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下江南歇後語
❶ 歇後語「曹操南下—— 」 後面接什麼
曹操下江南——來得凶,敗得慘
《三國演義》中的歇後語:
1、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2、孔明給周瑜看病——對症下葯
3、諸葛亮弔孝——裝模做樣
4、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5、劉備借荊州——有借無償
6、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7、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8、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9、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10、關羽失荊州——驕兵必敗
11、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1)曹操下江南歇後語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
1、簡介: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
2、藝術特色:
《三國演義》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羅貫中將來自雅、俗兩個不同層面的文化融為一體,並按自己的主體認識、價值觀念和藝術好惡加以扭合,從而使作品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蘊涵。
在《三國演義》中,既有上層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折光,又沉澱著廣大、深沉的民間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同時也是一部民眾眼中的政治、軍事史。
❷ 有關《三國演義》里人物的歇後語
1、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赤壁大戰前夕,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十萬余支箭,立下奇功。
2、曹操下江南——來得凶,敗得慘
曹操帶兵南下江南,殺的劉備東奔西逃,打下江夏。臨江陳兵,號稱80萬,預攻孫權,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
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曹操倉皇逃路,羞於華容道,返回只有千餘騎。
3、曹操遇蔣干——倒了大霉
赤壁大戰前夕,曹操親率百萬大軍,駐扎在長江北岸,意欲橫渡長江,直下東吳。東吳都督周瑜也帶兵與曹軍隔江對峙,雙方劍拔弩張。
曹操手下的謀士蔣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讀書,便向曹操毛遂自薦,要過江到東吳去作說客,勸降周瑜。
結果周瑜設下計策,令蔣干盜得假冒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蔣干獻書曹操,令斬了蔡瑁、張允。
然而周郎破曹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避難江東的龐統雖想出了連環計,但如何讓龐統平安過江,又如何使曹操不生疑竇?正在周瑜為此發愁的時候,蔣干又來了。是他把龐統引見給曹操,曹操輕信了名士龐統獻的連環計,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蔣干兩次過江,兩次中計。不僅葬送了曹魏的83萬人馬,連曹操本人也差點命喪黃泉。
4、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馬昭是三國時魏臣,繼其父司馬懿及其兄司馬師之後,繼續發展司馬家族的勢力,權傾朝野。魏帝曹髦以「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
後率人討伐司馬昭,被其黨羽刺死,而司馬昭未受追究,後來更被封為晉王,死後其子司馬炎篡魏自立。 後來,人們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說明陰謀家的野心非常明顯,已為人所共知。
5、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曹操經常患頭風,病起來頭疼的很厲害。有一次,疼痛難忍,手下將軍說華佗是神醫,治病葯到病除。於是曹操叫人把華佗請來。
結果華佗說:「治丞相的病,需把頭顱切開,取出風涎。方可痊癒。」曹操一聽,嚇了一跳,說:「把頭顱切開,人安能復活。」於是把華佗關入大牢。後來把華佗殺了。從此,曹操的頭經常疼,最終因為頭疼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