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字藝術
㈠ 一字的書法
1、「一」的楷書書法如下:
文言版《說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弌,古文一。
白話版《說文解字》:一,開天闢地之初、萬物形成之始,道立於一體化的渾沌,然後造化分出天地,化成萬物。所有與一相關的字,都採用「一」作邊旁。弌,這是古文寫法的「一」。
一字的用法如下:
1,本義,數詞:最小原始單位,最小正整數。組詞如: 一斑,一塊,一半, 一邊,一面,一次,一代,一批,一群,一成不變,一板一眼,一本正經, 一長一短。
2,形容詞:相同的,無二至的。組詞如: 一並,一概,一味,一共,一貫,一例,一律, 一派,一模一樣。
3,副詞:絕對,完全,全然,十分,非常。組詞如: 一定,一覽,一大早, 一覽表,一吐為快。
4,形容詞:整體的,全部的,整個的,所有的。組詞如: 一般, 一樣,一道,一起, 一心一意。
㈡ 一字書法藝術是源於宋代還是元代開創興起
一字書法藝術應該足源於宋代,而不是元代,所以宋代。
㈢ 某歌唱家曾問著名書法家李普禪,中國哪個漢字最難寫,李普禪說一字最難寫,你怎麼看
難易只是個相對的問題,沒有絕對的難也沒有絕對的易。就象以前說的什麼最難版畫一樣,都說鬼最難畫,因為權沒有人見過鬼的,反過來說,最容易畫的也是鬼,還是因為沒有人見過鬼的。你說是鬼它就是鬼。小孩子說一最好寫,因為只要手一揮就可以寫好,不需要問他寫的好與不好。書法家說一最不好寫,是因為書法家要把一寫出藝術性來寫出一定的境界來實在是不好寫了,因為一字從結字、筆法、虛實、對比等處理起來實在有限,所以說不好寫。
但是,恰恰因為不好寫,所以才能看出書法的真正的功底來。
㈣ 一字綉怎麼綉
【一字綉】一種新型綉花工藝,2010由孔林飛帶隊研發,歷時5年,於2014年8月,成功申請國家發明專利。成為一種全新的綉花工藝。
一字綉優點
1、一字綉的綉花工藝與傳統的綉花工藝相比,他的最大區別在於、傳統綉花是用平面來表達作品,一字綉是 平面與立體相結合的方式去表達一個作品 。表達出來的作品比較豐滿,立體感強烈。從而實現普通綉花工藝所表達不了的效果。 2、一字綉有著非常強烈表達能力。動物、人物、山水、花鳥、等等。包括風景製作。 3、一字綉表達出來的作品,相比一般綉花產品,只能遠看,不能近看的缺點。可遠看亦可近看、真實感強烈。立體效果明顯。 4、簡單易學,一字綉沒有太高的工藝要求。掌握一字綉工藝難度不大,一般人都可以學會。 5、一字綉產品配套齊全,市場上的綉花產品,僅僅是綉花本身產品、還有可能不全。買回來綉花以後,還要去花錢找人裝裱。花錢多、周期長、操作復雜。由於工藝水平和時間限制、往往很難完成一副作品,只能半途而廢。一字綉產品從針線到裝裱所有配飾全部配送齊全。並且包括高端掛鉤。從綉花到裝裱,全過程動手操作。有成就感。全程一次性完成,無需找人加工。【如圖】 6、一字綉產品申請國家發明專利,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一字綉 規格品種多,能夠滿足家居生活、辦公展示、公共美化所以需求。提高個人藝術鑒賞與品味。 7、一字綉產品質量要求嚴格,產品材料無毒無害。 8、一字綉產品 ,經久耐用,可直接用水洗,不變行、不掉色。可反復清洗。 9、適合全年齡段,孩子可以培養動手能力,年紀大的可豐富業餘生活,可培養耐心和專注力。可緩解工作、生活壓力。
㈤ 一字師文學是語言藝術,有時一字之改,往往有」點石成金「之妙。你能列舉一兩個這樣的例子嗎
1 唐代有個名叫李相的官員,十分好學,一有空閑就捧起《春秋》來讀。他經常把叔孫婼的「婼」(chuò綽)字,誤讀為「吹」字音。長期在他身邊的一個侍從,老是聽他把這個字讀錯,便很不滿意,但對自己的主人又不好明說,只有憋在心裡。後來,侍從的不滿情緒還是被李相覺察到了,李相就問這個侍從:「我每次讀到這里,你就流露一股不滿的情緒,這是什麼原因呢?」侍從怕直說了於己不利。可不說又不行,正在這為難之際,他忽然靈機一動,便婉轉地答道:「過去我的老師教我讀《春秋》時,他把『婼』字讀成『綽』字音,現在聽您讀『婼』字為『吹』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讀得不對,所以對自己不滿意。」李相一聽,知道是自己讀音有誤,忙說:「哦,那一定是我讀錯了!我是照著書上注文讀的,而你是有老師教過的,你肯定是對的。」經過核查,發現書上的注文果真不對。李相連忙站起來,把侍從接在自己的座位上,拜侍從為「一字之師」。
2 楊萬里,字亭秀,號誠齋,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人稱南宋四大家。其詩善為「楊誠齋體」,不堆砌典故,構思新巧,語言平易自然,自成風格,有《誠齋集》傳世。傳說有一天,楊萬里在館中與人閑聊,談到晉朝間,就說起有個文學家兼史學家叫於寶的怎麼怎麼,旁邊有個小吏插話說:「是干寶,不是於寶。」楊萬里感到很奇怪,便問他:「你怎麼知道叫干寶?」小吏找到韻書,遞給楊萬里看。果然韻書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註明:「晉有干寶」。楊萬里一見大喜,非常感激地對這個小吏說:「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呀!」
——此二者為有一字誤讀而經他人匡正的例子;以下事例均為有一字運用欠妥而經他人改良者——
3 唐朝有個和尚,法號叫作齊己。齊己和尚很喜歡寫詩,寫的也很好,可算是所謂詩僧。他有個好友鄭谷,也是當時的詩人。因為他們都寫詩,自然能談得來。 有一次,齊己寫了一首詩,叫《早梅》,其中有這么兩句:"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過了幾天,鄭谷來串門。齊己和尚對他說:"我寫了一首詩,你給我看看怎麼樣?"鄭谷看了半天,說:"寫得好,意境很好,情致也很高。但有一點,你寫的是早梅,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早梅就是早開的梅花,一般不會數枝開,數枝就是開了一片啦,我覺得應該把數枝改成一枝。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這就顯得這梅花是早開的梅花。" 齊己和尚一聽,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說:"改得好!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啊。"因為鄭谷只提出一個字的修改意見,但卻堪稱老師,所以叫一字之師。
4 高適,字達夫,德州蓨(今河北景縣)人,也是唐代的傑出詩人。早年久留邊疆,熟悉軍事生活,所作多邊塞詩。其詩大多意境雄渾,情調蒼涼,間有清麗俊秀的詠景佳作。一天,高適赴外地視察,路經杭州清風嶺,觀月賞景,詩興大發,就在僧房裡寫了一首詩:「絕嶺秋風已自涼,鶴翻鬆露濕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寫完他就繼續趕路。途經錢塘江時正值月落,高適細看江潮,發現月落時,江潮隨風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來描寫月夜之時的江潮,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便在視察歸來時,專門去僧房改詩。可是,一踏進房門,便看見這句詩已被人改過來了。高適感到很納悶,忙問是誰改的。僧人告訴他,在他去後不久,有一官員從此路過,偶然看見了這首詩,連聲贊嘆,但惋惜詩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確,便不待作者回來相商,徑直給它改了。高適暗暗稱奇,心想:「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後來他多方打聽,才得知那位改詩的官員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學家駱賓王。
5 元代蒙古族詩人薩都剌,字天錫,號直齋,雁門(今山西代縣)人,詩作風格清婉,多寫自然景物,間或寫民間疾苦,著有《雁門集》。有一次,薩都剌寫了一聯詩:「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吟哦再三,頗為自得。有個老人看見這聯詩後,連連搖頭,不以為然。薩都剌一見此情,知道老人定有高見,便虛心向他討教。老人說:「這一聯詩,寫得的確不凡,摹景狀物,別有意境。只是上半聯已有一個『聞』字,下半聯又用一個『聽』字,字雖有異,卻皆隱『耳』意。恰犯詩家大忌。」 薩都剌豁然大悟,忙問:「依您之見,改什麼字為好?」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唐人詩中不是有『林下老僧來看雨』的佳句嗎?不妨把其中的『看』字借來一用。」 薩都剌試著把「聞」雨改為「看」雨,仔細玩味,覺得果然更好。上半聯的「看」字隱「眼」意,下半聯的「聽」字隱「耳」意,不僅更符合詩的「工對」,而且愈發顯得情景交融,有聲有色。薩都剌急忙上前施禮,稱老人為「一字之師」。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謙虛好學的人,隨處可得「一字師」。這種事古代有,近現代也有。)
6 1957年1月,毛澤東讓袁水拍約臧克家去他那裡談談。席間,談及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這首詞,臧克家問毛澤東,「原馳臘象」的「臘」字應該怎麼講,並說現在各人的理解不同。毛澤東聽了,謙虛而又有點疑問地征詢他的意見:「你看應該怎麼樣?」 臧克家答道,「臘」字不好講,改成「蠟」字就好了,「蠟象」與上面的「銀蛇」正好相對。毛澤東欣然接受:「那你就給我改過來吧。」
7 吳玉章在1942年曾寫了一首《和朱總司令游南泥灣》的詩。詩中用「縱橫百餘里,『回亂』成荒地」兩句描述了當時的南泥灣的狀況和歷史。句中的「回亂」指清朝年間,南泥灣一帶回民起義,遭到清朝政府的殘酷鎮壓,從此南泥灣更加荒涼。後來,《紅旗飄飄》編輯要用這首詩,吳玉章應允了。他正抄寫這首詩,服務員小張在一邊看一邊搔著頭皮,思索了好一會,說:「『回亂成荒地』這句不妥貼,您雖然在『回亂』上加有引號,但從字面看,還是把南泥灣的荒廢歸咎於回民起義了。」吳玉章一聽,忙停下筆謙遜地討教:「對,你提得好,這句是不妥,你看怎麼改才好?」隨即,吳玉章把身邊的工作人員也找來參加他們對這句詩的研究,最後定稿時把「回亂」改為「剿回」二字。這一改,揭示出南泥灣的荒廢是封建統治者鎮壓人民起義造成的,使讀者看到了歷史的真面目。事後,吳玉章同客人們談到這位才十六、七歲的小服務員時,不無感慨地說:「他是我的一字師啊。」
8 20世紀40年代初,重慶公演郭沫若編寫的話劇《屈原》,正好郭沫若本人也在那裡看戲。台上扮演嬋娟的演員張瑞芳念著痛斥宋玉的台詞:「宋玉,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誨,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郭沫若聽到這里時,總覺得這句台詞缺了點味道。隔天,他就與張瑞芳交談自己的感受,打算把那句台詞改一改。這時,旁邊扮演釣翁的張逸生插了一句嘴:「『你是』不如改成『你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些了。」郭沫若品念著這句話,發覺果然生色不少,高興地採納了張逸生的意見,並尊稱他為「一字之師」。為此,學識淵博的郭沫若還特意地寫下一篇短文附在劇本後面。
9 1935年,著名書畫家王一亭先生受虞山某氏之託抄寫百花詩。在寫到其中一首藤花詩時,誤將「茸」字寫成了「葺」字。當時有一位客居常熟逍遙游公園的新華藝專畢業生,時才25歲的金塵僧見到了王先生的筆跡後,毅然提筆寫下了一首名為《戲呈白龍山人王一亭文》的詩寄給了這位藝壇老前輩。詩是這樣寫的:「丹黃甲乙究瑕疵,自昔曾聞一字師;那許紫茸成紫葺,先生想未橪吟髭。」指出王老先生在抄詩時未經思索細辨就信手寫了這個錯字。事隔不久,一首名為《七律•奉酬塵僧先生》的答謝詩送到了金塵僧的案頭。詩雲:「多君隻字摘瘢疣,極目天涯未易求。自省衰年多事僨,頻經塵劫念生浮。搖毫愧向碑三宿,得句疏慳酒一甌。半偈有緣共佳話,闌干倚遍海雲瘺。」海雲瘺,正是王一亭先生書屋之名,這首詩就是年逾古稀的王先生寫來的,詩中表示了他對這位一字之師的真摯酬謝。其勤奮好學,勇於改過的謙謙君子之心,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