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詩的作者
Ⅰ 陳沆一字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一字詩
(清)陳沆
一帆一槳一漁舟,
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
反映了嘉慶年間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揭示了社會的腐敗,民生的艱辛。貫穿著作者濟世憫民的胸懷。
Ⅱ 一字詩的詩人
清人易順鼎在《天童山中月夜獨坐》一詩中,前後相連的四句詩的相同位置使用了同一個數詞「一」,全詩共使用了四個「一」字:
青山無一塵,青天無一雲。
天上唯一月,山中唯一人。
唐伯虎(這首詩的內容和作者被演繹的五花八門的,不看出處只看詩)也寫有一首題為《登山》一字詩,全詩共有五個「一」字。雖然不是句句含一,但沒有別的數字,當屬一字詩。這首詩前兩句通俗如大白話,但後兩句卻意境鮮明,使全詩為之驟然生色。詩是這樣寫的: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舉頭紅日白雲起,四海五湖皆一望。
而唐代詩人王建的《古謠》一詩中則反復用了八個「一」字,卻都絲毫不給人重復之感:
一東一西壟頭水,一聚一散天邊路。
一去一來道上客,一顛一倒池中樹。
清人王士禎(1634—1711),作過一首《題秋江獨釣圖》,是非常有名的一字詩: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這首詩連用九個「一」字,把漁人一邊歌唱、一邊喝酒、一邊釣魚的瀟灑之態刻劃得活靈活現,如在眼前。五代時南唐後主李煜在位時,曾為宮廷畫家衛賢所作《春江釣叟圖》題詞二首:「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王士禎的一字詩與李後主的詞都是題垂釣,一秋一春,有異曲同工之妙。
《清稗類鈔》一書中記載的紀曉嵐(1724—1805)七言絕句一字詩,雖然有十個「一」字,但有王士禎詩的痕跡,不知是參考王士禎的詩還是後人穿鑿:
一篙一櫓一漁舟,一個艄公一釣鉤,
一拍一呼還一笑,一人獨佔一江秋。
據傳,清代詩人陳沆(1785—1826,號秋舫),也寫過一首類似的一字詩:
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青島嶗山釣魚台的「一字詩」(作者宋績臣,道號太古子,《嶗山志》也未給出此人年代)恐怕和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一字詩也有點關系:
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長桿一寸鉤;
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獨釣一海秋。
要說十個一字的一字詩沒落入王士禎套路的,是清代才女何佩玉,她的一字詩也是很有意境的:
一花一柳一魚磯,一抹斜陽一鳥飛,
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黃葉一僧歸。
但十個一字的一字詩還不是含「一」最多的,如果把元曲也算上的話,還有含二十二個「一」字的《雁兒落帶過得勝令》(無名氏元曲小令):
一年老一年,一日沒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輩催一輩,一聚一離別,一苦一傷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夢里,尋一夥相識,他一會咱一會,都一般相知,吹一回唱一回。
Ⅲ 「一字詩」的詩人是誰
呵呵,紀曉嵐對乾隆的一首詩,二十八個字用了十一個一
有一句是"一拍一版合復一笑,一人獨權佔一江秋."
還有其它詩:
蹀躞驕驄看杏花,
櫻桃會後暫還家,
煙波一片孤帆影,
便是仙人貫月查。
放眼澄江萬里秋,
飄然一葉似漁舟,
誰知水驛停橈處,
樓上珠簾總上鉤。
推篷看唱采菱歌,
十八王郞衣錦過,
游女無須頻擲果,
從來丹桂近嫦娥。
蓮燭攜來照洞房,
宮袍新染麝蘭香,
得看天際歸舟畫,
應悟箜篌字兩行。
「白頭蕭散」絕句一首
白頭蕭散老尚書,
還踏香塵從玉輿,
自笑行裝先載筆,
詞林習氣未全除。
紀昀(1724--1805),字曉嵐,一字春帆,河北獻縣人。乾隆十九年進士.他學問淵博,歷時十載編撰成《四庫全書》,並撰寫《四庫提要》及《四庫簡明目錄》等,著有《閱微草堂筆記》。其詩清麗秀逸。
Ⅳ 陳沆一字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譯文:抄
在煙波浩淼的碧波之上,遠遠只襲見一漁舟盪槳而來,漁翁手持釣鉤,釣得魚來滿心歡喜。
真是碧空如洗,明月當頭,秋色滿江。
反映了嘉慶年間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揭示了社會的腐敗,民生的艱辛。貫穿著作者濟世憫民的胸懷。
Ⅳ 陳沆的一字詩妙在哪裡
本首詩一字用得特別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一字雖然看起來簡單無奇,但用在了作者筆下,卻能組合成一首押韻流暢的詩。還可以仔細分析一下讀音,恰好像我們為展示了「一」的獨特之處,有讀Yi(四聲)Yi(二聲)。
2、用了十個一字,錯落有致,含義不俗,分別有「獨」「一」「滿」「全」等多種意思。每個「一」都具有鮮明的形象,寫人狀物,繪聲繪色,很有詩情畫意。
3、一字用的很好,並且恰好反映出了當時的情景:寫景、寫事、寫物、寫人...……根據詩意仔細想想,竟是個卡字!你看,一帆一槳一漁舟不就像個上嗎!然後是一位漁翁一釣鉤不就是下字嗎!一俯一仰一場笑,不就是上下組合!一江明月一江秋,不就是上面的明月和下面的秋天 !
(5)一字詩的作者擴展閱讀:
一字詩
清 陳沆
一帆一槳一漁舟, 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
整首詩描寫了在煙波浩淼的碧波之上,遠遠只見一漁舟盪漿而來,漁翁手持釣鉤,釣得魚來滿心歡喜。真是碧空如洗,皓月當頭,秋色滿江。短短的四句詩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有人物有動作,描繪出多彩多姿的垂釣的畫面,充滿詩情畫意,令人回味無窮,百讀不厭。
這首詩創作於清朝嘉慶年間,詩人陳沆去黃州趕赴選拔舉人的鄉試,求取功名。剛行至巴河岸邊,不巧渡船剛剛離岸,船上早坐滿了各鄉秀才。陳沆懇求艄公行個方便,將船開回岸邊,一道渡他過河。
那艄公見站在岸邊的是位文質彬彬的書生,便樂呵呵地說:「相公前往趕考,必是滿腹文才。如果你能作一首包括十個『一』字的七言絕句,老夫即刻撥轉船頭,渡你同往彼岸。如若不能,那就請相公耐心等待,待老夫先此船才子送往黃州,上岸再喝上二兩老酒,慢慢過來接你。」
陳沆一聽急得直跺腳,忙說:「小生遵命,乞求賢翁先將渡船撐回頭,我好賦詩,賢翁也好聽得清楚,給予指點。」老艄公捋須微笑:「也好。」隨即把船撐回岸邊。
陳沆一腳跨了上去。這時,恰好江心劃過一條漁船,只見一個漁翁坐在船頭,身邊擱著一根釣竿,雙手劃著槳,身子一俯一仰地悠然自得,還樂呵呵地唱著漁歌。陳沆舉目四望,見江心秋波,正隨波盪漾。陳沆靈機一動,當即作了這首詩。
Ⅵ 陳沆 完整的一字詩
出自清代陳沆《一字詩》原文:「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譯文:江上一張船帆一把船槳一條漁船,船上一個漁翁拿著一根釣竿,雙手劃著槳。漁翁身子一俯一仰地哈哈大笑,江上一輪明月,正是秋天。
(6)一字詩的作者擴展閱讀:
清朝嘉慶年間,陳沆去黃州趕赴選拔舉人的鄉試,求取功名。剛行至巴河岸邊,不巧渡船剛剛離岸,船上早坐滿了各鄉秀才。陳沆懇求艄公行個方便,將船開回岸邊,一道渡他過河。那艄公見站在岸邊的是位文質彬彬的書生,便樂呵呵地說:「相公前往趕考,必是滿腹文才。
如果你能作一首包括十個『一』字的七言絕句,老夫即刻撥轉船頭,渡你同往彼岸。如若不能,那就請相公耐心等待,待老夫先此船才子送往黃州,上岸再喝上二兩老酒,慢慢過來接你。」陳沆一聽急得直跺腳。
忙說:「小生遵命,乞求賢翁先將渡船撐回頭,我好賦詩,賢翁也好聽得清楚,給予指點。」老艄公捋須微笑:「也好。」隨即把船撐回岸邊。陳沆一腳跨了上去。這時,恰好江心劃過一條漁船,只見一個漁翁坐在船頭,身邊擱著一根釣竿,雙手劃著槳。
身子一俯一仰地悠然自得,還樂呵呵地唱著漁歌。陳沆舉目四望,見江心秋波,正隨波盪漾。陳沆靈機一動,當即高聲吟道: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艄公和滿船秀才無不拍掌稱贊,高興地讓出座位讓陳沆坐下。
Ⅶ 「一」字詩的作者是誰
「一」字詩2007-03-24 19:24元曲里有一首小令《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一年老一年,一日沒一日,
一秋又一秋,一輩催一輩,
一聚一離別,一苦一傷悲。
一榻一身卧,一生一夢里,
尋一個相識,他一會,咱一會,
都一般相知,吹一回,唱一回。
《天童山中月夜獨坐》易順鼎(清):
青山無一塵,青天無一雲;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
清代女詩人何佩玉擅作數字詩,連用十個一字,不覺重復,所寫的景物亦臻畫境。
一花一柳一魚磯,
一抹斜陽一鳥飛。
一山一水中一寺,
一抹黃葉一僧歸。
清代詩人陳秋舫寫有一首句句用「一」字的《題秋江獨釣圖》:
一帆一漿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清代被康熙皇帝稱為「操守為天下第一」的清官張伯行在其《禁止饋送檄》中用一字表明自己的公正廉潔,更令人肅然起敬: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
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
不知你指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