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2
1. 佛典故事總共有幾集
有幾種版本,常見的版本是7集,如下:
1.平等無私的世尊
2.誕生到涅槃
3.優波離出家
4.大迦葉
5.琉璃王子的憤怒
6.周利盤特
7.阿闍世王
生活,就是修行——最快速、也是最殊勝的修行方法……
佛法不離世間覺。佛到處都有,佛法就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
我們天天都在念:「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哪裡沒有佛啊?你的單位里怎麼沒有佛呢?你的家裡怎麼沒有佛呢?都有佛!哪裡都是凈土,哪裡都有佛!
每個人都有佛性,通過修行都能成佛。
怎麼修?
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修,不要將生活和修行分開。
現在很多人把它們分開了,「這是我修行的時間、這是我工作的時間、這是我休息的時間、這是我吃飯的時間……」那你還不是真正有修行的人。
學佛修行的時候,不一定要在佛堂里念經,也不一定是在壇城裡做課,在單位、在家裡也可以修,在哪裡都可以修。主要是發心,發善心、發慈悲心、發菩提心、發清凈平等心,任何時候都用這樣的心去做一切事情。這就是修行!
把修行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如果不發心,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造業;
如果發心了,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會有罪過。
發心了,就能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修行。
十大經典佛語中的愛情......佛談禪 我說愛 (安巴根德)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第一句語出金剛經: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真摯,羅密歐和朱利葉的忠貞:原來一個是傳說,一個是小說。
牛郎和織女的凄美,白雪公主與白馬王子的浪漫: 竟然一個是神話,一個是童話。《泰坦尼克》沉沒了,《魂斷藍橋》隕落了,《亂世佳人》在飄搖,《人鬼情未了》也已經離逝了!
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遙遠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像,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於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局,卻依然在憧憬。
經典二:不可說。
很多的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你自己去悟,去修心,如果什麼都依靠別人告訴你,那麼你就達不到自己修行開悟的目的了!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所以"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之所以佛陀有這么多經書,這么多語錄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著於文字就是這個道理.
看了再多的愛情電影,再經典的愛情小說也只是惘然,愛情是只有自己體會了才會明白!因為愛情也是不可說的。 陷入愛情的人是痴的,周圍的人永遠都不會明白局中人的感受!因為這種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雖然1000個幸福的結局都是相同的,可是其中的愛情經歷卻各不相同!只有戀人們自己知道他們的小秘密,對外人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經260字,短小精悍博大精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里的「色」和大家平常想的是兩個概念,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大概就是指物質的表像!擁有美麗的容顏的女人,總是會獲得眾多的青睞!可是再美麗的女人,依然會有蒼老的一天!當你老去以後,曾經的一切是否依然?原來當美麗凋謝的時候,一切才回歸本來面目!一切的風光與繁華,甜言與蜜語也只是過眼煙雲。女人,找個真正愛你的人,擁被入眠吧!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從而有效地規避風險,抵制誘惑。否則就會痛苦繞身。
充滿誘惑的塵世間,愛情是否真的那麼牢固呢?愛,是一種容易凋謝的花朵!而你,是清晨風中最讓人無可奈何的那朵玫瑰。當新的誘惑出現的時候,心中的慾望開始萌動!原來,愛情也是一種原罪。可是,偷食禁果之後的懲罰呢?迷失的人兒早已經沉迷而無法自拔!也許也只有體會真愛的人,面對著五色,才可以做到旗動、風動、心不動吧!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語出《佛典》,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誰人能有這樣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現在很多相愛的人,會因為對方的貧窮而離開!這是真正的愛情嗎?也許會有人說愛情和麵包的理論!可是,過去的老人們都說,有情飲水飽。我也相信:真正愛1個人,雖然貧窮,但是只要和心愛的人在一起,只是喝水都覺得飽!愛就是這樣的一種心境:得到了愛,就彷彿已經得到了全世界!
當面對自己心愛的人,不管身在何處,也如沐春風。記得天龍八部里,西夏選駙馬。當問到:平生之中,在什麼地方最逍遙快樂?段譽答到:枯井底,污泥處.為什麼呢?因為他在那裡得到了真愛!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萬發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你說:緣是山中高士晶瑩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說:緣是眾里尋她千網路,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說:緣是縱然兩情相悅,仍難逃宿命之劫。我說:緣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緣是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窗前點滴到天明。緣是無盡的思念。而我,傲立於沙漠中靜靜的看著它緣起緣滅。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還記得阿甘正傳裡面的阿甘。所有的追隨跑步者看到他突然停下來的時候,以為聖人要大講一番道理,他看了看成群的追隨者說到:I am tired。
愛情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最羨慕那些黃昏下,互相攙扶的老夫妻,他們一起回家,即使沒有說一句情話,可是只是一個微笑也已經勝過前言萬語!他們做到了「執子之手,與子諧老」的愛情境界,只是在這平靜的畫面中!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先說個故事,一位老人養兩只鳥兒,一雄一雌。老人每天都會帶著它們一同出去散步。雄鳥和雌鳥一左一右蹲在老人的肩膀上,雄鳥有時會飛出去溜一圈,但天黑之前,它准會自己飛回巢里。雌鳥卻從未曾離開過老人的肩膀。如此日復一日,一晃許多年過去了,一切從未改變過。直到那天,一切都與往常一樣。老頭吃完飯,又帶著兩只鳥兒去散步。忽然右邊肩膀上原本安靜立著的雌鳥一振雙翅,轉眼不見了蹤跡。雄鳥仰天長嘯,不見迴音。自此,雄鳥日日在巢中哀鳴,再也不肯離巢一步。三個月後,雄鳥鬱郁絕食而死。死前仍哀鳴不止。許多年過去了,直到老人去世,雌鳥再沒有回來過。只有那個早已廢棄的鳥巢,在風中獨自見證那段歷史。
看完故事,我掩卷長嘆。如此一雄一雌,與世間男女無異。現實生活中的男人,常常說自己喜新不厭舊,他們就像貪玩的孩子,總會瞅准一個空偷著出去玩玩,玩累了他們自然會回家。在外,他們可以風流快活;在家,他們也想做好丈夫好父親。他們腦子中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老婆和情人,最好是一舉兩得。他們中有些人即使曾失足變心,但在現實利弊輕重的權衡之下,在結發之妻眼淚的攻勢之下,在親朋好友群起而攻之的嚴峻形勢下,大多能改邪歸正、痛改前非,正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
而女人,她們往往視愛情若生命,在她們骨子裡,愛情這兩個字神聖而不可侵犯。而大多數女人又都是懷舊的,如果沒有傷及靈魂痛徹心骨的經歷她們是絕不會輕言放棄的,而女人一旦決意放棄,那她曾視之為生命的那份愛情定已全然摧毀,她早已沒有了退路。所以,女人一旦變了心絕了情,那是永遠都不會回頭的了。就如同那隻飛離主人肩膀的鳥兒,一去不返。女人的愛,因為忠誠,所以毅然決然。
經典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寫一偈來確定接班人,奪冠呼聲最高的神秀寫的是「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時慧能還是個勤雜人員,還不識字,找了個小沙彌給念了一遍,然後就說出了那個現在很知名的偈子(還得找人幫著寫在原作邊上),五祖看了之後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該同志尚未悟道,擦了吧」,但是半夜把慧能叫來上了一課小灶(有點西遊記的意思),然後為了避免紛爭,傳了學位就讓六祖趕快帶了衣缽溜了!
這四句主要講的是要人們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經中說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執著於空!
前兩句只不過借菩提樹和明鏡來講明:不要執著與事物。後兩句講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執著於道,反而與道越來越遠。禪宗主要闡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還記得馮龔相聲里說到:女人一輩子也聽不夠的是「我愛你」三個字,《過把癮》里的杜梅拿刀架在方言的脖子上就是為了聽他說這三個字!沒錯,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女性朋友都很愛聽這三個字,而且是百聽不厭。每個女人都希望有人愛她,但是其實這些只是形式而已!真正的愛往往都是很深沉的,是把愛放在心裡的!
這種愛,是沉靜;是一種內蘊深厚,雋永深沉的愛。它沒有曇花一現的驚艷,沒有「山無棱,天地絕,乃敢與君絕」的壯烈誓言。這是一種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愛;是攜手一起慢慢變老,共守日落日出從容的愛。這種愛,是流瀉指間清逸舒緩的琴音,滌盪浮躁的靈魂,舒展紛亂的心情,梳理出沉靜平和的人生。
太熱烈奔放的愛總是易於枝頭凋落,而平和沉靜的愛卻是暗香持久,心香永恆。當火焰般燃燒的愛情化為灰燼,當愛情的潮水慢慢消去,守望在那裡的,依然是一顆寬大博愛的心,包容接受撫慰著那顆傷痕累累的心。
當然,沉靜的愛絕不是沉悶的愛。那是心靈的守望,是一種心底深處深藏的真切牽掛。似清風,如明月,美麗而不媚俗,平和而不平庸,平靜卻不沉悶。透過愛的清清溪水,你會看到細石粒粒,看到游魚歡快地在溪水中游來游去。這種沉靜的愛所蘊含的美麗,是要用一輩子用心去讀的,才能在平淡真實中讀出鮮活和感動。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里有無數受苦的魂靈,不忍離去,於是留在了地府,並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於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於佛教的大乘.
記得木村演的一部電影里曾經這樣詮釋「愛」,說愛一個人就是當他幸福的時候你比他更幸福,當他痛苦的時候你比他更痛苦……
其實給別人幸福,被別人需要著,是一件能給自己帶來很大滿足與快樂的事情,至少我會很享受別人對自己的依戀,也同時依戀著別人,這是我與外部世界對話的方式,也願意相信這樣活著才算是完整而純粹的人生吧。
看完了《宮》,很喜歡裡面的律。他從小就什麼都沒有,失去了父親,失去了皇太子之位,失去了宮。但是14年以後,雖然經過母親的一番明爭暗鬥,他原本可以獲得王位,但是為了保全自己愛的人,為了自己的良心,他毅然選擇了犧牲自我的方法。
他頂替了信的莫須有的罪名,也頂替了母親暗中的罪行。這樣,皇室雖然恢復了太平,眾人皆大歡喜,然而律,還是一無所有地離開了皇宮,甚至是傷透了心地離開。彩京的不接受,恐怕是他心頭最大的傷痛。總覺得他的眼神充滿憂郁,臉上充滿了若有所思的神態。但是,也許他是感覺幸福的,因為他是為愛犧牲的,他成全了他。
宣化上人:八德是做人的基礎
(一)孝:就是孝順。孝順父母,這是為人子女的本份,孝順就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二)悌:就是悌敬,悌敬兄長。這是作弟弟的本份,悌敬是報兄長的恩。
(三)忠:就是盡忠。盡忠國家,這是作國民的責任,盡忠是報國家的恩。
(四)信:就是信用,信用朋友,對朋友言而有信,行必篤敬,不可失信用。
(五)禮:就是禮節。見到人要有禮貌,應該鞠躬,不行禮就是野蠻的行為。小朋友!見到師長要敬禮,見到父母要敬禮。
(六)義 :就是義氣。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無論誰有困難,要盡力去幫助,解決問題。對朋友要有道義,無條件援助,絕無企圖之心。
(七)廉:就是廉潔。有廉潔的人,無論見到什麼,不起貪求之心,沒有想佔便宜的心,而養成大公無私的精神。
(八)恥 :就是羞恥。凡是不合道理的事,違背良心的事情,絕對不做。人若無恥,等於禽獸一樣。
這八個字是做人的基礎,不要把它忘記。「言必忠信,行必篤敬」。說出的話,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打妄語。所做的事,必須要有恭恭敬敬的態度,認真去做,絕對不敷衍了事。
一切眾生性清靜,
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無罪福.
--------------南無迦葉佛
佛家故事 - 緣
從前有個書生, 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 書生受此打擊, 一病不起.家人用盡各種辦法都無能為力, 眼看奄奄一息. 這時, 路過一遊方僧人, 得知情況, 決定點化一下他.僧人到他床前, 從懷里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
書生看到茫茫大海, 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 路過一人, 看一眼, 搖搖頭, 走了.... 又路過一人, 將衣服脫下, 給女屍蓋上, 走了.... 再路過一人, 過去, 挖個坑, 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
疑惑間, 畫面切換. 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燭,被她丈夫掀起蓋頭的瞬間...書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釋道, 那具海灘上的女屍, 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 曾給過他一件衣服. 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
書生大悟, 唰地從床上做起, 病癒 !
幾年前, 初戀的愛人去世時, 我痛不欲生.有朋友就找來這故事開導我,讓我釋懷不少. 也許, 她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還我一片情吧.她做完了她想做的事, 就走了. 以後,我都用這個故事開導身邊的朋友.
緣這個東西, 是最不可思議的.電影'不見不散'的主題歌這樣唱道'這世界說大就大,說小就小.就算是我們今生的約定, 也要用一生去尋找....'
我們都在參加一場宏大的化裝舞會,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們尋覓著,渴望著....那指間, 相觸時被電擊的感覺. 那一刻,面具摘下了,顯現出真是的面目.
這之前, 我們都惶惑著,惶惑得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麼.直到你遇到一個人, 才恍然間了解了自己. 真正想要的,並非當初以為的.你驚訝於自己在對方面前表現出來的,竟然是和過去栽然不同的你!皆因你過去戴著面具.
緣分這東西不可強求. 該你的, 早晚是你的: 不該你的,怎麼努力,也得不到. 但無論任何時候, 我們都不要絕望.不要放棄自己對真, 善, 美的愛情追求.
人生的價值, 在某種意義上講, 就是愛和被愛的成熟.當真愛來臨, 如果也就成熟了.
隨緣............
隨意............
隨遇.........
隨喜..........
3. 求十個短篇佛教的故事…
2010-02-08 13:29:01 來自: 悲`馨(世事是空 真心才是實心) 一、放下
兩位禪者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走到一處淺灘時,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裡躑躅不前。由於她穿著絲綢的羅裾,使她無法跨步走過淺灘。
「來吧!小姑娘,我背你過去。」師兄說罷,把少女背了起來。
過了淺灘,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後和師弟繼續前進。
師弟跟在師兄後面,一路上心裡不悅,但他默不作聲。晚上,住到寺院里後,他忍不住了,對師兄說:「我們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親近女色,你今天為什麼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
「呀!你說的是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現在還掛在心上?」
二、還要我放下什麼
唐代,嚴陽尊者問趙州禪師:「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大意是:在禪修的道路上,我拋棄了一切,下一步怎麼做?
趙州禪師答:「放下吧。」
嚴陽尊者說,已經兩手空空,還要我「放下」什麼?
趙州禪師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來!」
嚴陽尊者聽到這里,忽然有所領悟。
三、洗缽去
唐代時,有參學禪法的僧人不遠千里,來到河北趙州觀音院(今柏林禪寺)。早飯後,他來到趙州禪師身前,向他請教,「禪師,我剛剛開始寺院生活,請您指導我什麼是禪?」
趙州問:「你吃粥了嗎?」
僧人答:「吃粥了。」
趙州說:「那就洗缽去吧!」
在趙州禪師話語之中,這位僧人有所省悟。
趙州的「洗缽去」,指示參禪者要用心體會禪法的奧妙處,必須不離日常生活。這些日常的喝茶吃飯,與禪宗的精神沒有絲毫的背離。
四、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獨坐參禪,默然不語。師父看出其中玄機,微笑著領他走出寺門。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間彌漫著清新的空氣,半綠的草芽,斜飛的小鳥,動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在安祥打坐於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納悶,不知師父葫蘆里賣的什麼葯。
過了一個下午,師父起身,沒說一句話,打個手勢,他把一休領回寺內。
剛入寺門,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兩扇木門,把一休關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師父的旨意,獨坐門外,思悟師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連鳥語水聲也不再明晰。
這時,師父在寺內朗聲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開寺門,走了進去。
師父問:「外面怎麼樣?」
「全黑了。」
「還有什麼嗎?」
「什麼也沒有了。」
「不」,師父說:「外面,清風、綠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領悟了師父的苦心。
五、磨磚作鏡
道一十二歲時到南嶽衡山,拜懷讓禪師為師,出家當了和尚。
一天,懷讓禪師看道一整天獃獃地坐在那裡參禪,於是便見機施教,問:「你整天在這里坐禪,圖個什麼?」
道一說:「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拿起一塊磚,在道一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道一被這種噪音吵得不能入靜,就問:「師父,您磨磚作什麼呀?」
懷讓禪師:「我磨磚作鏡子啊。」
道一:「磨磚怎麼能作鏡子呢?」
懷讓禪師:「磨磚不能作鏡子,那麼坐禪又怎麼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麼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禪師:「這道理就好比有人駕車,如果車子不走了,你是打車呢?還是打牛!」
道一沉默,沒有回答。
懷讓禪師又說:「你是學坐禪,還是學坐佛?如果學坐禪,禪並不在於坐卧。如果是學坐佛,佛並沒有一定的形狀。對於變化不定的事物不應該有所取捨,你如果學坐佛,就是扼殺了佛,如果你執著於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聽了懷讓禪師的教誨,如飲醍醐,通身舒暢。
六、人生鹹淡兩由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師因戰事而滯留寧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來拜訪。他看到弘一法師吃飯時,只有一道鹹菜。
夏丏尊不忍地問:「難道這鹹菜不會太咸嗎?」
「咸有鹹的味道。」弘一大師回答道。
吃完飯後,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
夏丏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麼喝這平淡的開水?」
弘一大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七、八風吹不動
蘇東坡在江北瓜州任職時,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祥師是至交,兩人經常談禪論道。
一日,東坡居士自覺修持有得,即撰詩一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詩成後遣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品賞,禪師看後,拿筆批了兩個字,即叫書童帶回。
蘇東坡以為祥師一定是對自己的禪境大表贊賞,急忙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兩個字:放屁。
這下東坡居士真是又驚又怒,即刻乘船過江找佛印理論。
船至金山寺,禪師早已在江邊等候,蘇東坡一見佛印立即怒氣沖沖的說:「佛印,我們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認同我的修行,我的詩,也不能罵人啊!」
禪師大笑說:「咦,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個屁字,就讓你過江來了?」
蘇東坡聽後恍然而悟,慚愧不已。
八、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鳥巢禪師請教:「佛法的大意是什麼」
鳥巢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聲,說:「這個,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
鳥巢禪師說:「雖然三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夠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禮退下了。
九、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同游靈隱寺,來到觀音菩薩的像前,佛印禪師合掌禮拜。
忽然,蘇東坡問了一個問題,「人人皆念觀世音菩薩,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們一樣,掛著一串念珠?觀世音菩薩念誰?」
佛印禪師:「念觀世音菩薩。」
蘇東坡:「為何亦念觀世音菩薩?」
佛印禪師:「他比我們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十、先把你的杯子空掉
有一天,一位在大學里教授禪學的教授來請教南隱禪師,什麼是禪。
南隱禪師以茶相待。他將水注入來賓的杯中。杯子滿了,南隱禪師好像沒有發覺,他繼續往杯子里注水。
望著茶水溢出杯來,滿桌都是,教授忙著用紙巾拭水,並對南隱禪師說:「杯子滿了,茶水已經漫出來了,禪師不要再倒了。」
南隱禪師停下來。
「你就像這杯子,」他微笑著說:「你的頭腦里裝滿了你對禪的看法和想法,卻來問我。如果你想讓我說如何是禪,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來啊。」
4. 答非所問的佛典故事
從前有兩個孩子在河裡游泳。一個說:『喂!我們來個賭好不好?』『如何賭法?』『我們鑽到水底,在河裡最低處,抓一把沙或泥土上來,先上來的人就是贏。』『好吧,就這樣一言為定!』二人先游到河的最中央,叫一聲開始,二人都鑽到水中去,等一會二人都一起游上來,可以說二人的游技都旗鼓相當。二人都抓一把東西回來。
一個抓的是泥巴,一個抓的白色的毛發。』『可能是仙人的胡須。』『怎麼知道是仙人的胡須?』『因為仙人都是在河邊修行的,仙人剔除胡須扔到河裡,給我抓住的。』『聽說仙人身上的一毛一發,都是世間稀有的珍寶,我們已然得到仙人的胡須也是運氣好。』『是不是仙人的胡須現在還不能確定,必須有一位仙人給我們證實。』
於是二人緣河邊上遊走,欲尋一位仙人給他們證明確是仙人的胡須。走了不久便遇著一位全身毛發都白的仙人。他們兩個人恭恭敬敬的向仙人行禮,然後問:『請問大仙這個東西是不是仙人的胡須?』仙人仔細的端詳了一番,沒有直接答他們所問,只拿了一把米和麥,放到口裡嚼了一會,才吐出來說:『這是孔雀糞。』仙人說完了,就閉目不再說話了,兩個孩子聽得莫名其妙,究竟仙人講的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禪師往往答非所問,譬如說人問:『佛法的大意是什麼?』他答:『麻三斤。』人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他答:『牛糞。』這是為什麼呢?禪的意義是要自參自悟,經他人的解說,是他人的與你的自性無關,故不用語言文字解說也不直接解答你的問題。
一般人都是同業才能相應——智識思想差不多,才能互相了解。若是智識思想懸殊,亦會答非所問或會錯了意。達摩初來東土見梁武帝,帝問:『朕建寺度僧不知有何功德?』答『並無功德。』帝問:『對朕者誰?』答:『不識』。話不投機,達摩於是到小林寺面壁九年,遇神光才傳法給他。
為什麼會話不投機呢?因為每個人的智識高下不同、思想、個性,對事事物物的了解不同,對佛法的了解程度也不相同,所以話不能投機。佛是最高智慧者,說法應機,所以經典也有權說實說深說淺說,方便說,究竟說。各人研究經典,所了解不同,所以各有所見地,正知正見各有所見,邪知邪見也各有所見,如何分別是與非呢?那就佛經典作印證了*經典譬如照妖鏡,邪知邪見的人慾投機取巧即無所遁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