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的寓意
① 苓,在名字中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líng 部 首源 艹 筆 畫 8 五 行 木 繁 體 苓 五 筆 AWYC
名稱 : 橫、 豎、 豎、 撇、 捺、 點、 橫撇/橫鉤、 點、
基本釋義
已與權威書籍校驗
見〔茯苓〕
網路漢語 AI讓學習更簡單 立即下載
詳細釋義
〈名〉
(形聲。從艸,令聲。本義:植物名。苓耳,即卷耳)
葯草名。茯苓、豬苓皆簡稱苓。茯苓是寄生於松樹根下的一種菌類植物。豬苓是楓樹苓,生於楓根下的一種植物。二者均可入葯
苓,卷耳也。——《說文》
失時者苓落。——《漢書·敘傳》
山有榛,隰有苓。——《詩·邶風·簡兮》
又如:苓龜(中葯名。即茯苓。因上等茯苓烏龜狀而得名)
豬屎 。
如:苓通(喻賤物。豬糞叫苓,馬糞叫通)
〈形〉
零落。同「零」
得氣者蕃滋,失時者苓落。——《漢書·敘傳上》
又如:苓落(草木凋落。同「零落」)
草木青翠 。
如:苓蘢(草木青翠茂盛的樣子)
② 芩的寓意是什麼
芩,五行屬木,原意指草本植物,用到女孩的名字里寓意清純高潔,氣質清雅,溫柔善良。
③ 詩經中的苓是什麼
返回
草木詩經—— 一個媒體人對《詩經》的解讀
苓:赫如渥赭 公言錫爵
2019-09-10 06:29:44.0
既然說了苦,就連帶著把苓和葑一道說了。先來苓吧。
上篇提到《唐風·采苓》,或許還有點印象,所謂「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苟亦無信」。這兒用了《毛傳》的註解,即「苓,大苦」,引出苓、荼、葑的起興,緣自口感令人不適。這是一家之言,補充一個大師的理解,俞樾的《平議》如此這般推論,「苓之言,憐也;苦之言,苦也;葑之言,從也」,所謂「憐也」並非沒有依據,也在其他詩里有所印證。
苓所在的詩,不多,兩首,此前都提到過。除了《采苓》,另一首是《邶風·簡兮》,內容也不復雜,贊美跳萬舞的男子美。「簡兮簡兮,方將萬舞」,開門見山,然後說跳舞的男子帥氣,用力如猛虎,奮鞭自抑揚,左手執樂器,右手秉雉羽,面色紅彤彤,主人急贈酒,「赫如渥赭,公言錫爵」。然後,「榛」「苓」並置,「山有榛,隰有苓。雲誰之思,西方美人」。按照余冠英的說法,「以大樹小草對舉的往往是隱語,以木喻男,以草喻女」。跟俞樾心有戚戚,以苓為憐,盡管——榛樹只是灌木、小喬木,與《簡兮》里的「日之方中」「有力如虎」並不十分匹配。
苓的對位,與上篇的結論頗有幾分神似,遍翻典籍,其間糾纏的,正是兩種相剋又相生的味覺,苦與甘。以《集傳》為例,朱熹原注如此,「苓,一名大苦,葉似地黃,即今甘草」。
以苓為甘草,算是主流意見。植物學家潘富俊從習性說,甘草產於乾燥且排水良好的地方。植物手冊里也是類似觀點,但是它的分布主要在華北、西北,甚至荒漠也頗為常見(《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別手冊(荒漠冊)》),「生於乾旱山坡」,或「乾旱沙地、河岸沙質地、山坡草地和鹽漬化土壤」。盡管有「河岸沙地」這么一個點,但與「隰有」的其他物種——比如楊、榆、紅蓼,甚至荷花——明顯的喜水性,還是有點偏離。
當有人提出「地黃」這個選項,選擇的天平,明顯就有些傾斜了。地黃,生境廣泛,是北方中國田野間不起眼的一種小草。個子不高,連上花葶也就尺余,到成人小腿的一半。葉子也不繁,從根部生出,美名曰「蓮座狀」,全株密披長白柔毛,跟小株的煙草近似。總狀花序頂生,頭頂一叢花,花冠二唇形,像有長管的喇叭,紫紅色至棕紅色。
妙就妙在,地黃非常完美地兼具甘苦二性。說甜,先聽聽小名,「米罐棵」「蜜糖管」「地髓」。怎麼回事呢?北方野地里長大的孩子們最清楚。地黃頭頂的那一叢花,隨便拔一朵,在尾部那麼一嘬,甜滋滋的,不至於跟蜜糖一樣吧,但在沒個零嘴、玩意的年代,也算是一樂。至於苦,是指地黃的根,中葯管剛挖出來的叫「鮮地黃」,口感甜苦交合,雖是跟「大苦」有些距離,但比甘草的「無苦」要更靠譜一些。在中葯里,這是鼎鼎大名的一種葯材,鮮地黃清熱生津、止血;生地黃,即干制後,清熱涼血、養陰。
更有意思的是熟地黃,即酒炙之後,可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以此為主的中成葯,有葯店隨處可見的六味地黃丸、桂附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等。熟悉的人應當曉得,以滋補為名,目的多為讓人面色紅潤,「赫如渥赭」,而所謂「公言錫爵」,葯引多用黃酒送服。「山有榛,隰有苓」,當是詩經與葯經的別樣巧合!
說起來,詩經里的植物多是北方多見,南方的植物即便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比重甚小。俞樾久居江南,甘草、地黃,「見本不見末」,不免在遙想之際為草木注入幾分浪漫。無論切實抑或誤會,浪漫本就是一道別致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