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上三尺有神明下一句
『壹』 古人語: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後半句是什麼
“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是“不畏人知畏己知”,這兩句話很好地詮釋了中國古人的行事准則。“舉頭三尺有神明”不僅代表著古人對天上神仙的敬畏,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們約束自己的行為,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不畏人知畏己知”相比於前半句話的“神明限制人類行為”,這句話指的是人類自己限制自己的行為,從而不斷強化自己的心境。
毫無疑問,這兩句話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大智慧,無論是在個人發展中,還是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都能夠有著深刻的體會。在我的世界之中,沒有誰是絕對的好人,也沒有誰是絕對的壞人,最重要的是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應該問心無愧,做事不要違背做人的基本准則,不要做對不起他人的事情,更是不要做對不起自己的事。
『貳』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後面還有一句你知道嗎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的俗語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老一輩人常常說的:「舉頭三尺有神明」,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還有後半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舉頭三尺」真的有神明。中國古代的人們都信奉神靈,不僅在家中都供奉神像,人們還認為處處有神靈,所以白天有日游神,夜晚有夜遊神,他們平均分管十二個時辰,白天日游神就下凡巡遊記錄人間百態,夜晚夜遊神就接替日游神的工作繼續書寫看見的善惡。因為他們身負重任,所以他們的居住之地也不可能距離人世間過於遙遠,因此離地三尺就是屬於他們的長居之所,以便更好地記錄下瞬間的人間善惡,這就是「舉頭三尺有神明」的來源。
當今世界物慾橫流,世事紛雜,人心浮躁不安,人人追名逐利,將這個看作是人生的目標。看見有人一夜暴富就眼紅不已,急於找尋一樣的辦法,看見別人跌落深淵就暗喜得意,恨不得再上去踩幾腳。這樣的人的心太受外界的影響了,從來沒有好好為自己考慮一下,看看這些是不是適合自己。而「心安」是一種很難得的境界,只有自己的心安了,才能看清自己的方向,只有做事心安理得了,才能抵抗誘惑。
小編有話說:司馬遷在《管晏列傳》中曾經寫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一個知道禮儀的人才會被禮儀左右,一個擁有道德的人才會被道德約束。因此,道德高尚的人,「不畏人知畏己知」的人,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會注意自己的言行,在面對誘惑的時候,不僅會想到自己頭頂三尺的祖先和神靈,同時更會捫心自問,自己這樣做對不對,這些人才是真正對得起社會,對得起自己的人。
『叄』 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句是什麼
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
《增廣賢文》中提到:「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是勸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隱瞞真實情況,你頭頂上就有神靈在看著你。
(3)頭上三尺有神明下一句擴展閱讀:
《增廣賢文》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親情被金錢污染,「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友情只是一句謊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尊卑由金錢來決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法律和正義為金錢所操縱,「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世故導致人心叵測,「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惡難辨,「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增廣賢文》把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增廣賢文》絕大多數句子都來自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其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道經典。
從廣義上來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不需講解就能讀懂,通過讀《增廣賢文》同樣能領會到經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增廣賢文》還是諺語的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