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一字一句 » 另一首出塞

另一首出塞

發布時間: 2023-05-30 09:15:49

1. 王昌齡的兩首《出塞》的原文分別是

出塞二首

唐代:王昌齡

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出關萬里去參加遠征的人都還未回還。倘若曾經能夠抵禦外敵的名將還在,絕不會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其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乾。

譯文: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駿馬出戰,戰斗結束後戰場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城頭上的戰鼓聲還在曠野里震盪回響,將軍刀匣里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干。

(1)另一首出塞擴展閱讀:

《出塞》賞析

1、其一

這是一首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願望。這首詩也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

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

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畫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

浸透了人物的感*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煉明快。

2、其二

一句「騮馬新跨白玉鞍」。騮馬,長有黑鬣的紅馬,指駿馬。新,剛剛。白玉鞍,裝飾有白玉的馬鞍。這句的順序為「新跨白玉鞍騮馬」,說將士們飛身跨上配有白玉鞍的戰馬。寫戰前充分准備,將士們英姿勃勃,對戰斗勝利充滿信心。

第二句「戰罷沙場月色寒」。沙場,原指沙漠地帶,後指戰場。寒,冷,凄冷。意思說:一場激戰結束了,戰場上的月色顯得十分凄冷。作者沒有直接去寫戰斗經過,由准備出戰,一下寫到戰斗結束。

那麼,仗打得怎麼樣呢?用戰場上「月色寒」三字作了含蓄的表示。它不僅指夜晚天冷,連月光也寒氣逼人,還指月光映照下的戰場屍橫遍野,血跡斑斑,給人凄冷的感覺。說明戰斗非常激烈、殘酷。

三、四句「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乾」。鐵鼓,用鐵皮箍著的戰鼓,結實聲壯。猶,還。匣,刀鞘。金刀,鋼刀,古時泛指金屬為金。意思說:戰斗雖然結束了,但城頭上催戰的鐵鼓,彷彿還在耳邊震響;

將士們不由地抽出鞘里的鋼刀,鋼刀上的血跡還沒有干。這兩句寫戰斗回顧,說戰斗剛結束不久,將士們余興未盡,戰斗情緒還是那麼高昂,心裡抑制不住勝利的喜悅。

這兩句寫得非常形象生動,使人也如同聽到戰場震天動地的鼓聲,想見將士們拭看鋼刀的情景,有身臨其境之感。

這首詩抒寫自信、進取、開拓為特徵的傳統尚武精神,風格剛健、清新。詩人描寫戰爭的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一種氣氛。詩歌選取戰斗生活的一個片段,以「騮馬」「沙場」「鐵鼓」「金刀」等戰爭意象串成一系列戰斗生活的畫面。

戰斗的激烈與戰場的肅殺盡在其中。詩頭「新跨」一詞將戰士風風火火、迎接戰斗的激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詩尾以「血未乾」這樣一幅看似血腥的場景描寫戰士的內心——熱血並未因為戰斗的結束而冷卻。

這種激烈肅殺的氣氛,生動地表現出戰士的颯爽英姿和激昂振奮的風貌。作者在這首詩中抓住戰斗剛剛結束的場面加以描寫,塑造了一個英姿颯爽、勇猛善戰的將軍形象,熱情地歌頌了將士們為國殺敵立功的勇敢精神。

詩人描寫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一種氣氛。把戰士的颯爽英姿,激昂振奮的風貌寫了出來。

2. 王昌齡的詩《出塞》有兩首,分別是哪兩首

《出塞》
王昌齡
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乾。

3. 王昌齡的詩《出塞》有兩首,分別是哪兩首

1、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夫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衛青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2、出塞二首·其二

唐代:王昌齡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乾。

譯文: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駿馬出戰,戰斗結束後戰場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城頭上的戰鼓聲還在曠野里震盪回響,將軍刀匣里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干。

(3)另一首出塞擴展閱讀: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

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塞當作求取功名的一種出路。一些大都有邊塞生活經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詩歌以描寫邊塞生活為主要內容,這就形成了所謂「邊塞詩派」。

王昌齡是這個流派中的重要成員。詩從寫景入手。「秦時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里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

秦漢以來邊防戰爭連續不斷,一直持續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徵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

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三、四兩句就是詩人的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只要有衛青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說:由於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徵人不還的局面。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

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

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畫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煉明快。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