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內個誰的第一首詩
夏朝的《甘誓》,如果《甘誓》不算詩歌,那《五子之歌》應該是。都是夏朝的。
啟與有扈戰於甘之野,作《甘誓》。
大戰於甘,乃召六卿。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
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御
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
http://guoxue..com/page/c9d0cae9/7.html
康失邦,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乃盤游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
反。有窮後羿因民弗忍,距於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從,徯於洛之汭。五子咸怨,
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
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
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
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
有。荒墜厥緒,覆宗絕祀!」
其五曰:「嗚呼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鬱陶乎予心,顏厚
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
② 古詩《憫農》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
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
原文:
《憫農》
李紳(唐代)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白話譯文:
其一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2)寫給內個誰的第一首詩擴展閱讀
第一首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
「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
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③ 歸園田居(全部詩)
【原文】: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對酒絕塵想。
時復虛里人,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以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歸園田居·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
一世棄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歸園田居·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歸園田居·其六》
種苗在東皋,苗生滿阡陌
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
日暮巾柴車,路暗光已夕
歸人望煙火,稚子候檐隙
問君亦何為,百年會有役
但願桑麻成,蠶月得紡績
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
【譯文】:
其一
少小時就沒有隨俗氣韻,自己的天性是熱愛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羅網,轉眼間離田園已十餘年。
籠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裡魚嚮往著從前深淵。
我願在南野際開墾荒地,保持著拙樸性歸耕田園。
繞房宅方圓有十餘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間。
榆柳樹蔭蓋著房屋後檐,爭春的桃與李列滿院前。
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里飄盪著裊裊炊煙。
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
庭院內沒有那塵雜干擾,靜室里有的是安適悠閑。
久困於樊籠里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
其二
我住在郊野外很少交住,僻巷裡難聞到車馬聲響。
白天里經常地關閉柴門,獨處在空室中不生雜想。
偏遠的村落里人情淳厚,撥開草叢不時互相來往。
相見時不談論世俗之事,只說道桑麻的生長情況。
我種植的桑麻不斷長高,我開墾的土地日益增廣。
常擔心嚴霜雪突然早降,使桑麻也像那零落草莽。
其三
南山下田野里種植豆子,結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鏟除雜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鋤回去。
狹窄的小路上草木叢生,傍晚時有露水沾濕我衣。
身上衣沾濕了並不可惜,只願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其四
離山澤去做官已經很久,現在又返林野嘗到歡娛。
且攜著我的兒女侄子們,撥開那亂草木尋訪廢墟。
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間,依稀地可認出往日舊居。
房屋的井灶下留有遺跡,桑和竹殘存著枯朽干株。
我打聽在這里打柴的人:過去的居住者都到哪裡?
這里的打柴人便對我說:都死光了沒有留下後裔。
三十年就改變朝市面貌,這句話可真是一點不虛!
人一生就好似虛幻變化,到最終都不免歸於空無。
其五
我懷著悵恨情拄杖回家,崎嶇的小路上長滿荊榛。
山洞裡的流水又清又淺,可用來洗我足振奮精神。
濾一濾我那新釀造的酒,殺一隻小雞兒招待近鄰。
日落後房屋裡已經昏暗,沒明燭也只好點燃柴薪。
歡樂時都怨恨夜間大短,不覺中又看到旭日照臨。
其六
在東邊高地上種植禾苗,禾苗生長茂盛遍布田野。
雖然勞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釀濁酒還滿可解乏。
傍晚時分駕著車子回來,山路也漸漸地變得幽暗。
望著前村已是裊裊炊煙,孩子們在家門等我回家。
要問我這樣做是為什麼?人的一生總要從事勞作。
我只希望桑麻農事興旺,蠶事之月紡績事務順遂。
我不求聞達心願就這樣,望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作者】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3)寫給內個誰的第一首詩擴展閱讀:
《歸園田居》是晉宋時期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
第一首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農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
第二首詩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以朴實無華的語言不加雕飾地描繪出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表現了鄉村的幽靜和作者心境的恬淡。
第三首詩細膩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對農田勞動生活的體驗,風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
第四首寫作者親自參加勞動和對勞動的熱愛,表明他不但沒有因早出晚歸地辛苦勞動而減少對勞動的興趣,反而加深了他對勞動的感情,堅定了他終生歸耕的決心。
第五首詩講述了作者耕種歸來的活動,表達其欣然自得之情,內蘊醇厚,情感真摯。
第六首詩講述了詩人一天的勞動生活,最後揭示其勞動的體驗、田居的用心。末首諸家以為非陶詩,而蘇軾以為陶作,並評曰:「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