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方圓前一句
① 「不成方圓」的上一句是什麼
「不成方圓」的上一句是:無規矩。
」無規矩,不成方圓「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Wú guī jǔ bù chéng fāng yuán。形容沒有規矩,就不會有規整的方圓。出自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譯文:「像從前離婁那樣精明的眼睛,公輸般那樣的巧匠,不憑規和矩,是畫不成方圓的」。
(1)不成方圓前一句擴展閱讀:
所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說法成為了人們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
」無規矩,不成方圓「的近義詞:循規蹈矩
【解釋】:循、蹈:遵循,依照。規、矩是定方圓的標准工具,借指行為的准則。原指遵守規矩,不敢違反。現也指拘守舊准則,不敢稍做變動。
【出自】:宋·朱熹《答方賓王書》。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② 無規矩不成方圓 前一句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無五音難正六律。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 能賓士天下。
譯文: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准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 曠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 舜的學說,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2)不成方圓前一句擴展閱讀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中的「規矩、方圓」其實並不僅僅只是一個詞。規與矩,是的,它是兩種東西,有一個成語叫做「規矩繩墨」,指的是行事應當遵守的標准,而這裡面出現的四個詞,規、矩、繩、墨都來自四中木工常用的工具。
規與矩,則是分別用來核准圓形方形的工具,前者和今天的圓規差不多,後者則是直角曲尺。而繩、墨是指「彈線墨斗」,墨斗一端能抽出長線,在墨斗加入墨水,拉出繩子綳直,貼在木板上,就能彈印出筆直的墨線。
而「方圓」,一般在描述女媧伏羲的古畫里,女媧伏羲分別手持規、矩,在這里既代表「執掌天地法度」「尺度」,也暗含「方圓」的寓意。(古代人因為獲得信息的能力有限,得出了天是圓的,地是方的結論,會以方圓來形容天地)
③ 「無規矩不成方圓」的前一句是什麼
「無規矩不成方圓」的前一句是「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版子之巧,不權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譯文: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准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注釋:離婁:相傳為黃帝時人,目力極強,能於百步之外望見秋毫之末;公輸子:即公輸班,魯國人,所以又叫 魯班,古代著名的巧匠。
(3)不成方圓前一句擴展閱讀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 孟子要求當政者實施仁政的吶喊。具體落實到兩個方 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選賢才。所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說法成為了人們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
④ 不成方圓,前一句是什麼,來自於孔子的
不以規矩不成來方圓,該源句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原文節選如下: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賓士天下。
譯文:
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准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 曠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 舜的學說,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4)不成方圓前一句擴展閱讀:
《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我們的教科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