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吃典故
A. 授之以魚 不如授之以漁 有什麼典故
1、授之以魚 不如授之以漁 的典故:
送給別人一條魚能解他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讓他永遠有魚吃,不如教會他捕魚的方法",有魚吃是目的,會釣魚是手段。這句話說明,要想幫助他人解決難題,還不如傳授給他人解決難題的方法。
2、其他相關故事:
多年前的一個傍晚,一個叫亨利的青年,站在河邊發呆。這天是他30歲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勇氣。因為亨利從小在福利院長大,身材矮小,長相也不漂亮,講話又帶著濃重的鄉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連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應聘,沒有工作也沒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於生死之間的時候,他的好友約翰興沖沖地跑過來對他說:「亨利,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剛從收音機里聽到一則消息,拿破崙曾經丟失了一個孫子。播音員描述的特徵,與你毫不相差!」「真的嗎?我竟然是拿破崙的孫子!「
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聯想到爺爺曾經以矮小的身材指揮著千軍萬馬,用帶著泥土芳香的法語發出威嚴的命令,他頓感自己矮小的兇狠才同樣充滿力量,講話時的法國口音也帶著幾分高貴和威嚴。 就這樣,憑著他是拿破崙的孫子這一「美麗的謊言」,憑著他要成為拿破崙的強烈慾望,30年後,他竟然成了一家大公司的總裁。後來,他請人查證了自己並非拿破崙的孫子,但這早已不重要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就是指沒有直接給予物質,而是教以方法或某種信念。
(1)貪吃典故擴展閱讀:
1、出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是一句文言文名言,出自原文:「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譯: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能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就可以解除一生的需要。)
2、現代內涵:
多被引用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即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壓式的教育模式,擺正自己的位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而這也是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
B. 鱸魚堪膾 求田問舍 樹猶如此 三個典故是什麼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
便棄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志·陳登傳》)「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為遊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於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者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於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
「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於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