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琴台典故

琴台典故

發布時間: 2023-01-22 00:25:27

『壹』 武漢有歷史典故的地名

1、武漢長春觀

長春觀,中國著名的道教場所之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道觀坐落在武漢市內雙峰山南側,傳說道教的祖師老子曾經在這里停留,早在公元前3世紀這里就開始有道教建築出現。元朝時,全真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丘處機來到這里修煉和傳教,使它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因為丘處機被稱為長春真人,所以道觀就稱為長春觀。

2、古琴台

古琴台始建於北宋時期,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鍾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後,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台以紀念。

3、鸚鵡洲

地名,原在武漢市武昌城外江中。相傳由東漢末年禰衡在黃祖的長子黃射大會賓客時,即席揮筆寫就一篇《鸚鵡賦》而得名。 後禰衡被黃祖殺害,亦葬於洲上。後來,歷代不少名人縱觀大江景色,留下了很多詩篇。

4、卓刀泉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曾駐兵於武昌伏虎山麓一帶。當時部隊缺乏飲水,「羽用刀卓也」,於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禎喝過這兒的泉水,極為贊賞,於是築井台建井亭,並手書「卓刀泉」三字。

5、武漢蛇山

三國時期,蛇山稱江夏山,又名紫竹嶺。北魏時稱黃鶴山,宋朝稱石城山,元朝時稱長壽山,明朝時被譽為金華山和靈山。其間,以蛇山為山名,是南宋詩人陸游的《入蜀記》中「繚繞為伏蛇……」故後世稱蛇山者為多;至清乾隆《江夏縣志》已有蛇山之名。1909年《湖北省城內外詳圖》正式標名為蛇山。

『貳』 關於古箏,古琴的典故

古箏

箏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用於豎著揮起打敵人還有一句古話叫「箏橫為樂,立地成兵」。後來在上面加上琴弦,撥動時發現悅耳動聽,於是發展成樂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箏這種體形龐大、質量不輕的兵器就被遺棄了。所以眼下人們見到的箏都是以樂器的形式出現的,形態優美,並附有裝飾。

古琴

西周時的鍾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在《詩經》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關於琴的記載,戰國時期隨著音樂的發展,琴樂也得到了很大地發展和普及,從而涌現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傳誦。

琴作為主要的樂器,被賦予禮制修心養性的功能和審美,所謂「君子之近琴瑟,此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

(2)琴台典故擴展閱讀

古箏

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25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

通常古箏的型號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與繆金林共同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箏弦數21根。

古琴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列子式、伶官式、蕉葉式、神農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亞額式、鍾離式(鶴鳴秋月琴)、劍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最著名的九霄環佩就是伏羲式。

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圓底扁,象徵天地;琴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叄』 「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典故

春秋時代,有個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兩人分別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里相會。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於是,伯牙就順著上次鍾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聽子期的家。這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時擔心伯牙會這在里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伯牙。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曲畢,就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並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典故,後有稱頌其事,在此築館紀念,稱為琴台,現琴台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跡勝地。2又有說,史載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聽了老人的話,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能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兩人千古傳誦的詩篇: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高山流水覓知音!!

『肆』 琴台這首古詩有什麼表現手法

琴台(司馬相如宅在州西笮橋,北有琴台)
[ 唐 ] 杜甫
原文
茂陵多病後,尚愛卓文君。
酒肆人間世,琴台日暮雲。
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
歸鳳求皇意,寥寥不復聞。
譯文
司馬相如雖已年老多病,但仍像當初一樣愛戀卓文君。
不顧世俗禮法開著賣酒店鋪。在琴台之上徘徊,遠望只見碧空白雲。
琴台旁的野花,文君當年臉頰上的笑靨;一叢叢嫩綠的蔓草,彷彿是昔日所著的碧羅裙。
司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千古奇事,後來幾乎聞所未聞了。
這首詩通過琴台及其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愛情故事,表現了詩人對真摯愛情的贊美。前兩聯先從相如與文君的晚年生活著墨,後回溯到他倆的年輕時代,寫他倆始終不渝的真摯愛情;頸聯由眼前之景聯想,再現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尾聯寫相如與文君違抗禮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後來幾乎是無人繼起了,詩人深深地了解相如與文君,發出了這種千古知音的慨嘆。
「茂陵多病後,尚愛卓文君」從相如與文君的晚年生活著墨,寫他倆始終不渝的真摯愛情。這兩句是說,司馬相如雖已年老多病,而對文君仍然懷著熱烈的愛,一如當初,絲毫沒有衰減。短短二句,不同尋常,用相如、文君晚年的相愛彌深,暗點他們當年琴心相結的愛情的美好。
「酒肆人間世」一句,筆鋒陡轉,從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倆的年輕時代。司馬相如因愛慕蜀地富人卓王孫孀居的女兒文君,在琴台上彈《鳳求凰》的琴曲以通意,文君為琴音所動,夜奔相如。這事遭到卓王孫的竭力反對,不給他們任何嫁妝和財禮,但兩人決不屈服。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夫妻倆便開了個酒店,以賣酒營生。「文君當壚,相如身自著犢鼻褌,與庸保雜作,滌器於市中」(《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一個文弱書生,一個富戶千金,竟以「酒肆」來蔑視世俗禮法,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氣的。詩人對此情不自禁地表示了贊賞。
「琴台日暮雲」句,則又回到詩人遠眺之所見,景中有情,耐人尋味。我們可以想像,詩人默默徘徊於琴台之上,眺望暮靄碧雲,心中自有多少追懷歆羨之情。「日暮雲」用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語,感慨今日空見琴台,文君安在,引出下聯對「野花」、「蔓草」的聯翩浮想。這一聯,詩人有針對性地選擇了「酒肆」、「琴台」這兩個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體現了相如那種倜儻慢世的性格,又表現出他與文君愛情的執著。
前四句詩,在大開大闔、陡起陡轉的敘寫中,從晚年回溯到年輕時代,從追懷古跡到心中思慕,縱橫馳騁,而又緊相鉤連,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兩句,再現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相如的神彩則伴隨文君的出現而不寫自見。兩句是從「琴台日暮雲」的抬頭仰觀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台旁一叢叢美麗的野花,使作者聯想到它彷彿是文君當年臉頰上的笑靨;一叢叢嫩綠的蔓草,彷彿是文君昔日所著的碧羅裙。這一聯是寫由眼前景引起的,出現在詩人眼中的幻象。這種聯想,既有真實感,又富有浪漫氣息,宛似文君滿面花般笑靨,身著碧草色羅裙已經飄然悄臨。
結尾「歸鳳求凰意,寥寥不復聞」兩句,明快有力地點出全詩主題。這兩句是說,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禮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後來幾乎是無人繼起了。詩人在憑吊琴台時,其思想感情也是和相如的《琴歌》緊緊相連的。《琴歌》中唱道:「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頡頡頏頏兮共翱翔。」正因為詩人深深地了解相如與文君,才能發出這種千古知音的慨嘆。這里,一則是說琴聲已不可再得而聞;一則是說後世知音之少。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詩人眼中決不是一般後世輕薄之士慕羨風流,而是「頡頡頏頏兮共翱翔」的那種值得千古傳誦的真情至愛。
這首詩在人物描寫、典故運用方面很是成功,詩寫得語言樸素自然而意境深遠,感情真摯。在藝術上,首先,人物描寫生動形,十分傳神。其次,典故的運用,借他人之情表自己之意。再次,時空跨越,意境深遠。

『伍』 「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典故

典故:相傳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沒有知音,十分寂寞。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著聽著,停住了腳步。坐在俞伯牙的對面,說出了俞伯牙彈奏的心中所想的。這個人就是鍾子期。兩人結成了忘年之交。他們約好在兩年之後,在他們兩個坐著的地方見面。

可是兩年之約到了,俞伯牙拿著琴在這里等,不見鍾子期的影子。等著等著,來了一個老翁,自稱是鍾子期的父親,是專門來替鍾子期來赴約的。老翁向俞伯牙說明了來意。原來鍾子期的臨終遺言就是同俞伯牙的約定。

俞伯牙跪拜在老翁的面前,悲痛欲絕。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一說河邊)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看出了俞伯牙和鍾子期深厚的友誼,所以人們常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5)琴台典故擴展閱讀:

1、典故人物簡介

俞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生的故事。

據余氏宗譜記載,伯牙實姓余,名瑞,字伯雅,善鼓瑟子期贊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父余綸,子一仲霄。

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正巧遇見,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2、現實意義

如何交朋友,古人已為我們現代人做出了光輝的典範。同朋友的交往要守信。信在五常中是最後一個字,但是五常的基礎。在現代的廣泛的社交活動中,我們還得講一講朋友之間的信義。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朋友,不要失去了才惋惜。

熱點內容
形容沖刺的成語 發布:2024-11-23 13:01:17 瀏覽:166
的故事漫畫 發布:2024-11-23 12:47:49 瀏覽:261
什麼什麼蛇什麼成語 發布:2024-11-23 12:37:45 瀏覽:947
什麼什麼天日的成語 發布:2024-11-23 11:46:30 瀏覽:809
關於房子的成語 發布:2024-11-23 11:46:29 瀏覽:857
人參姑娘的故事 發布:2024-11-23 11:37:06 瀏覽:761
本字成語 發布:2024-11-23 11:31:10 瀏覽:836
水滴和石頭的成語 發布:2024-11-23 11:18:59 瀏覽:161
形容長城的成語 發布:2024-11-23 10:14:28 瀏覽:518
給字的成語 發布:2024-11-23 10:02:57 瀏覽: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