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一字一句 » 我為魚肉何辭為前一句

我為魚肉何辭為前一句

發布時間: 2023-07-08 12:40:03

㈠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出處(請寫幾句原文)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原文如下: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

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

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譯文:

劉邦出去後,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劉邦說:"現在出來,還沒有告辭,這該怎麼辦?"樊噲說:"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告辭干什麼呢?"於是就決定離去。劉邦就讓張良留下來道歉。

張良問:"大王來時帶了什麼東西?"劉邦說:"我帶了一對玉璧,想獻給項王;一雙玉斗,想送給亞父。正碰上他們發怒,不敢奉獻。你替我把它們獻上吧。"張良說:"好。"這時候,項王的軍隊駐在鴻門,劉邦的軍隊駐在霸上,相距四十里。

劉邦就留下車輛和隨從人馬,獨自騎馬脫身,和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拿著劍和盾牌徒步逃跑,從酈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走。劉邦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估計我回到軍營里,你再進去。"

(1)我為魚肉何辭為前一句擴展閱讀: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段話告訴我們,凡事必須依靠多數人,和衷共濟,步調整齊,才能成功。劉邦之所以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原因是在於他善於用人,處處依靠周圍的臣僚。上下團結一致、步調劃一,互相輔助、互相支援,形成一個堅強的集體力量。

相反地,在項羽方面,本來事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樣的容易,但是項羽卻師心自用不納善言。以致在如此嚴重的關頭,扮演了顢頇失敗的可悲角色,劉邦後來批判他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說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認為張良、蕭何、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也在說明這個道理。

也告訴我們凡屬嚴重事情,必須有膽有識,充分分析客觀實際,依據之制定周詳計劃,在進行上要有嚴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艱難,獲得勝利。

劉邦在接到項羽要擊破他的消息時,雖然顯得有些慌亂,但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都是有膽有識,能細致地分析客觀,進行周詳的計劃和嚴密安排的人物。

鴻門宴中的雄辯地說明劉邦集團在處理這樣一個嚴重事件時,是如何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條有理,並且能順理成章,因敵制勝,所有舉措都是符合客觀實際,從而獲得最後勝利。

㈡ 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的譯文

翻譯為:樊噲說:「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需躲避小責備。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還辭別什麼呢?」

出自西漢司馬遷《鴻門宴》,原文選段: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譯文:

劉邦出去後,項羽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劉邦說:「現在出來,還沒有告辭,這該怎麼辦?」樊噲說:「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需躲避小責備。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還辭別什麼呢?」於是就決定離去。劉邦就讓張良留下來道歉。

注釋:

1、大行:指干大事。細謹:小的禮節。

2、謹,儀節,禮節。

3、大禮:指把握大節。

4、辭:推辭,這里有避開,迴避的意思。

5、小讓:小的責備。

6、俎:切肉的砧板。

7、何辭為(wéi):還告辭什麼。為,語氣助詞。

(2)我為魚肉何辭為前一句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司馬遷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擔任太史令,從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創作《太史公書》(後來稱為《史記》)。大約在征和二年(前91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七篇即為《項羽本紀》。

項羽作為漢朝開創者劉邦的勁敵,曾與劉邦爭奪天下,漢朝歷代君主對項羽的態度多是貶大於褒。而司馬遷卻不同,不以成敗論英雄,才刻畫出具有鮮明個性的項羽形象。而鴻門宴是項羽一生成敗的一個重要節點,因此司馬遷濃墨重彩地再現了這一事件。

賞析

文章敘述的是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6年)兩支抗秦軍隊的領袖項羽和劉邦在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

全文以劉邦赴項營請罪為核心,連同赴營以前和逃席以後分為三個部分,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形象生動鮮明,組織周密嚴謹,語言精練優美。

《鴻門宴》是《史記·項羽本紀》中一個相對獨立的片斷,它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後長達五年的斗爭的開端。雖是開端,卻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這場斗爭的終結。

這樣說,是因為作者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斗爭和會後餘波)的描寫,生動地揭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婦人之仁」。這種性格不改變,他就必然以失敗告終。

而劉邦在宴會上能化險為夷,跟善於利用對方性格弱點也是分不開的。從這段史實可以看出領袖人物的性格在歷史發展重要關頭上所起的作用。

作者簡介: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司馬談之子。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

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後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㈢ 《鴻門宴》中的詩句「我為魚肉,何辭為」上一句詩是什麼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熱點內容
祝長壽成語 發布:2024-11-24 23:25:40 瀏覽:533
摸姐姐故事 發布:2024-11-24 23:21:54 瀏覽:559
巫的成語 發布:2024-11-24 23:04:10 瀏覽:555
誠懇的成語 發布:2024-11-24 22:59:11 瀏覽:472
男女間故事 發布:2024-11-24 22:46:03 瀏覽:706
關於生日的成語 發布:2024-11-24 22:44:36 瀏覽:183
名言名句故事 發布:2024-11-24 22:24:33 瀏覽:157
春節感人故事 發布:2024-11-24 22:20:02 瀏覽:636
完璧歸趙的成語故事 發布:2024-11-24 22:04:37 瀏覽:322
家風家教小故事 發布:2024-11-24 22:02:45 瀏覽: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