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前一句詩
❶ 帶有落的詩句
]
趙蕃
落月落未落
《五月下旬夢趙文鼎書寄斯遠》
落落白頭游且倦
《呈趙叔侍郎子直二首》
落落黃犬嘆
《次韻酬吳德夫去秋送行之作》
落落窮居無與徒
《次韻王進之雨中見懷並示詩卷》
落落心雖在
《飯後獨立寺門頗見搖落之境欲收以詩大費彈壓》
落落白頭今一翁
《訪孫子進子肅於黃堰》
落落要真知
《和摺子明丈閑居雜興十首》
落落有懷那得寫
《寄林運使三首》
落落異殊鄉
《教授丈作黃字韻詩十首愈出愈奇而有作法孰為》
落落山林相
《旅中雜興五首》
查看全部(394)
3
[明]
馬氏女
落花落葉和燈落
《秋閨夢戍詩(六首)》
4
[唐]
杜甫
落落盤踞雖得地
《古柏行》
落落出群非櫸柳
《憑韋少府班覓松樹子栽》
落落群松直
《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
落落出岫雲
《雨二首》
落落展清眺
《次空靈岸》
落花時節又逢君
《江南逢李龜年》
落景聞寒杵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落絮游絲亦有情
《白絲行》
落日平台上
《重遊何氏五首》
落日放船好
《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
查看全部(234)
5
[唐]
寒山
落落冷澗濱
《杳杳寒山道》
落落冷澗濱
《詩三百三首》
落落冷澗濱
《詩三百三首》
6
[唐]
司空圖
落落元宗
《二十四詩品》
落落欲往
《二十四詩品》
落落鳴蛩鳥
《乙巳歲愚春秋四十九辭疾拜章將免左掖重陽獨》
落日氣清
《二十四詩品》
落花無言
《二十四詩品》
落葉穿破屋
《琴曲歌辭·蔡氏五弄·秋思》
落葉頻驚鹿
《即事九首》
落日氣清
《詩品二十四則·沈著》
7
[唐]
王維
落花半落東流水
《寒食城東即事》
落落長松夏寒
《田園樂七首(一作輞川六言,第六首一作皇甫》
落日滿秋山
《歸嵩山作》
落日下河源
《奉和聖制送不蒙都護兼鴻臚卿歸安西應制》
落日照秋草
《贈祖三詠》
落魂居下邳
《送高適(一作道非)弟耽歸臨淮作》
落日山水好
《藍田山石門精舍 ?》
落花啼鳥紛紛亂
《寄崇梵僧》
❷ 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這句詩中不知秋思落誰家一句中的落字有何妙處
落」字使人彷彿使人看到:人們舉頭望月所產生的秋思,隨著明月的清輝,綿綿不盡地灑向人間。畫面感更強,更形象生動,有動感,給人更豐富的聯想,更耐人尋味。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注釋
⑴十五夜:指農歷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穎。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⑶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樣子。
⑷鴉:鴉雀。
⑸冷露:秋天的露水。
⑹盡:都。
⑺秋思:秋天的情思,這里指懷人的思緒。
⑻落:在,到。
賞析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在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歷史悠久。詩人望月興嘆,但寫法與其他中秋詠月詩完全不同,很有創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這句如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首句一樣,藉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予人以難忘的印象。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聯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應該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周邦彥《蝶戀花·早行》詞有「月皎驚烏棲不定」句,就是寫這種意境。)「樹棲鴉」這三個字,朴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託了月夜的寂靜。全句無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處處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無聲濕桂花」,緊承上句,藉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這句詩因桂香襲人而發。在桂花諸品中,秋桂香最濃。在皎潔的月亮上某些環形火山的陰影曾使富於幻想的人賦予它美好的形象,說它是月宮里的桂樹,有的傳說還說人間的桂樹是天上落下來的種子生成的(宋之問《靈隱寺》「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這句詩描寫了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詩人選取「無聲」二字,細致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玉兔,那揮斧的吳剛,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為霜露之類似雨雪都從天而降,因而詩人探桂時奇怪冰涼的露水把花枝沁得這么濕卻沒聽到一點聲音。如此落筆,既寫出了一個具體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現了夜之深和靜,似乎桂香與寒氣襲人而來了,帶給人以美的聯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兩句採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之人遙望家鄉親人。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天下離人千千萬萬,懷人愁緒如綿綿秋草,逐處叢生;詩人在思誰是確定的,說「不知秋思落誰家」並非真不知,而是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似虛而實,深得詩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煉字上,「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
這首詩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並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委婉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