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魚典故
1.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的典故 意思 全詩
人為刀俎,我抄為魚肉
出自本文「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襲肉」,別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魚和肉。比喻生殺之權掌握在他人手裡,自己處於被人宰割的地位。
《鴻門宴》是《史記·項羽本紀》中十分精彩的片斷。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206年,是劉邦、項羽在滅秦之後長達五年的斗爭的開端,是他們二人為了爭奪農民起義軍的勝利果實而展開的一場驚心動魄的鬥智、斗勇的政治斗爭。
作者以嫻熟的藝術技巧,生動地刻畫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繪了許多富有戲劇性的難忘場面,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1)人與魚典故擴展閱讀: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出自鴻門宴。這句話形象地揭示了鴻門宴前和鴻門宴上劉邦與項羽懸殊的實力。鴻門宴上暗藏殺機,項羽的亞父范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殺了劉邦,但項羽卻猶豫不決,默然不應。
范增召項庄舞劍為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為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劉邦,在危急關頭,樊噲闖入救下劉邦。
後來樊噲說:「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需躲避小責備。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還辭別什麼呢?」於是劉邦得以離去。
2. 古代所提到的「人魚」是什麼
秦始皇陵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皇陵。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
皇陵地宮內「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近些年來,盡管考古工作者對秦
始皇陵進行了全面勘探,但其地宮內部的情況,仍像一串謎,難以破解。所謂
「人魚膏」即是其中之一。
「人魚膏」,顧名思義是用人魚熬製成的油膏,放在地宮中供照明之用。但
人魚是指什麼魚呢?《史記集解》引徐廣語雲:「人魚似站,四腳。」《史記正
義》又引《廣志》雲:「鯢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異物志》載:
「人魚似人形,長尺余。不堪食。皮利於鮫魚(即鯊魚),鋸材木人。項上有小
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
根據上述記載的描述,有人以為「人魚」就是俗稱的「娃娃魚」,學名為
「大鯨」。
不過,此說並不為其他學者所苟同。據《太平御覽》引《三秦記》載:「始
皇冢……燃鯨魚膏為燈。」於是,有人認為,所謂的人魚膏,或實為鯨魚膏。由
此推測,秦始皇陵地宮中照明所用的是以鯨魚腦油製成的蠟燭。以鯨魚腦油製成
的蠟燭,其能量每小時可燃7.78克,每立方米的鯨魚腦油可燃五千天,足夠保證
地宮中「不滅者久之」的需要。若再聯系《異物志》所雲人魚「不堪食。皮利於
鮫魚,鋸材木入。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的特徵,人魚似乎就是鯨魚。
據《辭海》的解釋,鯢有二種:一種是兩棲類動物,四足、長尾,能上樹,
亦稱娃娃魚;另一種即雌性的鯨。廟庾《哀江南賦》雲:「大則為鯨為鯢。」《
廣州記》載:「鯨鯢長百尺,雄曰鯨,雌曰鯢」可見,《史記正義》引《廣志》
與《異物志》所解釋的人魚,很可能是兩種不同的鯢。
「人魚」究竟是娃娃魚,還是鯨魚?人魚膏到底是由娃娃魚提煉的,還是以
鯨魚腦油製成的?實難斷定
《漢典》的解釋:
人魚膏(人魚膏)鯢魚的脂膏,可以點火照明。《史記·秦始皇本紀》:「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張守節 正義引《異物志》:「人魚似人形,長尺余。不堪食。皮利於鮫魚,鋸材木入。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 秦始皇 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 東海 中,今 台州 有之。」
3.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典故
原話來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源漁」。
這段話是出自出自我國道家,但至於出自誰手,至今學術界仍在考證當中。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以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另一說法:多年前的一個傍晚,一個叫亨利的青年,站在河邊發呆。這天是他30歲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勇氣。因為亨利從小在福利院長大,身材矮小,長相也不漂亮,講話又帶著濃重的鄉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連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應聘,沒有工作也沒有家。就在亨利徘徊於生死之間的時候,他的好友約翰興沖沖地跑過來對他說:「亨利,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剛從收音機里聽國口音也帶著幾分高貴和威嚴。就這樣,憑著他是拿破崙的孫子這一「美麗的謊言」,憑著他要成為拿破崙的強烈慾望,30年後,他竟然成了一家大公司的總裁。後來,他請人查證了自己並非拿破崙的孫子,但這早已不重要了。
4. 歷史上魚的典故
魚腸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