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一首詩
A. 兒童詩一首
《月亮》
天上月亮圓又圓,
照在海里像玉盤。
一群魚兒游過來,
玉盤碎成兩三片。
魚兒嚇得快逃開,
一直逃到岩石邊。
回過頭來看一看,
月亮還是圓又圓。
(1)唱一首詩擴展閱讀:
兒童詩歌是指以兒童為主體接受對象,適合於兒童聽賞、吟誦、閱讀的詩歌。它應符合兒童的心理和審美特點,既包括成人詩人為兒童創作的詩,也包括兒童為抒懷而創作的詩。
B. 古詩300首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涼州詞:又名《涼州歌》。《樂苑》稱,開元年間,西涼都督郭知運進獻宮調《涼州》。涼州:唐屬隴右道,州治在今甘肅省武威縣。詩題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黃沙直上白雲間」,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門關。」羌笛:我國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楊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其音凄苦。
【簡析】:
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這話是不錯的。開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縱樂,不務邊防,不關心遠戍徵人的疾苦。詩人在進入涼州,聽到哀怨的笛聲後,寫下了這首詩,表達對遠戍士卒的同情。
詩狀涼州之險惡、荒寒,一言不及徵人,而徵人苦情可想;雖是一篇怨詞,但畫面雄壯闊大,神氣不落凄切。歷來被譽為唐代邊塞詩中的名篇。《唐詩別裁》引王漁洋的話說 :「必求壓卷,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上』其庶幾乎!而終唐之世,絕句亦無出四章之右者矣。」
關於這首詩,唐人薛用弱的《集異記》曾記載著這么一樁趣事:開元中,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齊名。一天,天寒微雪,三人一起到旗亭小飲。適逢梨園伶官十多人會宴;席間,有四名美貌歌妓演唱,唱詞都是當時著名詩人的作品。三人私下相約說:我們三人的詩名常常分不出高低,現在且看這些歌妓謳歌,「若詩入歌詞之多者,則為優」。結果,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齡的詩,第二人唱的是高適的詩,第三人唱的還是王昌齡的詩。王之渙不服氣,「自以得名已久」,就指著「諸妓之中最佳者 」說:「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詩,吾即終身不敢與子爭衡矣。」四人中之「最佳者」結果果然唱了一首王之渙的詩:「黃河遠上白雲間……。」大家於是大笑。四歌妓問明情況後競拜。並請「俯就筵席」,「三人從之,飲醉竟日」。後明清戲劇家將此事編成劇本,其中以《旗亭記》為名的就有多本。
詩句中,「一片」為唐人習慣用語,常與「孤」連文,即今之「一座」。「孤城」指玉門關。將玉門關作「孤城」,顯然與徵人的離情別緒聯結在一起 。仞,古長度單位,七尺為一仞。「黃河遠上」,也有作「黃河直上」的。葉景葵認為:「詩句有一字沿訛為後人所忽略者,為《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古今傳誦之句也,前見北平圖書館新得銅活字本《萬首唐人絕句》,『黃河』作『黃沙』,恍然有悟,向誦此詩,即疑『黃河』兩字與下三句皆不貫串,此詩之佳處不知何在!若作『黃沙』,則第二句『萬仞山』便有意義,而第二聯亦字字皆有著落,第一聯寫出涼州荒寒蕭索之象,實為第三句『怨』字埋根,於是此詩全體靈活矣。」《唐人絕句精華》也說:「此詩各本皆作『黃河遠上』,惟計有功《唐詩紀事》作『黃沙直上』。按玉門關在敦煌,離黃河流域甚遠,作『河』非也。且首句寫關外之景,但見無際黃沙直與白雲相連,已令人生荒遠之感。再加第二句寫其空曠寥廓,愈覺難堪。乃於此等境界之中忽聞羌笛吹《折楊柳》曲,不能不有『春風不度玉門關』之怨詞。」但今之不少學者仍認為,就詩意說,「黃河遠上」比「黃河直上」要好。理由是:一,「黃河遠上」意境開闊,莽莽蒼蒼,浩浩瀚瀚,如同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顯得狀美,而「黃沙直上」只是給人荒涼的感覺。二,「黃河遠上」句與下句「一片孤城」,一遠一近,一動一靜,互相映襯,有一種立體的感覺,而「黃沙直上」句畫面比較單調。至於黃河遠距玉門關的問題,則認為,《涼州詞》只是唐代的一種曲調,不一定只寫涼州;有人還考證,認為王之渙的《涼州詞》還有另一個題目:《聽玉門關吹笛》,由此認為是詩人在玉門關吹笛時寫的,孤城是眼前景象,黃河是出關途徑之處,詩人是在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描寫自然景物(見錶行霈《中國文學史講稿》)。
C. 王維的這首詩歌,你會唱嗎
送元二使安西胡婷婷- 婷婷唱古文
詩詞賞析
此詩被編入樂府,廣為傳誦,成為版餞別的名曲。那麼,你會唱嗎?權
客舍、楊柳,它們通常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在這首詩中「輕塵」「青青」「新」等詞聲韻輕柔明快,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
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這杯酒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送別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雖然只是一剎那的情景,含義卻十分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