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搜索一首詩
西歸絕句十二首 雙堠頻頻減去程,漸知身得近京城。
春來愛有歸鄉夢,一半猶疑夢里行。
五年江上損容顏,今日春風到武關。
兩紙京書臨水讀,小桃花樹滿商山。
同歸諫院韋丞相,共貶河南亞大夫。
今日還鄉獨憔悴,幾人憐見白髭須。
只去長安六日期,多應及得杏花時。
春明門外誰相待,不夢閑人夢酒卮。
白頭歸舍意如何,賀處無窮吊亦多。
左降去時裴相宅,舊來車馬幾人過。
還鄉何用淚沾襟,一半雲霄一半沉。
世事漸多饒悵望,舊曾行處便傷心。
閑游寺觀從容到,遍問親知次第尋。
腸斷裴家光德宅,無人掃地戟門深。
一世營營死是休,生前無事定無由。
不知山下東流水,何事長須日夜流。
今朝西渡丹河水,心寄丹河無限愁。
若到庄前竹園下,殷勤為繞故山流。
寒窗風雪擁深爐,彼此相傷指白須。
一夜思量十年事,幾人強健幾人無。
雲覆藍橋雪滿溪,須臾便與碧峰齊。
風回面市連天合,凍壓花枝著水低。
寒花帶雪滿山腰,著柳冰珠滿碧條。
天色漸明回一望,玉塵隨馬度藍橋。
注釋:「五年江上損容顏, 今日春風到武關。
兩紙京書臨水讀, 小桃花樹滿商山。這首詩作於元和十年(815)元稹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縣)奉召還京途中。詩題下原註:「得復言、樂天書。」詩中抒發的便是歸途捧讀友人書信的興奮喜悅之情。詩的首句「五年」憶昔日之愁。詩人本在帝都長安任監察御史,由於得罪權貴,元和五年(810)被貶為職位卑微的江陵府(府治在今湖北江陵)士曹參軍。人世間的屈辱沉淪,長江邊上的風風雨雨,使他身心交瘁,不由得發出「五年江上損容顏」的慨嘆。次句「春風」露今日之喜。詩人奉召還京,沿唐河,浮漢水,越武關(在今陝西省商縣東),溯丹河,水陸兼程,時序又正是春天,更覺喜出望外,心情舒暢。「今日春風到武關」,正是於敘事中襯出詩人此時欣喜的心情。一、二兩句,直敘其事,遣詞造境平而無奇。然而,三句「臨水」一轉,頓起詩情;四句「小桃」一結,更饒畫意。原來,詩人慾以巧勝人,故意先出常語,而把力量用在結尾兩句上,終使詩的後半部分勝境迭出。奉召西歸,是一喜;途中又接到李復言、白居易寄自長安的書信,更是一喜。君恩友情,交織心頭,這就加添了「兩紙京書」的感情容量。「臨水」二字一點,全詩皆活,意境畢呈:清清流水,照見了詩人此時欣喜的神色;粼粼波光,映出了詩人此刻歡樂的心情。詩中不著一字,而詩人捧讀音書時盼歸念友的那種急切、興奮、激動、喜悅的情狀,躍然紙上。試想:如果把「臨水讀」,改成「艙內讀」或「燈畔讀」,那詩中的氣氛情韻、意境就完全不一樣了。結句又偏不進一步從正面寫喜悅之情,卻一下子跳到商山(今陝西省商縣東)小桃花樹上,以景語收住全篇。詩人臨水讀罷友人書信,猛一抬眼,忽見岸上嫣紅一片,驚喜中不禁吟出:「小桃花樹滿商山」!這桃花,開在山上,也開在詩人心田。至此,全詩戛然而止,畫面上只留下一片花光水色。不言人的心情如何,只用彩筆點染商山妍麗春色,而人的愉快之情已自流露。這首詩以敘事抒情,以寫景結情,別有一種獨特的風致和情韻。臨水讀,見桃花,是詩人這次春江舟行中實有之事,並非故意造境設色。然而,詩人攝取這兩個特寫鏡頭,恰到好處地表現出特定場合下的特有心情。詩句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雋永,色調和諧,成功地顯示了這首絕句所特有的一種清麗之美。
Ⅱ 隨便給我選一首詩唄!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我喜歡這首內詩是因為
這首絕句寫春日即目所見的江南景色。詩中沒有細致刻畫景物,而是從大處著眼,抓住花鳥、酒旗、寺廟幾個江南最常見的景物,淡淡幾筆點撥,就描繪出了江南的春天,煙雨的江南。梁朝丘遲《與陳伯之書》寫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是描寫江南春景最膾炙人口的名句,杜牧將它的意思融化在詩里,讓人在讀詩時聯想到丘遲信中的話,可以生發無窮的遐想,無形中拓展了詩歌的景色,後兩句筆鋒一轉,寫起雨中的江南景色來。如煙似霧的蒙蒙細雨,白茫茫一片,被細雨籠罩的景物變得飄飄渺渺,朦朦朧朧,這是江南獨有的美景。南容朝留下的寺廟最多,被煙雨包圍著,越發顯得幽深和神秘,使人產生不盡的歷史聯想。
Ⅲ 找一首古詩
《蜀道難》李白
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
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譯文:
啊!多麼險峻,多麼高!蜀道難走,比上天還難。
蠶叢和魚鳧兩個蜀王,開國的事情多麼渺茫不清。
從那以後經過四萬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西邊擋著太白山,只有鳥道,高飛的鳥才可以橫渡峨嵋山頂。
直到地崩山塌壯士都被壓死,然後才有了天梯與石棧相互連接。
上面有即使是拉車的六龍也要繞彎的最高峰,下面有沖激高濺的波浪逆折的漩渦。
高飛的黃鶴尚且飛不過去,猿猴想過去,發愁沒有地方可以攀援。
青泥山迂迴曲折,很短的路程內要轉很多彎,盤繞著山峰。
屏住呼吸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用手摸著胸口空嘆息。問你西遊什麼時侯回來?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岩難以攀登。
只見鳥兒叫聲凄厲,在古樹上悲鳴,雌的和雄的在林間環繞飛翔。
又聽見杜鵑在月夜裡啼叫,哀愁充滿空山。
蜀道難走啊,比上天還難,讓人聽了這話紅顏衰謝。
連綿的山峰離天不到一尺,枯松靠著陡直的絕壁倒掛著。
急流瀑布爭著喧囂而下,撞擊山崖使石頭翻滾發出雷鳴般聲響。
就是這么危險,你這遠道的人,為什麼來到這里?
劍閣高峻崎嶇而突兀不平,一個人守住關口,萬人也打不開。
守關的如果不可靠,就會變成當道的豺狼。
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長蛇,
磨著牙齒吸人血,殺的人數不清。
錦城雖然是個安樂的地方,還是不如回家好。
蜀道難走啊,比上天還難,側過身向西望著,長長地嘆息!
更多
Ⅳ 找一首唐詩
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
唐 柳宗元
破額山前碧玉流2,騷人遙駐木蘭舟4。
春風無限瀟湘意5,欲采蘋花6不自由。
全部注釋
1.酬……見寄:接受別人寄贈作品後,以作品答謝之。侍御:侍御史。象縣:唐代屬嶺南道,即今廣西象州。此詩寫作時、地不甚明了。韓醇《詁訓柳集》卷42雲此詩作於元和十四年(819),不知何據。曹侍御路過象縣時有詩寄贈柳宗元,因象縣距柳州較近,則柳宗元有可能是在柳州刺史任上。但舊注雲破額山在今湖北省最東部黃梅縣境內,而瀟湘則屬湖南。故前人於此亦多所懷疑。吳昌祺《刪定唐詩解》雲:"或彼(象縣)自有破額山也"。徐增《而庵說唐詩》則雲:"此山不在象縣,何故興此?想侍御從黃州而來耶?抑黃州人也。於破額山必有一段勝事在"。前人諸多猜測,均難"瀟湘意"。按曹侍御路過象縣時寄詩給宗元,而宗元答詩雲"破額山……駐木蘭舟",則此破額山必在柳州、象縣一帶無疑。而若宗元在柳州,則曹侍御必與瀟湘有關,當是宗元在永州時之舊交,故雲"瀟湘意",乃憶舊情之意。然而另一種可能是:宗元此時在永州。曹過象縣時作詩寄給永州的宗元。永州是瀟湘二水匯流之處,與象縣相距頗遠,正合"遙駐"之意。而且永州瀟水中有白蘋洲,宗元欲采此蘋花寄瀟湘懷人之意。
2.碧玉流:形容江水澄明深湛,如碧玉之色。
3.騷人:一般指文人墨客。此指曹侍御。
4.木蘭:木蘭屬落葉喬木,古人以之為美木,文人常在文學作品中以之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這里稱朋友所乘之船為木蘭舟,是贊美之意。
5.瀟湘:湖南境內二水名。柳宗元《愚溪詩序》雲:"余以愚觸罪,謫瀟水上。"這句說我在春風中感懷騷人,有無限瀟湘之意。"瀟湘意"是何意?應該說既有懷友之意,也有遷謫之意。
6.采蘋花:南朝柳惲《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暮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清一統志湖南永州府》:"白蘋洲,在零陵西瀟水中,洲長數十丈,水橫流如峽,舊產白蘋最盛。"此句言欲采蘋花贈給曹侍御,但卻無此自由。為什麼呢?這顯然是在感慨自己謫居的處境險惡,連採花贈友的自由都沒有。
此詩隱含一股悲涼之意。沈德潛《唐詩別裁》雲:"欲采蘋花相贈,尚牽制不能自由,何以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心獻之於君而未由意,與《上蕭翰林書》同意,而詞特微婉。"唐汝詢《唐詩解》曰:"山前水碧,侍御停舟於此,我之感春風而懷無限之思者,正欲采蘋瀟湘,以圖自獻,乃拘於官守不自由也。"
這首頗負盛名的小詩,是作者任柳州刺史時寫的。一、二兩句,切「曹侍御過象縣見寄(經過象縣的時候作詩寄給作者)」;三、四兩句,切「酬(作詩酬答)」。「碧玉流」指流經柳州和象縣的柳江:「破額山」是象縣沿江的山。
作者稱曹侍御為「騷人」,並且用「碧玉流」、「木蘭舟」這樣美好的環境來烘托他。環境如此優美,如此清幽,「騷人」本可以一面趕他的路,一面看山看水,悅性怡情;如今卻「遙駐」木蘭舟於「碧玉流」之上,懷念起「萬死投荒」、貶謫柳州的友人來,「遙駐」而不能過訪,望「碧玉流」而興嘆,只有作詩代柬,表達他的無限深情。
「春風無限瀟湘意」一句,的確會使讀者感到「無限意」,但究竟是什麼「意」,卻迷離朦朧,說不具體。這正是一部分優美的小詩所常有的藝術特點,也正是「神韻」派詩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這也並不是「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如果細玩全詩,其主要之點,還是可以說清的。「瀟湘」一帶,乃是屈子行吟之地。作者不是把曹侍御稱為「騷人」嗎?把「瀟湘」和「騷人」聯系起來,那「無限意」就有了著落。此其一。更重要的是,結句中的「欲采蘋花」,顯然汲取了南朝柳惲《江南曲》的詩意。《江南曲》全文是這樣的:「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復應晚。不道新知樂,只言行路遠。」由此可見,「春風無限瀟湘意」,主要就是懷念故人之意。此其二。而這兩點,又是象水和乳那樣融合一起的。
「春風無限瀟湘意」作為絕句的第三句,又妙在似承似轉,亦承亦轉。也就是說,它主要表現作者懷念「騷人」之情,但也包含「騷人」寄詩中所表達的懷念作者之意。春風和暖,瀟湘兩岸,芳草叢生,蘋花盛開,朋友們能夠於此時相見,該有多好!然而卻辦不到啊!無限相思而不能相見,就想到采蘋花以贈故人。然而,不要說相見沒有自由,就是欲采蘋花相贈,也沒有自由啊!
這首詩語言簡練,寫景如畫。詩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語,十分新穎,不僅准確地表現出柳江的色調和質感,而且連那微波不興、一平似鏡的江面也展現在讀者面前。這和下面的「遙駐」、「春風」十分協調,自有一種藝術的和諧美。
從全篇看,特別是從結句看,其主要特點是比興並用,虛實相生,能夠喚起讀者的許多聯想。沈德潛說:「欲采蘋花相贈,尚牽制不能自由,何以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心獻之於君而末由意,與《上蕭翰林書》同意,而詞特微婉。」它的言外之意是不是「欲以忠心獻之於君而末由」,可以有不同看法。但結合作者被貶謫的原因、經過和被貶以後繼續遭受誹謗、打擊,動輒得咎的處境,它有言外之意,則是不成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