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雨雲埋一半山前一句
『壹』 「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的整首詩是什麼
鷓鴣天·送人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白話譯文
唱完了《陽關》曲淚卻未乾,視功名為餘事(志不在功名)而勸加餐。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烏雲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萬般,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傷,聚會才使人歡顏?江頭風高浪急,還不是十分險惡,而人間行路卻是更艱難。
(1)帶雨雲埋一半山前一句擴展閱讀:
《鷓鴣天·送人》是一首送人離別之作,運用景物烘托、比擬和對照等手法,生動地寫出了依依惜別的深情,並抒發了對社會人生的深沉感慨。這首詞見於四卷本《稼軒詞》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時的作品。那時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經歷了不少挫折,因此詞雖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達的多是世路艱難之感。
送別詞是詞里一個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詞,多敘男女離別。從古以來,「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江淹《別賦》 )。纏綿悱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籠罩全篇。辛棄疾的送別詞,卻多立意不俗,又總是超出常境,這首《鷓鴣天》可作代表。詞開篇即述離情。
上闋頭二句:「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別。《陽關三疊》是唐人上闋送別歌曲,加上「唱徹」、「淚未乾」五字,更覺無限傷感。
從作者的性格看,送別絕不會帶給他這樣的傷感。他平日對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積胸中,恰巧,遇上送別之事的觸動,便一涌而發,故有此情狀。下句忽然宕開說到「功名」之事,便覺來路分明。作者和陸游一樣,都重視為國家的恢復事業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龍吟》詞說:「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認為建立功名是分內的事。
《水調歌頭》詞說:「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認為對功名應該執著追求,並且要有遠大的目標。這首詞中卻把功名看成身外「餘事」,乃是不滿朝廷對金屈膝求和,自己的報國壯志難酬,而被迫退隱、消極的憤激之辭:「且加餐」,運用《古詩十九首》「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之句,也是憤激之語。
「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寫送別時翹首遙望之景,景顯得生動,用筆也很渾厚,而且天邊的流水遠送無窮的樹色,和設想行人別後的行程有關;雨中陰雲埋掉一半青山,和聯想正人君子被姦邪小人遮蔽、壓制有關。景句關聯詞中的兩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聯系緊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餘韻。
下闋起三句:「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這里的「離合」和「悲歡」是偏義復詞。由於題目「送人」與下闋頭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規定,所以「離合」,就只取「離」字義,「悲歡」就只取「悲」字義。上闋寫送別,下闋抒情本應該是以「別恨」為主調的,但是作者筆鋒拗轉,說今古恨事有幾千般,豈只離別一事才是堪悲的?
用反問語氣,比正面的判斷語氣更含激情。作詞送人而居然說離別並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顯示出詞的思想感情將有進一步的開拓。緊接著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聲:「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杜甫《夢李白》),但作者認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險惡。
那是存在於人們心中、存在於人事斗爭上的無形的「風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於一般的離別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劉禹錫《竹枝詞》)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並非簡單地借用前人的詩意,而有他切身的體會。
他一生志在恢復事業,做官時喜歡籌款練兵,並且執法嚴厲,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強富家,所以幾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撫使任內,籌建「飛虎軍」,後來在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內,即因此事實被劾為「奸貪凶暴」、「厲害田裡」而被罷官。這正是人事上的「風波惡」的明顯例證。
作者寫出詞的最後兩句,包含了更多的傷心經歷,展示了更廣闊、更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境界,情已淋漓,語仍含蓄。李白《行路難》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同此悲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正可說明悲憤的原因和實質。
這首小令,篇幅雖短,但是包含了廣闊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筆調深渾含蓄,舉重若輕,不見用之跡而力透紙背,顯示辛詞的大家氣度。
詞開篇即述離情。唐代詩人王維有七絕《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入樂府,以為送別。李東陽《麓堂詩話》曰:「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後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稱《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
這里把送別場面凝縮成「唱徹」(唱畢)而「淚未乾」,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狀。一接卻正話反說:「功名餘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張華《答何劭》詩:「自予及有識,志不在功名」。視功名為「餘事」,或者說「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會真如鳳毛麟角。辛棄疾「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的《鷓鴣天》詞雲:「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簇擁千軍萬馬,突破重圍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愛國壯舉,又何嘗不是為了功名!「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在封建社會里,是互相聯系的。換言之,只有「達」,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視功名為餘事而勸加餐,處於「國仇未報壯士老」(陸游詩句)的具體歷史情況下,這里曠達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憤,是反語,是色荏內厲的。
下片宕開,從久遠的歷史長河來作論述:「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萬般,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哀?聚會才使人歡樂嗎?無論「離」,無論「合」畢竟都是個人間的事,它們只是「今古恨」的一種,言外之意是國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難,較之個人的悲歡離合,是更值得關注的事!用「只應」詰問句更力重千鈞。
送別詞是詞里一個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詞,多敘男女離別。從古以來,「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江淹《別賦》 )。纏綿悱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籠罩全篇。辛棄疾的送別詞,卻多立意不俗,又總是超出常境,這首《鷓鴣天》可作代表。
一接卻正話反說:「功名餘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張華《答何劭》詩:「自予及有識,志不在功名」。視功名為「餘事」,或者說「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會真如鳳毛麟角。
前結「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點染。先寫江中之水: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後寫空中之雲:烏雲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垵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單情則露;景以情妍,獨景則滯」(沈雄《古今詞話·詞品》卷下引宋征壁語)。而「言情之詞,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二)。
這樣,把行色的凄涼況味,推上一個高層次。「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蘊含了作者離別時的凄涼傷感之情以及壯志難酬的激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寫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後寫空中之雲,烏雲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垵埋了一半,而情感蘊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餘韻。
後結仍扣緊送人題意:「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江頭風高浪急,十分險惡,但哪有人間行路難呢?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引《樂府解題》曰:「《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今不存。南朝宋鮑照有《擬行路難》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個人不為世用,或針砭社會現實。
這兩句托意深刻,正應辛棄疾的身世遭遇並包容如今帶湖閑居種種生活的體驗在內。一首五十六個字的《送人》小詞,寫得這樣內蘊豐富,寄情高遠,絕少「黯然銷魂」情緒,「英雄感愴,有在長情之外」(劉辰翁《辛稼軒詞序》),由此詞正可悟出。
下闕表達了這樣兩層新意:一是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千件萬般,不止是只有生離死別,還有國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頭風波險惡突顯人間行路之難,世事之險。
『貳』 帶雨雲埋一半山的前一句是什麼海上明月共潮生的上1句
帶雨雲埋一半山的前一句是浮天水送無窮樹,海上明月共潮生的上一句是春江潮水連海平。第一首出自《鷓鴣天·送人》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第二首出自《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詩作。
鷓鴣天·送人
宋代 辛棄疾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譯文:
送別的曲子已經唱完而淚水卻未乾,功名並不重要而應努力加餐。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烏雲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遮去一半。
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萬般,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傷,聚會才使人歡顏?江上風高浪急,未必就最有險惡,只有人生道路才更為艱難。
春江花月夜原文節選:
唐代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盪,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2)帶雨雲埋一半山前一句擴展閱讀
《鷓鴣天·送人》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辛棄疾江上送別友人之作,作於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春作者自豫章赴行在臨安途中。這時候,他在仕途上已是經過不少挫折,因作此詞抒發感慨。
《春江花月夜》創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雲:「《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
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
關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份已難以確考,而對此詩的創作地點則有三種說法: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認為,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表現的是唐代曲江一帶的景色。
長期從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認為,此詩作於瓜洲,表現的是千年古鎮瓜洲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長期從事大橋文史研究的學者顧仁認為,此詩作於揚子江畔,其地在今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南部。
『叄』 「帶雨雲埋一半山」的上一句是什麼
「帶雨雲埋一半山」的上一句是:浮天水送無窮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