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句扶搖
A. 下一句是「摶搖直上九萬里」還是「扶搖直上九萬里」
下一句是"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句話出自莊子的《逍遙游》。這是用「摶」而不是用「扶」,是拍擊的意思。
原文:《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譯文:《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時,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鵬鳥奮起而飛,旋轉扶搖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此一飛在六個月後方才停歇下來。
(1)扒一句扶搖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逍遙游》是莊子時逢心靈苦悶寫出的,他天才卓絕,聰明勤奮,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一方面,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污穢,「不可與庄語」,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里尋求解脫。
莊子(約前369一前280),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約與孟子同時或稍晚,是中國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哲學家,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為漆園吏。
B. 扶搖直上九萬里前一句是什麼
前一句是「大鵬一日同風起」是李白在《上李邕》詩中化用了《莊子·逍遙游》:「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一句,意思是鯤鵬乘風可以自下急遽的盤旋而上九萬里(九萬里是誇張的說法,意在言鯤鵬之志)
《上李邕》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的作品。此詩通過對大鵬形象的刻劃與頌揚,表達了李白的凌雲壯志和強烈的用世之心,對李邕瞧不起年輕人的態度非常不滿。
表現了李白勇於追求而且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輕的李白敢於向大人物挑戰,充滿了初出犢兒不怕虎的銳氣。
原文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恆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譯文
鵬一日從風而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之高。如果在風歇時停下來,其力量之大猶能將滄海之水簸干。時人見我好發奇談怪論,聽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孔聖人還說後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輕視年輕人啊!
(2)扒一句扶搖擴展閱讀:
《上李邕賞析》
大鵬是李白詩賦中常常藉以自況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徵,又是驚世駭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徵。開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遊,在江陵遇見名道士司馬承禎,司馬稱李白「有仙風道骨焉,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當即作《大鵬遇希有鳥賦並序》(後改為《大鵬賦》),自比為莊子《逍遙游》中的大鵬鳥。
李白詩中還有一首《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余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據唐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銘序》雲,李白「賦《臨終歌》而卒」。後人認為可能就是這首《臨路歌》,「路」或為「終」之誤寫。
可見李白終生引大鵬自喻之意。按此詩語氣直率不謙,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參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此詩題解。
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鵬自比。大鵬是《莊子·逍遙游》中的神鳥,傳說這只神鳥其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雲」,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搖直上,可高達九萬里。大鵬鳥是莊子哲學中自由的象徵,理想的圖騰。
李白年輕時胸懷大志,非常自負,又深受道家哲學的影響,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宏偉的抱負。這只大鵬即使不藉助風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將滄溟之水一簸而干,這里極力誇張大鵬的神力。在這前四句詩中,詩人寥寥數筆,就勾劃出一個力簸滄海的大鵬形象——也是年輕詩人自己的形象。
詩的後四句,是對李邕怠慢態度的回答:「世人」指當時的凡夫俗子,顯然也包括李邕在內,因為此詩是直接給李邕的,所以措詞較為婉轉,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調」指不同凡響的言論。李白的宏大抱負,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當做「大言」來恥笑。
李白顯然沒有料到,李邕這樣的名人竟與凡夫俗子一般見識,於是,就抬出聖人識拔後生的故事反唇相譏。《論語·子罕》中說:「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這兩句意為孔老夫子尚且覺得後生可畏,你李邕難道比聖人還要高明?男子漢大丈夫千萬不可輕視年輕人呀!
李邕在開元初年是一位名聞海內的大名士,史載李邕「素負美名,……人間素有聲稱,後進不識,京洛阡陌聚觀,以為古人。或傳眉目有異,衣冠望風,尋訪門巷。」對於這樣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與之抗禮,足見青年李白的氣識和膽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李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