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知後覺上一句
Ⅰ 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 是什麼意思
【意思】
1、先知先覺:知,認識;覺,覺悟;指認識事理較一般人為早的人。
2、後知後覺:漢語詞語,對事情的敏感度遲鈍,在別人已經了解和知道某種事物的同時,自己並沒有發現,而後又察覺到就稱之為後知後覺。事情總是過後才反應過來。
3、不知不覺:沒有覺察到,沒有意識到。
(1)後知後覺上一句擴展閱讀
【先知先覺】
讀音:xiān zhī xiān jué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先知先覺;知是知此事;覺是覺此理。」
近義詞:先見之明[ xiān jiàn zhī míng ] 指對事物有預見性;事先能料及事後的結果。出自《後漢書·楊彪傳》:「愧無日磾先見之明。」
【後知後覺】
讀音:hòu zhī hòu jué
示例:我們是後知後覺的一代,到達應該迷惘和無助的年齡時,才慢慢察覺自己被困在很小的世界裡。
同類詞語:恍然大悟[ huǎng rán dà wù ] 經過某些變化或是原因,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覺悟過來了。出自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五:「(薛)簡蒙指教;豁然大悟。」
【不知不覺】
讀音:bù zhī bù jué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第四十六卷:「其中眾生騎驢入諸人眼裡;諸人亦不覺不知;……」
近義詞:無聲無息[ wú shēng wú xī ] 沒有聲音和氣息,比喻沒有動靜或沒有什麼影響、作為。出自魯迅《魯迅書信集·一○四七·致胡風》:「一到裡面去;即醬在無聊的糾紛中;無聲無息。」
Ⅱ 先知先覺成功者,後知後覺淘汰者,下句是什麼
這句話應該是一句俗語衍生語,應是孫中山先生根據當時的革命形勢和需要,將人群版分為三大類,先權知先覺、後知後覺和不知不覺,從而衍生出先知先覺成功者,後知後覺淘汰者。因民國後期至今無史料記載,因此這段話沒有下句。
(2)後知後覺上一句擴展閱讀:
孫中山先生主張革命應該以先知先覺喚醒後知後覺,從而帶動不知不覺。盡管時代不同了,對三種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怎樣,確實還可將人群劃分為這三種。
第一種人是最聰明的,她們總能在事情或者說危險的事情發生之前通過對眼下的形勢的分析得出未來即將要發生什麼事從而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策避開風險,這種人稱之為先知先覺;
第二種人稍微次一點,在別人已經了解和知道某種事物的同時,自己並沒有發現,而等到危險慢慢靠近的時候又能察覺到就稱之為後知後覺;
而第三種人相對於前面兩種就更次了,如果沒有前面兩種人的提點即使危險的事物向自己撲來依然稀里糊塗,這稱之為不知不覺。
我們都希望先知先覺,但其實接納後知後覺,承認不知不覺,才發現後知後覺和不知不覺是一種幸福,這樣讓我們能夠真正去掉我執,學會謙虛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