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驢一句一句翻譯
㈠ 黔之驢原文及翻譯
《黔之驢》原文:
【作者】柳宗元【朝代】唐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翻譯:
黔地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了一頭去。驢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
老虎看到驢是個龐然大物,以為它是什麼神物,躲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漸漸小心地出來接近它,驚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十分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來來回回地觀察驢,覺得它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
老虎漸漸地熟悉了驢的叫聲,又前前後後地靠近它,但始終不與它搏鬥。漸漸地靠近驢子,態度越來越輕侮,碰倚靠撞冒犯它。
驢非常生氣,用蹄子踢老虎。老虎於是很高興,心裡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技藝僅僅只是這樣罷了!」於是跳起來大吼了一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然後才離開。
唉!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能耐,當初要是不使出它的那點本事,老虎即使兇猛,但由於多疑、畏懼,終究不敢吃掉它 。如今落得如此下場,可悲啊!
(1)黔之驢一句一句翻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黔之驢》是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後,他因參加這一進步改革而被貶作永州司馬時寫的《三戒》中的一篇。其創作時間大致在貞元二十一年(805)九月至元和四年(809)之間。
賞析;
這篇寓言的題目叫「黔之驢」,然而通篇寫驢的筆墨卻很少,只有「龐然大物」「一鳴」「不勝怒,蹄之」等十多個字;相反,寫虎的筆墨卻非常之多,從開始的畏驢,到中間的察驢,再到最後的吃驢都寫了。
既有不斷發展的行動的生動描寫,更有不斷變化的心理的細致刻畫。這樣看來文章有文不對題的嫌疑,似乎題目叫「黔之虎」更好。其實這篇寓言的主題是以黔驢的可悲下場,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無自知之明而必將自招禍患的人。
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諷刺當時無德無能而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外強中乾的統治集團中的某些上層人物,指出他們必然覆滅的下場,也就是他的寫作動機。這一點,從寓言末尾作者的議論、感嘆和《三戒》文前的小序當中都可以得到說明。
顯然,要想表現這樣的主題思想,關鍵在於充分揭示黔驢的可悲下場;而黔驢覆滅的可信與否,關鍵又在於是否能夠把虎寫活。——這也許就是作者為什麼命題為「黔之驢」而著意寫虎的原因。
當然,如果把主題理解為對於任何事物,不應被表面現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質,認真對付,就一定能戰而勝之,那麼寓言自然就「文不對題」而應易之為「黔之虎」了。這樣理解,也未嘗不可。但這已是對寓言本意的引申和發揮,不是原作的本來意思。
然而,盡管用於驢的筆墨甚少,但是驢的形象依然極其鮮明。這當然一方面是由於藉助虎的形象的有力襯托。因為虎的一切心理和行動都是圍繞驢而產生和展開的,所以明寫了虎的深謀諳練、謹慎精明,也就暗寫了驢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這樣,驢的形象便在不寫之中被寫出來了。
另一方面,這是由於描寫驢的筆墨雖少卻精、以寡勝多的緣故。「龐然大物」一語,由於作者沒有把它處理成自己筆下的客觀描寫,而是作為老虎心目中的主觀反映,這就很富諷刺意味,不僅明寫了驢的外在形體,而且暗示了它的內在無能。
「不勝怒,蹄之」五字,通過對驢的心理和行動的極其簡略的交代,就把它在別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進入圈套的愚蠢揭示無遺。如果說在虎「盪倚沖冒」的時候,作者只用「蹄之」兩字就寫出了驢的愚蠢上當;
那麼,在虎「慭慭然,莫相知」的時候,作者只用「一鳴」兩字就似乎寫出了驢的虛榮和賣弄了。因為當時虎對驢並無任何妨害,所以驢讓虎「大駭」「遠遁」「甚恐」的「一鳴」之舉,就是自我炫耀、藉以嚇人。
總之,柳宗元的《黔之驢》這篇寓言,筆法老到,造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動的形象;不僅給人們以思想上的啟示和教育,而且給人們以藝術上的享受和滿足。
參考資料:網路--黔之驢
㈡ 黔之驢原文及翻譯注釋
黔之驢
柳宗元 〔唐代〕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譯文
黔地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來一頭驢進入這個地方。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老虎看到它是個龐然大物,以為它是什麼神物,就躲在樹林里偷偷看它。漸漸小心的靠近它,驚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之後的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非常害怕,跑的遠遠地;認為驢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來來回回地觀察它,覺得它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漸漸地老虎熟悉了驢的叫聲,又前前後後地靠近它,但始終不敢它搏鬥。老虎漸漸地靠近驢子,態度越來越輕侮,輕慢地碰撞、依靠、沖撞、冒犯它。驢非常憤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高興,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本領只不過這樣罷了!」於是跳起來大吼了一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才離開。
唉!外形龐大好像很有道行,聲音洪亮好像很有本領,當初如果不使出它的那點本領,老虎即使兇猛,但由於多疑、畏懼,終究不敢獵取驢子 。如今落得像這樣的下場,真是可悲啊!
注釋
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治所在今四川省彭水縣,轄地相當於今彭水、酉陽、秀山一帶和貴州北部部分地區。現以「黔」為貴州的別稱。
則:卻。
龐然:巨大的樣子。
蔽林間窺之: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
稍出近之:漸漸地接近它。
慭(yìn)慭然:驚恐疑惑、小心謹慎的樣子。
莫相知:不了解它。
他日:有一天。
大駭:非常害怕。
遠遁:逃到遠處。
且:將要。噬(shì):咬。
益:逐漸。
終不敢搏:始終不敢撲擊它。
狎(xiá):親近而態度不莊重。
盪:碰撞。倚:靠近。沖冒:沖擊冒犯。
不勝怒:禁不住發怒。
蹄:名詞作動詞,踢。
計之:盤算著這件事。
跳踉(liáng):跳躍。㘎(hǎn):同「吼」,怒吼。
乃:才。去:離開。
類:似乎,好像。德:道行。
宏:洪亮。
向:以前,當初。
疑畏:多疑又害怕。
卒:最後,最終。
是:這樣。▲
㈢ 黔之驢文言文翻譯
黔地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了一頭去。驢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老虎看到驢是個龐然大物,以為它是什麼神物,躲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漸漸小心地出來接近它,驚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十分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來來回回地觀察驢,覺得它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老虎漸漸地熟悉了驢的叫聲,又前前後後地靠近它,但始終不與它搏鬥。
漸漸地靠近驢子,態度越來越輕侮,碰倚靠撞冒犯它。驢非常生氣,用蹄子踢老虎。老虎於是很高興,心裡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技藝僅僅只是這樣罷了!」於是跳起來大吼了一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然後才離開。
唉!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能耐,當初要是不使出它的那點本事,老虎即使兇猛,但由於多疑、畏懼,終究不敢吃掉它 。如今落得如此下場,可悲啊!
原文: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3)黔之驢一句一句翻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黔之驢》是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後,他因參加這一進步改革而被貶作永州司馬時寫的《三戒》中的一篇。其創作時間大致在貞元二十一年(805)九月至元和四年(809)之間。
整體賞析
《黔之驢》是古代的一篇寓言故事。作者首先從故事發生的地區環境寫起。黔中道這一帶「無驢」。這一特點很重要,因為如果沒有這一特點,就不會出現後面老虎被驢一時迷惑的情節,因此也就不會發生後面這樣的故事。「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這一句緊緊承接著「黔無驢」三個字而來,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驢的來歷——原來它是一個外來戶。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這兩句不僅解釋了為什麼說運驢的人是一個「好事者」,而且也很巧妙地把這個「好事者」一筆撇開——因為他同後面的情節沒有關系——從而為下文集中描寫寓言中的主要角色准備了方便條件。
隨著驢被「放山下」,到了一個具體的地方,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虎就很自然地出場了。文章接著主要寫虎見到驢以後的心理狀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這是虎對驢的最初印象和認識。由於寓言一開頭就交代了「黔無驢」,誰也沒有見過,因此老虎少見多怪,產生這樣的錯覺是很自然的。於是,「蔽林間窺之」。
這里,一個「蔽」字,充分寫出了老虎在「以為神」的認識基礎上所產生的害怕心理;而一個「窺」字,又說明了作為獸中之王的老虎雖怕但並不甘心、亟想摸清對方底細的心理活動,從而孕育了後面情節的必然發展。「稍出近之」,這是對老虎並不甘心、打算摸底的心理的進一步揭示。
「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兩句,不僅寫出了老虎行動的連續和發展——由迅速離開驢子的「蔽」,到立定腳跟的「窺」,再到走出樹林、走向驢子的「近」——而且初步地揭示了老虎一心要認識這個「龐然大物」的決心。不過這里的「近」,並不是說同驢已經靠得很近了,只是指略微縮短了一點同驢的距離罷了;因為這時老虎對驢還是「慭慭然莫相知」,小心謹慎,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怪物。
由於「莫相知」,自然「慭慭然」;而由於「慭慭然」,當然也就只能「稍出近之」了。這里「莫相知」三字,既有承上的作用,說明老虎產生「慭慭然」不安心理和採取「稍出近之」謹慎行動的原因;又有啟下的作用,交代了後面情節演進的根據。「他日」,這是寄全於一的筆法,說明老虎為了改變自己「莫相知」的狀況,對驢觀察已經不止一天了。
由此也可見其決心。然而認識並未取得進展,仍然停留在「以為神」的階段。所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遠遁」的原因是「以為且噬己也」,所以「甚恐」。「以為且噬己也」,點明了「甚恐」的實質;而「甚恐」,又為老虎後來識破驢子的真面目得出「不過如此」的結論進行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