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一字一句 » 三十而立下一句

三十而立下一句

發布時間: 2023-05-22 16:39:12

1. 三十而立下一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專不亦君子屬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論語十二章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2.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中記載孔子對自己的評價說:「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以前讀這段話總不知是什麼意思,翻看歷代的注釋也眾說紛紜。我現在已五十多歲了,聯系自己人生走過的歷程,似乎對這句話有了頓悟。我現在把它寫出來,和有興趣的朋友磋商。
我的理解是,這是孔子到了七十歲時對自己心理歷程的總結。孔子聰穎好學,敏悟深遽,志向遠大,老覺無成,回顧一生,實感無賴,自我安慰,才對自己一生作了評價。
「吾十五而志於學」,意即我到十五歲才知道下決心學習。志作立志解。小孩子一般七歲左右發蒙,但學習目的不明確,是懵懂的,不知專心致志地學習。從小就知道發憤苦讀的小孩是極少數。孔子雖然後來成為聖人,但在十五歲之前也是不知道發憤學習的。
「三十而立」,意即到了三十歲才懂得要立志做一件事情,即我這一生做什麼,就像今天的年輕人確定做什麼專業一樣。一般人二十歲就確立了,孔子遲了,愛玩,他去當吹鼓手去了。直到三十歲才醒悟要干正事。
「四十而不惑」,三十歲確立了要干正事,干什麼正事呢?今天想干這,明天想干那,拿不定主意,有疑惑。意即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才不疑惑。才堅定要干「興滅國,繼絕氏,舉逸民」、「克已復禮」的大事。這個「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不是對任何事物、任何道理的不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四十歲堅定了目標,競競業業干到五十歲,在魯國當大司寇,極力去「克己復禮」,但是也沒干成,這是天命啊!不是我不努力、不專心致志啊!意即五十歲也沒達到目標我才知道這是天意啊!並不是五十歲能知道天的意志。
「六十而耳順」,大志向沒實現,埋怨的,挖苦的,污辱的,恥笑的,等等,都來了,甚至有的罵孔子是「喪家之犬」。聽得人心煩意亂,五臟六腑充斥著怨恨之氣,直到六十歲才聽著那些話感到無所謂,聽著只像沒聽著的,意即到了六十歲什麼話聽起來都心情順暢,不生氣。都無所謂。
「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大志向未實現,孔子便去研究《周易》,修訂《春秋》,一至到了七十歲,這時侯孔子的心理修養達到了最高境界,說話、做事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也不會違反道德,違反周禮。
孔子的這段話,概括、精確,只幾十個字就把一生的心理歷程道出來了。我們從孔子的話中可以聽得出,在行將走完人生歷程,在回顧自己一生的作為的時侯,作為一代天才,一代哲人的孔子的心裡,也不免帶有幾分遺憾,幾分無賴。
孔子的一生,就像杜甫評價諸葛亮的一生樣:「三方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其所主張的事雖不可為,但其人品卻高不可及。

湖北省雲夢縣 王保清
2009.9.25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