若愚」。後人據此合成這兩句話。

三、例句:

魯迅在《出關》中描寫老聃「好像一段呆木頭」,其實老子是一個哲學家,這個形象,大概就是大智若愚吧。

(3)大智若愚下一句是什麼擴展閱讀

「大智若愚」被普遍認為是做人智慧中最高的最玄妙的境界,大智若愚就是本來擁有最高的智慧,卻好像沒有智慧,接近於木訥,接近於愚。如果有誰能得到「大智若愚」的評價,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於不敗之地了。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表明了至高的謀略、至高的技巧、至高的境界並不是直接地、赤裸裸地、一覽無餘地展出在人們面前;它擁有豐富的層次與內涵,擁有保護自身的機制。

所以在中國古代做人術中,「大智若愚」演變為一套內容極其豐富的韜光養晦之術。

熱點內容
有母的成語 發布:2024-12-27 19:54:03 瀏覽:319
地圖猜成語 發布:2024-12-27 19:47:05 瀏覽:85
什麼什麼什麼人的成語 發布:2024-12-27 19:41:29 瀏覽:358
微小故事 發布:2024-12-27 19:41:17 瀏覽:93
龍與水的成語 發布:2024-12-27 19:38:15 瀏覽:981
成語蠟燭 發布:2024-12-27 19:37:14 瀏覽:743
齒的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4-12-27 19:36:37 瀏覽:805
上天成語 發布:2024-12-27 19:18:10 瀏覽:441
圓方猜成語 發布:2024-12-27 19:18:10 瀏覽:62
鄭和下西洋小故事 發布:2024-12-27 18:38:06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