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回
❶ 《一字千金》的主人公是誰
《一字千金》的主人公是呂不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扶植秦國質子異人進入秦國政治核心,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
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庄襄王去世後,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權傾天下。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
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並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1)一字千回擴展閱讀:
一字千金的故事:
呂不韋出身陽翟富商,經常往來於各地做買賣。一次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去做買賣,遇到碰到在趙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異人是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但是因為討厭異人的母親夏姬,因此異人被送到趙國當人質。趙國由於與秦國交戰因此十分輕視異人。
為此其處境有些困窘。呂不韋卻從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價值。認為奇貨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資「貨物」,獲取以便有朝一日賺取名利,也就是一個政治交易。於是決心進行政治投機,出謀出資支持異人取得王位繼承權。異人自然非常高興,並表示有朝一日成為國君。
必將與呂不韋共享天下。於是,呂不韋立即帶了大量財寶去到秦國求見太子安國君十分寵愛華陽夫人。呂不韋竭盡全能說服沒有兒子的她(生過一個,死掉了)認異人為自己親生兒子,並通過她要求安國君派人將異人接回秦國,改名子楚。
此後,安國君答應華陽夫人要求立子楚為太子。幾年後,秦昭王去世,安國君做了國君,即秦孝文王。孝文王即位時一年後死去,子楚如願以償,繼任國君,稱為秦莊襄王。秦莊襄王。當了秦王之後,為報答呂不韋的思德,封呂不韋為丞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
庄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的手中。在那個年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通常都被人們瞧不起。呂不韋雖然做了宰相,但文武百官都清楚他的過去。
既看不起他,也不服他。呂不韋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知道必須想辦法來提高自己的聲望。當時養士之風甚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以及齊國的孟嘗君,這四君子以其禮賢下士、廣納賢才並以此互相誇耀、競爭而聞名於各諸侯國。
當時,各諸侯國中秦國實力最為雄厚,呂不韋心想:自己身為強大秦國的相國,但門下的賓客反而不如四君子多,委實令人羞愧。於是他派人四處招納士人,並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後來他門下的賓客多達三千人。有一天,呂不韋召集門客進行商議,看看如何能提高他的威望。
有的門客建議呂不韋統兵出征,滅掉幾個國家,立下赫赫戰功,以此來樹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對說:「這辦法有百害無一利,即使把仗打勝了,回來也升不了官,因為沒有比丞相還高的職務了。重要的是戰爭風險大大,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萬一戰爭失利,結果會適得其反。」
他接著問其它:「還有其它的好辦法嗎?」過了一會兒,有一位門客說:「我們大家都清楚,孔子是個大學問家,他著有《春秋》;孫子很會打仗,他寫了《孫子兵法》。我想,如果我們也效仿前人,著書一部,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又可以為後人做些貢獻。」
呂不韋聽了很高興,就立即組織他的門客開始這項工作。他再分門別類,編成「八覽」、「六論」、「十二紀」三個部分,共計20多萬字。呂不韋自以為這部書包羅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故得意地取名為《呂氏春秋》。
後來,呂不韋將《呂氏春秋》公布於咸陽的城門旁,並將千金懸掛於書的上面,廣邀各諸侯國的游士賓客前來評閱。呂不韋許諾:如果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個字或減去一個字,就獎賞給他一千金。
❷ 帶有一字的詩句
帶有一字的詩句
「一字」開頭的詩句
1、兩章對秋月,一字偕華星。唐·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
2、藏書三萬軸,一字不到眼。南宋·陸游《累日多事不復能觀書感嘆作此詩》
3、片辭褒有德,一字貶無良。唐·李商隱《贈送前劉五經映三十四韻》
4、千篇未聽常徒口,一字須防作者心。唐·齊己《送吳先輩赴京》
5、架中科斗萬餘卷,一字千回重照見。唐·劉言史《放螢怨》
6、飢來據空案,一字不堪煮。宋·蘇軾《虔州呂倚承事年八十三讀書作詩不已好收古今》
7、當其作春秋,一字如權錘。宋·敖陶孫《體齋詩為梁溪馮季求作》
8、北方俗厚終可喜,一字不識勤耕桑。南宋·陸游《感事示兒孫》
9、著書充棟宇,一字不肯賣。南宋·陸游《東齋雜書》
10、題詩更相應,一字重千金。唐·韓雄《敕和元相公家園即事寄王相公》
11、胸中萬卷書,一字用不著。南宋·陸游《秋興》
12、導河積石歸東海,一字源流奠萬嘩。清·龔自珍《已亥雜詩 58》
13、少年讀書忽頭白,一字不試空虛名。南宋·陸游《秋雨嘆》
14、千篇著述誠難得,一字知音不易求。唐·齊己《謝人寄新詩集》
15、大風將小雅,一字盡千金。唐·張說《奉和聖制過寧王宅應制》
16、數篇吟可老,一字買堪貧。唐·杜甫《寄張十二山人彪三十韻》
17、數聲飄去和秋色,一字橫來背晚暉。唐·吳融《新雁》
18、吾家讀書法,一字亦當核。南宋·陸游《晨起》
19、胸中凜凜萬卷書,一字不為庸人說。南宋·陸游《存養堂為汪叔潛作》
20、天公讎施略相當,一字而貧更憐我。宋·敖陶孫《借山谷後山詩編於劉宜之司戶因書所見呈宜》
21、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宋·蘇軾《和孔郎中荊林馬上見寄》
22、無端添起思鄉意,一字天涯歸雁聲。宋·朱淑真《舟行即事》
23、高吟三千篇,一字無塵土。南宋·陸游《寄趙昌甫並簡徐斯遠》
❸ 一字千金文言文翻譯
原文:
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版韋以秦之彊,羞不如權,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譯文:
在那個時候,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而互相傾軋.呂不韋認為秦國強大,感到不如他們而羞恥.也招來了文人學士,對待他們很優厚,因而食客有三千人之多.當時諸侯中有很多辯才之士,像荀卿這一般人,著書立說遍布天下.呂不韋就要他的門下食客每人記下他們所聞知的,綜合他們的言論而完成八種覽、六種論、十二種紀,一共有二十多萬言.認為可以具備天地萬物古今的情事,稱它為《呂氏春秋》.刊布在咸陽的城門上,在上面懸掛千金,請諸侯的游士賓客中若有能夠增加或減少一字的人就給他千金.
❹ 一字千金 成語故事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庄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這段記載,見「史記」:「呂不韋傳」。後來的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珠磯,不可多得。例如我們讀到一位名學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教學方法,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業程度和品質,還能相應增加教師本身的進修,對這樣的一篇價值極高的文章,我們便可說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會中,樣樣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麼我們說,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費價格之高,相當於「一字千金」。不過,通常我們還是用來形容文章的價值或修辭的美妙比較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