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告一段落典故

告一段落典故

發布時間: 2023-01-28 16:48:04

㈠ 「但看羊兒年,便是吳家國」是什麼典故

至正十一年韓山童潁上首難,喚出一個天地易色、豪傑並起的時代。為數眾多的舉義領袖們大概誰也想不到,從二十多年的浴血搏殺中最終奪得天下的,竟是參加到起兵最晚的那支紅巾軍中間的一個其貌不揚的「小兵」。他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朱元璋是滁州鍾離(在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原名重八。他家境貧寒。至正四年(1344)春天,淮河流域大旱,繼而瘟疫蔓延,他的父母和哥哥都病死,乃於秋天入皇覺寺為僧。因為廟里養不起和尚,他一個多月後就外出化緣,在淮西雲游三四年,才重回寺內。至正十二年,元軍為防止佛寺與燒香拜佛的紅巾軍相聯結,焚毀附近的廟宇,皇覺寺也在其中。朱元璋走投無路,遂往投起事不久的濠州郭子興部,當了一名小兵。

郭子興起義後,五個首腦互不相服,在濠州無所作為長達半年多。同年秋,元軍在攻克徐州芝麻李後,分兵進圍濠州。次年春,圍濠將領賈魯病死,元軍退去,固守五個月的濠州終得解脫。朱元璋不願再在濠州這個是非窩里混下去。這時他已經娶了郭子興一個養女為妻,於是徵得郭子興同意,他回到家鄉招兵買馬,在自己周圍團聚起一批以少年夥伴為主體的親信骨幹。不久,他又南出定遠(今屬安徽),把被收降的當地「義軍」兵眾整編為一支兩萬人的精銳。從此他開始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他攻下滁州。後來又把郭子興從濠州也接到滁州。

龍鳳元年(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郭子興病死,所部由其子郭天敘、妻弟張天佑和朱元璋統領。三人中朱元璋地位最低。這時他們已攻略和州(今安徽和縣)。因為和州缺糧,乃渡江奪取太平(今安徽當塗)。在這個過程中又兼並了巢湖水師的大部。七月,三人率軍攻集慶(今江蘇南京)失敗。九月,郭天敘和張天佑再攻集慶。參與此役的還有不久前被擒偽降的「義軍」元師陳野先。朱元璋知道陳野先必定要再叛,卻故意讓他與郭天敘、張天佑一起行動。陳野先在集慶城下倒戈,向集慶元將擒獻郭、張二帥。從此郭子興部全歸朱元璋指揮。

龍鳳二年(1356),朱元璋三攻集慶,下之,改名為應天府。他開始以應天為基地,遣兵四齣,經略沿江以南各府州。這時候,在他的東面有以平江(今江蘇蘇州)為中心的張士誠,西面有自高郵元師大潰之後東山再起的徐壽輝,這時他建都漢陽,以重建天完政權過程中出力最多的倪文俊為丞相。朱元璋的正南,自太湖以西的浙西及皖東南一帶則仍是元朝控制區。朱元璋勢力的擴張,當然同時引起與三方的沖突,但在佔領集慶後的近十年中,他的主要戰略目標,是西面的天完政權。

這時天完政權內部連續發生了兩次重大變故。先是倪文俊企圖殺徐壽輝自立未遂,被部將陳友諒追殺(1357)。1360年夏,陳友諒挾徐壽輝沿江而下,東攻朱元璋。天完軍克太平,陳友諒在採石殺徐壽輝,自己稱帝,改國號為漢。次月,他又率舟師東趨應天。朱元璋用計以弱克強,命部下康茂才以陳友諒故友身份偽降陳友諒。陳友諒輕信康茂才,自以為有了內應,萬元一失,結果被「老康」騙入伏擊區,在龍灣大敗而逃。朱元璋乘機把勢力伸入江西。龍鳳七年(1361),陳友諒又遣軍東攻,朱元璋親征江州(今江西九江),敗之。陳友諒奔武昌。此後不到一年,江西大部被朱元璋奪得。陳友諒疆土日蹙,人心渙散,遂決意傾其國力與朱元璋一決勝負。

龍鳳九年(1363)四月,陳友諒乘朱元璋救小明王於安豐,率兵號稱六十萬,發特製鐵甲大艦數百艘,載家屬百官,空國而來。漢軍先圍洪都(今江西南昌)。由於朱元璋事先已將城牆撤至贛江岸數十步外,漢軍只得棄舟登陸進攻。洪都被圍八十餘日。七月,朱元璋率軍20萬往援。陳友諒欲以水戰克敵,遂率軍進入鄱陽湖,等待決戰。

漢軍船大人多。陳友諒聯舟為陣,固以鐵索。朱元璋的兵士乘小船,要仰頭才能看到對方。他封鎖鄱陽湖出口,切斷了陳友諒的餉源,用火攻延燒敵艦。兩軍會戰近四十天。八月間,陳友諒糧盡力竭,企圖強行突破湖口防線逃入長江,受到朱部阻擊。陳友諒死於流矢,漢軍最終全師潰敗。陳友諒子陳理逃回武昌。

龍鳳九年對朱元璋極其關鍵。他出兵安豐,名義上是救援,實際上從此把小明王軟禁起來了,但他差點為此而遺悔終生。當日群雄中論兵多地廣居首位的陳友諒如果乘機順流直下應天,朱元璋就可能丟失這個經營多年的立足基點。幸虧陳友諒不攻應天而攻洪都,又幸而洪都苦守三月而不下,這才使朱元璋反而力克強敵,一舉殲滅漢政權賴以立國的主力部隊。

龍鳳三年攻克徽州時,當地儒生朱升曾勸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為此忍耐了六年多。現在他羽翼已經豐滿,不需要再韜光晦影了。龍鳳十年,他自立為吳王,建百官,以李善長、徐達為右、左相國,以「皇帝(指韓林兒)聖旨、吳王令旨」頒布教令。在他之前,已有張士誠先自立為吳王。所以民間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再下一步,就輪到西吳去攻滅東吳了。

至正十四年元軍在高郵前線不戰自潰後,張士誠立即伺機反撲,很快成為「北有淮海、南有浙西」的一方霸主。他佔有的是當時中國最富庶的地區。民脂民膏,一方面被他們用來盡情享受;另一方面則用以與元廷交換高官貴爵。以江南財賦為釣餌,張士誠一再向元朝要官做,如不能逞其願,就斷漕運起兵相抗。他就是這樣反反復復,叛服不常。

由於他原本就不想自得天下,因而也就不思進取。從至正十七年(1357)起,張士誠所據江陰(今屬江蘇)、長興(今屬浙江)等戰略要害地點先後被朱元璋奪去。他的勢力從此不得再向外進一步伸張。他倒好像不太在乎,趁朱元璋要先對付陳友諒,張士誠從元政府那裡討到一個「太尉」的頭銜,安心做他的土皇帝。直到至正二十三年(1263),也就是朱元璋與陳友諒會戰鄱陽湖的那一年,他想要封「吳王」,元廷不答後,這才重新反元,自封吳王,同時停止向大都發運漕糧。翌年,朱元璋也稱吳王,並開始著手准備攻滅張士誠。

龍鳳十一年(1365)八月,朱元璋以徐達、常遇春領兵20萬,東攻張士誠。徐達等先取蘇北、淮東諸城。次年五月,朱軍略地浙西,十一月圍攻平江。朱軍築長圍將平江困死,架三層木塔覘視城內。並於每層置弓弩火銃,又用「襄陽炮」轟擊城牆。這時候,平江已變作一座孤城。張士誠被圍在裡面,糧草日少,突圍又不成。他的滅亡不過是時間問題。

龍鳳十二年(1366)十二月,張士誠既然已成瓮中之鱉,朱元璋需要除卻他最後的一塊心病了。定鼎的形勢越來越成熟,可是滁州的小明王、劉福通這一對君臣當如何處置?當初出援安豐前劉伯溫提出的問題,現在已再也無法迴避。朱元璋終於下定了決心。

於是,他派心腹廖永忠到滁州,假意具舟揖迎小明王君臣去應天。船隊沿清流水而下,在進入長江口的瓜步,廖永忠下毒手將韓林兒和劉福通沉於江中。朱元璋公開宣布的消息,則是二人乘坐的船隻在瓜步「遇風浪,掀舟沒,劉太保(指劉福通)、小明王俱亡」。龍鳳政權由於這個自然事故而自然消亡。因此朱元璋稱明年(1367)為「吳元年」。這一年是丁未羊年。據說當時民間流傳「但看羊兒年,便是吳家國」的讖言。假如不是後來的追加附會,那麼它一定是早已安下此心的朱元璋指使人暗中散布的。洪武八年(1375),廖永忠因「越制」被殺。朱元璋叫他的十七子朱權在承旨編成的《通鑒博論》中寫下「廖永忠沉韓林兒於瓜步。大明惡永忠之不義,後賜死」一句,把沉殺小明王的責任全部推到已無法自辯的廖永忠身上。

張士誠固守平江城長達11個月。吳元年(1367)九月,城破。張士誠率卒巷戰,最後沒有人再肯為他賣命。他放火燒死家眷,自殺未遂,被俘獲,送到應天。朱元璋與他講話,他一語不肯吐。丞相李善長來問,被他罵了一頓。朱元璋大怒,下令將他打「御仗」四十,乃死(一說命其自殺)。

削平陳友諒和張士誠以後,南方的其他割據勢力都已難與朱元璋相抗。為了克定大業,北伐元政權於是提上議事的日程。

在滅亡前的最後十多年裡,元政權朝政的昏暗腐敗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只是因為中國版圖擴大,除了中央政府以外,任何勢力都很難有效地動員起全國性的行動,所以它得以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竟然又拖過了十幾年的時日。

元順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半世明君半世昏」的皇帝。脫脫罷相(1354)以後,他很快便不理朝政,整天陶醉在兩件事情上。一是自己設計、打造精緻巧妙的「龍舟」、「宮漏」,自己畫圖樣做宮殿模型,一尺來高,門窗楹梁,一色俱全,做好了就叫工匠按式樣仿造,京師中稱他「魯班天子」。二是自從學會了權相哈麻引「西番僧」傳授的「大喜樂」,就是把藏傳佛教高僧「男女雙修」的修煉方法(後在宗喀巴改革時被禁止)變成宣淫縱欲的游戲,與朝中10個親信和眾多打扮成「天魔」的宮女鬼混,以晝繼夜,尋歡作樂。皇太子想奪位自帝;順帝也有自己的支持者,宮廷中分裂成兩個黨派。兩派分別勾結在北方靠「義軍」起家、為爭奪地盤互相攻伐不已的軍閥集團。朝中的黨爭和朝外的軍閥混戰結合在一起,把元朝政治攪得烏煙瘴氣。

古代風景畫鑒賞吳元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在派兵掃盪南方殘餘割據勢力和元朝守軍的同時,命徐達、常遇春帥師25萬北伐。朱元璋在發表的北伐檄文中稱:「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勢之地,等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檄文稱韓林兒為「妖人」,表明他已經同龍鳳政權完全劃清界限。因此想一筆勾銷過去15年中他從紅巾軍的小兵變成龍鳳政權的吳國公、吳王的那段歷史。

從吳元年十月開始的北伐,基本上按朱元璋的預定部署漸次實施。主力渡淮北進,「先取山東,撤其屏蔽」。經三個多月的征戰,朱軍完全控制了山東局勢。

到這一年年底,山東已大體平定。朱元璋決定正式稱帝,他的左右,自然也早就在巴望做天朝將相了。因此,按規矩由群臣「勸進」三次之後,朱元璋於來年正月即皇帝位,改國號為明。這一年就是洪武元年(1368)。

洪武元年三月,明軍由山東「旋師河南,斷其羽翼」。兵馬分兩路征進。一路經由歸德(今河南商丘)趨許州(今河南許昌),與先前派出的由襄陽東北進的偏師會合,從南麵包抄汴粱。另一路由鄆城(今屬山東)西南行,渡黃河而至陳橋,從北面進逼汴梁。汴梁不戰而降。明師西進至洛水(今洛河),在這里打敗元軍,洛陽降。明偏師馳克陝州(在今河南三門峽西),西扼潼關,切斷關中軍閥李思齊入援中原的孔道。不出兩個月,河南全境略定。五月,朱元璋親蒞汴梁與諸將會商,最終確定進兵大都的具體方略。

七月,徐達領兵經衛輝(今河南汲縣)、彰德(今河南安陽)、邯鄲(今屬河北)進至大運河中段的臨清(今屬山東),畢會三軍,率馬步舟師沿運河北上。這時,元政權剛剛從內訌廝殺中轉過神來,想遣調人馬阻遏徐達,為時已經太晚。明軍一路所向披靡。閏七月底,師至通州(今北京通縣)。元順帝連夜逃往上都。據說他曾經寫了一首蒙語詩歌哀吟大都的失守曰:

清晨登高眺望,煙霞飄渺。……

我哭也枉然,好比遺落營盤的紅牛犢。

以各種技巧建立的八面白塔,

宣揚大國威儀以九室裝飾的我的大都城,

宣揚四十萬蒙古聲威的四方四隅的大都城,

恰在宏揚佛法之際,

以我的名義而失去……

八月初,明軍會集大都城外,「一鼓而克全城」。明政府改大都為北平。

洪武二年(1369),明軍出喜峰口,進逼上都。六月,順帝奔應昌(在今內蒙達里泊西),翌年患痢疾死去。子愛猷識理達臘嗣位。不久他在明師追擊下退至漠北。他取杜甫《北征詩》中「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之句中「宣光」二字為年號,寓意將重建元朝天下,實際上不過以此自慰、自娛而已。他的政權,史稱「北元」。他死於1378年(洪武十一年)。弟脫古思帖木兒即位,不斷南下與明軍接戰。

這時候,明軍已相繼擊潰山西和陝西的殘元勢力擴廓帖木兒(察罕帖木兒子)和李齊思。在漠南,還有遼東的木華黎後人納哈出屯兵遼河北岸,號令該地區各支元軍;在他更北,則是盤踞大興安嶺東南山麓的元宗室遼王阿札失里;雲南的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和大理段氏也都奉北元正朔。明軍先南後北,於洪武十五年(1382)平定雲南,洪武二十年(1387)平滅納哈出。明師乘勢北進,「肅清沙漠」。脫古思帖木兒從呼倫貝爾地區西奔,明與北元之間的戰爭由此告一段落。二十三年(1389),遼王阿札失里以勢單力薄,被迫降附明朝。漠南的元朝版圖,於是全部歸明朝所有。

㈡ 藩鎮割據是什麼典故

安史之亂後,朝廷多以安史殘部降將為節度使,形成了地方割據勢力。

古代名畫唐寶應元年()十一月,以叛將張忠志為成德軍節度使,統恆、趙、深、定、易五州,賜姓李,名寶臣。第二年正月,以降將薛蒿為相、衛等六州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等五州都防禦使,李懷仙為幽州、盧龍節度使。六月,改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形成成德、魏博、幽州三個藩鎮。這些節度使表面上服從朝廷,實際上蓄意發展自己的勢力。河北三鎮節度使與鎮守淄青(治所青州,今山東益都)的高麗人將領李正己(懷玉)互為表裡,各擁勁卒數萬,治兵完城,自設文武將吏。朝廷對這些藩鎮一味姑息,忍辱退讓。

李寶臣、李正已和田承嗣議定,在藩鎮確立世襲制。唐大歷十四年(779),田承嗣死,侄田悅接替他,李寶臣奏請朝廷承認田悅的繼承權,正式任命其為魏博留後。建中二年(781),成德鎮李寶臣死,其子李惟岳也要求繼承其父之位,田悅屢次為李惟岳奏請繼襲。唐德宗堅決不允,於是田悅、李正己、李惟岳聯合起來,為爭取繼承權而對朝廷出兵。田悅派大將康情以八千人圍邢州(今河北邢台縣),並親率數萬人圍臨沼(今河北永年縣西)。唐德宗調各路兵馬討伐叛軍。又封靺鞨人、原郭子儀部將李懷光為朔方節度使。秋,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節度使李抱真、神策軍將李晟在臨沼大破田悅軍。田悅引兵夜逃,求救於李納(時李正己死),和李惟岳。李納派兵萬余,李惟岳派兵三千,與田悅散兵合到一處,計兩萬餘人,屯於洹水(今河南安陽以北)。淄青軍在東面,成德軍在西面,首尾呼應。八月,范陽節度使朱滔奉命討李惟岳,游說易州(今河北易縣)守將張孝忠歸降朝廷。朝廷任命張孝忠為成德節度使。十一月,宣武節度使劉洽、朔方大將唐朝臣等率兵破淄青、魏博兵於徐州。

唐建中三年(782)正月,馬燧、李抱真等軍在洹水破田悅軍,斬首兩萬余級,捕虜三千餘人。田悅收集殘兵敗將千餘人,逃回魏州。朱滔、張孝忠與李惟岳戰於束鹿(今河北束鹿東北),李惟岳大敗,逃往恆州。李惟岳部將、契丹人王武俊因遭到李惟岳猜忌,殺李惟岳,歸順朝廷。二月,唐德宗以張孝忠為易、定、滄三州節度便,王武俊為恆、冀州都團練觀察使,另一降將康日知為深、趙二州都團練觀察使,命朱滔管轄德、棣二州。朱滔拒絕交出深州,朝廷不允,因此甚為怨恨。王武俊自以為有功而不被朝廷重用,亦甚不悅。田悅得知,派人游說朱滔、王武俊,要求三鎮連兵。此時,朝廷又下詔要王武俊、朱滔討伐田悅,朱滔卻率步騎兵兩萬五千人南下救助田悅,將士們鼓噪反對,殺了二百餘人,復率兵南行,無人敢再反對。朱滔反叛,連累其兄朱泚(原鎮守鳳翔),被奪兵權。朱滔、王武俊南救魏州,田悅殺牛備酒相迎,大敗前來征討的朔方節度使李懷光。

田悅感激朱滔援救,與王武俊議立朱滔為王。朱滔認為不可,遂商議共稱王而不改年號。十一月,朱滔稱翼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朱滔為盟主,稱孤,王武俊等三人稱寡,四人又向懷西節度使(駐蔡州,河南汝南縣)李希烈勸進。十二月,李希烈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

建中四年(783)正月,李希烈攻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又派出部將四方騷擾,取尉氏(今河南尉氏)、圍鄭州,另有少數兵馬逼近洛陽,東都震驚。戰火從河北蔓延到河南。奸相盧杞慫恿唐德宗派三朝元老顏真卿為淮西宣慰使,前去說降李希烈,顏真卿利用一切機會,多次勸說李希烈,李希烈有野心,不聽勸告,並將顏真卿送到蔡州拘留起來,於公元784年將他殺死。

秋八月,李希烈將兵三萬圍襄城,朝廷派淮西招討使李勉救襄城。九月,又派涇原等諸道兵馬救援襄城。冬十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將兵五千至京師,降雨天寒,士兵只有粗食劣菜,怨聲載道,於是張旗鼓躁,口華變攻入京城。唐德宗率少數一宮室人員倉皇出走,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過了幾天,郭子儀手下大將渾城來到奉天,統率各路到京的援兵。叛軍擁朱訿為王,因朱訿曾擔任涇原節度使,於是朱訿自稱大秦皇帝,改元應天,與河北三鎮遙相呼應。

唐德宗派人去魏縣行營告急,李懷光率朔方兵馳援奉天,神策軍將領李晟也沿途收拾兵將來奉天。馬燧等各守本鎮,李抱真仍留在河北。硃批從東西南三面合力攻城,渾瑊苦戰卻敵。朱泚圍城月余,城內糧盡,唐德宗也只以糙米、蕪青根充飢,將士們更是困餓不堪,但士氣尚可。李懷光引兵五萬至長安附近,其餘援兵陸續到達。朱洮聞訊退去。

李懷光生性粗魯,自山東來救援,解奉天之圍,自忖皇帝必以禮相待,厚賞重賜。不料德宗聽信盧杞讒言,詔令李懷光不必入朝,可直接攻取長安。李懷光憤恨不已,說:「我遭奸臣排斥,前途可知!」屯兵不進,連連上表,揭發奸相盧杞。

朝中大臣議論紛紛,歸罪於盧杞。德宗無奈,於十二月貶盧杞為新州司馬。接著,李懷光又逼德宗殺了宦官翟文秀。

興元元年(784),唐德宗改元,下詔罪己,宣布除朱就外,赦免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朱滔等人之罪。李納、田悅等見赦令,皆去掉王號,上表謝罪,歸順朝廷。德宗任命王武俊為恆、冀、深、趙節度使;李納為平盧節度使;田悅本是節度使,加檢校左僕射官號。只有李希烈自恃兵強馬壯,遂稱帝,國號大楚,改元武成。朱泚改國號漢,自稱漢元天皇。

李懷光脅迫朝廷趕走盧杞等後,內心十分不安,遂有反叛之意。他屯兵咸陽,以士兵疲乏為由,不進攻長安。李晟屢奏其反狀,德宗不信,派使臣前往加封,賜鐵券。李懷光大怒,投鐵券於地說:「凡人臣反,則賜鐵券,今授懷光,是使反也。」李懷光遂與朱泚通謀,聲稱:「吾今與朱泚連和,車駕當須引避。」唐德宗倉皇逃往深州(今陝西漢中)。

李晟率孤軍駐長安東北邊的東渭橋,夾在李懷光和朱泚之間,兩面受敵,處境十分困迫。此時,駐鋣寧、奉天、昭應(陝西臨潼縣)、藍田的官軍,紛紛接受李晟指揮,軍威大振。李懷光一怕部下生變,二怕李晟襲擊,急忙燒營房東逃,中途掠奪涇陽等十二縣。四月,朝廷加封李晟為鄜坊、京畿、渭北、商華副元帥,任渾城為朔方節度使,引乓屯奉天,與李晟東西呼應,進逼長安。朱滔攻貝州百餘日,不下。澤潞節度使李抱真與王武俊馳援貝州。李抱真、王武俊距貝州三十里駐軍。朱滔引三萬人出戰,抱真、武俊合兵奮擊,朱滔軍死者萬余。當夜,朱滔焚營,趁霧逃往德州。李晟率軍收復京師長安,軍紀良好,秋毫無犯。是日,渾城等亦收復咸陽。朱泚想出奔吐蕃,為部將所殺。唐德宗論功行賞,封李晟為司徒、中書令,渾城為侍中。

唐德宗回長安後,以李晟兼鳳翔、隴右節度使及四鎮、北庭、涇原行營副統帥,進爵西平王。加封渾城為河中絳州節度使,馬燧為奉誠軍、晉慈骨節度使。六月,朱滔病死,將士們擁涿州刺史劉怦為主。朝廷任命劉怦為幽州、盧龍節度使。李懷光困守長春宮,馬燧、渾王成奉命討伐李懷光,先勸降了李懷光的部將,使之孤立無援、李懷光走投無路而自殺身亡。

唐貞元二年(786),李希烈接連派人攻襄州、鄭州,均失敗。四月,李希烈病,部將陳仙奇買通醫生將其毒死,然後率眾投降。朝廷任命陳仙奇為淮西節度使,不久,吳少城殺死陳仙奇,朝廷只好任命他為淮西留後。

唐德宗回長安後,對宿將握兵多者漸生猜忌,如李晟、馬燧、渾城等,加之回紇、吐蕃連續內侵,使朝廷與割據勢力的矛盾暫退第二位,但藩鎮割據並沒有結束。

公元805年,唐憲宗即位。憲宗意在統一全國,因而對藩鎮斗爭較有決心。田承緒、田悅、田緒相繼為魏博節度使時,曾選拔一萬精兵充作衛兵。稱牙軍。後來,牙軍勢力越來越大。元和七年(812)秋八月,魏博節度使田季安死,立子田懷諫為副大使。牙將田興知書達理,有勇有謀,任步射都知兵馬使。時憲宗與宰相李絳商議討魏博之事。李絳反對出兵征討,勸憲宗坐待魏博自歸,田懷諫年僅十一歲,無法控制魏博局勢,很快發生內訌。牙軍廢除田氏繼承人,擁田興為留後。十月,朝廷聞訊,採納李絳建議,用田興為魏博節度使。十一月,發內庫錢一百五十萬緡犒賞魏博將士。軍士受賜,歡聲雷動。其間,諸藩鎮,如李師道、吳少陽、王承宗先後派人到魏博游說,田興不為所動,田興安葬了田季安,又將田懷諫送到京師。元和八年(813)正月,憲宗賜田興名弘正。田氏割據魏博四十九年,田弘正歸朝,割據告一段落。

元和四年(809),成德節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自為留後,憲宗想割除河北藩鎮世襲之弊,打算由朝廷遣官去成德,如不服即出兵征討。時淮西節度使吳少城死,其部將吳少陽殺吳少誠之子元慶而代之,自為留後。元和五年(810)七月,朝廷討伐王承宗,失利,只好赦王承宗,任為成德節度使。元和九年(814)淮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為帥。他派兵四處滋擾,屠舞陽(今河南舞陽西北),焚業縣(今業縣西南),掠魯山、襄城(均屬河南)。朝廷派宣武節度使韓弘等進軍淮西,討伐吳元濟。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成德王承宗請赦吳元濟,不允。李師道又派人燒毀河陽軍糧,遣刺客入京刺死宰相武元衡,並想焚掠東都洛陽。憲宗任用裴度為宰相,堅持討伐淮西,但數年討伐,久戰無功。

元和十二年(817),憲宗用李愬為唐(今河南唐河)、隨(今湖北隨縣)、鄧(今河南鄧縣)節度使,要他進剿吳元濟盤據的蔡州(今河南汝南)。李愬,字元直,甘肅臨潭人,名將李愬之後,為人有謀略,武藝過人,尤擅長騎射。李愬到任後,見軍士厭戰,為安定軍心,同時為麻痹淮西,絕口不提蔡州事。故意對迎接他的人說:「天子知恝柔而忍恥,故令撫養爾輩。戰者,非吾事也。」二月,李愬部下在巡邏中捉到吳元濟的捉生虞侯丁士良,李愬義釋丁士良,在他的幫助下攻取了淮西的據點文城柵和興橋柵,收復敵將李祐和李忠義。不久,裴度以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身份親臨郾城,統一指揮淮西軍事。冬十月,李愬接受李祐建議,雪夜飛奔蔡州,出其不意一舉攻佔,進入吳元濟外宅。吳元濟還以為是洄曲(淮西精兵所在地)將士來討寒衣!李愬生擒吳元濟,平定了淮西鎮。消息傳出,各藩鎮多震動。於是,平盧李師道獻沂、密、海三州;成德王承宗獻德、棣二州;幽州劉總也要求歸順朝廷。隨後,李師道反悔,不肯獻地。朝廷令宣武韓弘、魏博田弘正、義成李光顏、武寧(今徐州)李愬、橫海(今滄州)烏重胤共同討伐李師道,屢戰屢勝。元和十四年(819)平盧都知兵馬使劉悟殺李師道,歸順朝廷。憲宗收復了淄青十二州。淄青鎮自李正己從公元765年割據以來,長達四十五年。

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幽州、成德兩鎮反叛。第二年,魏博牙將、奚人史憲誠亦反叛,節度使田布自殺。三鎮聯合起來,又恢復了割據。太和三年(829),魏博軍嘩變,殺史憲誠,擁立牙將何進滔為節度使。此後,動亂不止,先後擁立韓君雄、樂彥禎、羅弘信,直到公元912年。魏博鎮自田承嗣到羅弘信,共割據一百五十年。

成德鎮以田弘正為節度使。長慶元年(821),都知兵馬使回鶻人王庭湊鼓動牙將殺死田弘正,自稱留後。朝廷不得已,任命他為成德節度使,直到公元921年,部將張文禮殺王氏繼承人。從李寶臣到王氏滅亡,成德鎮割據計一百六十年。

幽州鎮朱滔死後,將士擁立劉怦為節度使。後來,其子劉濟接任節度使。長慶元年(821),唐穆宗任張弘靖為幽州節度使,代替劉氏後人劉總。後內部不斷殘殺,互相代立,直到公元913年。李存勖殺節度使劉仁恭、劉守光。幽州鎮自李懷仙至劉守光割據達一百五十一年。

熱點內容
形容寫字好的成語 發布:2024-11-22 19:17:04 瀏覽:497
載字成語 發布:2024-11-22 18:41:35 瀏覽:360
成語車字的 發布:2024-11-22 18:31:31 瀏覽:810
我和小狗故事 發布:2024-11-22 18:23:00 瀏覽:462
國王和大臣的故事 發布:2024-11-22 18:12:10 瀏覽:428
成語行效什麼 發布:2024-11-22 17:57:48 瀏覽:875
秋天的成語詩句 發布:2024-11-22 17:31:28 瀏覽:435
丁丁的成語 發布:2024-11-22 17:31:16 瀏覽:911
有若的成語 發布:2024-11-22 17:26:18 瀏覽:852
結果成語 發布:2024-11-22 17:26:14 瀏覽: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