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馬的典故成語

馬的典故成語

發布時間: 2023-01-20 14:39:36

A. 關於馬的成語以及典故

1、一馬當先

【注音】yī mǎ dāng xiān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陣,一馬當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之勢。」

【解釋】原指作戰時策馬沖鋒在前。形容領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眾前面,積極帶頭。

典故:

一馬當先的成語故事講的是三國時,黃忠的軍隊來到定軍下,黃忠找法正商量攻打定軍山的作戰方案。法正指著定軍山西面的一座高山說:「這座山比定軍山高,如果攻佔它,居高臨下,定軍 山上的情況就看得一清二楚,拿下定軍山易如反掌。」黃忠抬頭觀察了一蕃,當天半夜就發動了進攻,佔領了山頭。

法正說:「老將軍,請您帶領軍隊在半山腰,我 在山頂監視。夏侯淵的軍隊來攻打,我就舉旗幟為信號。舉白旗,老將軍就緊守不出擊;舉紅旗,就立即沖下山狠狠的打。這樣,一定能取得勝利。」黃忠完全贊成。

夏侯淵得知對面的高山失守後極為僨怒,下決心把它奪回來。張頜勸他說這是法正的計謀,應該堅守,決不可出去。但是,夏侯淵聽不進去。

他親自帶領一支軍隊下 山,圍住那座高山,大聲叫罵,向黃忠挑戰。法正在山頂上舉起白旗,黃忠看見,守在山腰不下來。

到了下午,法正發現魏軍已經疲勞,乘他們沒有防備,連忙揮舞 紅旗。黃忠看到信號後,發起進攻。隨著一片喊殺聲,黃忠已飛沖到夏侯淵面前,夏侯淵被連頭帶肩砍作兩段。

黃忠斬了夏侯淵,奪下了頂軍山,為奪取整個漢中掃除了障礙。

2、指鹿為馬

【注音】zhǐ lù wéi mǎ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解釋】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典故:

指鹿為馬的成語故事說的是秦始皇死後 ,趙高和李斯專政 , 他們為保住自己權勢 , 假傳「聖旨」,令本應繼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兒子扶蘇自殺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趙高則做了宰相高職。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趙高仍不滿足,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從他,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

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誰。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

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

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

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陷害。

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大言不慚地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結果,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說真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從此,留下「指鹿為馬」成語。

3、馬首是瞻

【注音】mǎ shǒu shì zhān

【出處】《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解釋】首:頭;瞻:往前或向上看。馬首是瞻,原指作戰時士卒看主將的馬頭行事。後比喻服從指揮或依附某人。

典故:

馬首是瞻的成語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秦國十分強大,常欺負那些弱小的諸侯國。引起了眾諸侯國的強烈反感。公元前559年,晉悼公聯合了其他諸侯國,組成聯軍去攻伐秦國。

指揮諸侯聯軍的是晉國的大將荀偃。他原先估計,秦國得知諸侯聯軍來進攻,肯定會驚慌失措,戰爭很容易取勝。

沒想到聯軍內部各懷異志,並不齊心,士氣也很低落,秦國得知這些情況,所以一點也不怕,根本就沒有求和的表示。秦軍還在涇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聯軍的士兵。

看到這種情況,荀偃就想早點發動總攻,他向聯軍將領發布命令說:明天早上雞一叫,我們就准備出發,各軍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陣。作戰時,大家都看著我的馬頭來行動,我指向哪裡,大家就奔向哪裡。

荀偃手下的將領聽了他的話,覺得他太專橫了,很反感。有個將領說:晉國從來就沒有下過這種命令。你要向西去打秦國,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馬頭可要向東,回到我們晉國去。

其它諸候國的將領看到晉國的將領帶兵回國,也紛紛撤回自己國家去了。全軍頓時不戰自亂,荀偃眼看無法挽回,也只好狼狽地撤軍了。

4、聲色狗馬

【注音】shēng sè gǒu mǎ

【出處】宋 蘇轍 《龍川別志》卷上:「人主少年,當使知四方艱難。不然,血氣方剛,若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作矣。」

【解釋】指室內、戶外一切娛樂活動。指放棄內心精神世界的追求,追逐外在的娛樂活動。「聲色」、「狗馬」都是以事物的特徵、工具代指事物本身。

典故

聲色狗馬的成語故事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隋煬帝的長子楊昭,即元德太子,卒於大業二年。當時,朝中官員都認為煬帝次子楊暕理所當然就是儲君。

楊暕既為皇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的品行卻很差不及兄長楊昭,平時驕縱恣肆,行為不端。他周圍的也是一幫齷齪小人,楊暕常派人多方搜尋聲色狗馬,供自己恣意淫樂。

那時,有個京兆人名達奚通,有個小妾王氏擅長唱歌,一時間達官貴人爭相邀她出入華堂宴會,後來竟常到楊暕府中一展歌喉。有個御史向皇帝告發此事,煬帝很生氣,派了1000多名士兵,搜查楊暕的府第,嚴厲查處了與此有關的人。

楊暕的妻子韋氏死後,楊暕就同韋氏的姐姐元氏私通,元氏生下一女,楊暕居然暗底里把他的親信喬令則一幫人叫到府中,為此設宴慶賀,鬧得不可開交。喬令則等人把楊暕的帽子脫下來,說應該戴上皇冠才對,又說元氏應為皇後。

後來煬帝知道這事,氣得半死,下令處死喬令則等人,元氏賜死,楊暕手下的其他狐群狗黨也被發配充軍。

隋煬帝自己荒淫無度,兒子又如此不爭氣,再加上內政外交政策的失當,因此隋朝統治不滿40年就宣告滅亡。

5、千軍萬馬

【注音】qiān jūn wàn mǎ

【出處】《梁書·陳慶之傳》:「先是洛陽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解釋】形容雄壯的隊伍或浩大的聲勢。

典故:

千軍萬馬的成語故事講述的是事情發生在南北朝時期,當時梁武帝命大將陳慶之率軍伐北魏,陳慶之一路所向披靡,一直攻打滎[xíng]陽城下,他鼓舞士氣,以7000人戰勝魏軍30萬人,直向洛陽。他的將士身著白色戰袍,十分威武。

魏人不禁感慨:「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B. 主要關於馬的成語故事

有位擅長推測吉凶掌握術數的人居住在靠近邊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不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許多匹良駒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

那老人又說:「這怎麼就不是一種災禍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

那老人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被徵兵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眾多。惟有塞翁的兒子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塞翁失馬

成語解釋: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

讀音:sài wēng shī mǎ

出處:宋·魏泰《東軒筆錄》:「魯公有柬別之;略曰:『寒翁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後必為福。』」

白話釋義:魯公有另外的選擇;大意是說:『寒翁失馬;現在不值得悲傷;楚相斷蛇;以後一定會是幸福。』

(2)馬的典故成語擴展閱讀

近義詞:因禍得福、北叟失馬

1、因禍得福

讀音:yīn huò dé fú

解釋:變壞事為好事。

出處:《史記·管晏列傳》:「其為政也,善因禍為福,轉敗為功。」

白話釋義:他為政的,善於因禍得福,轉敗為勝。

2、北叟失馬

讀音:běi sǒu shī mǎ

解釋:比喻禍福沒有一定。

出處:《舊唐書·蕭瑀傳》:「應遭剖心之禍,翻見太平之日,北叟失馬,事亦難常。」

白話釋義:應遭剖心之禍,翻到太平的日子,北叟失馬,事情也難長久。

熱點內容
歐美故事 發布:2024-11-01 20:09:33 瀏覽:27
鼓鍾猜成語 發布:2024-11-01 20:01:53 瀏覽:965
猜成語可字 發布:2024-11-01 20:01:11 瀏覽:727
鳥王的故事 發布:2024-11-01 19:46:46 瀏覽:886
金輝成語 發布:2024-11-01 19:01:59 瀏覽:186
灰姑娘的故事3歌曲 發布:2024-11-01 19:00:33 瀏覽:766
舟猜成語 發布:2024-11-01 18:52:30 瀏覽:528
木打成語 發布:2024-11-01 18:46:56 瀏覽:320
七和七的成語 發布:2024-11-01 18:42:36 瀏覽:587
看圖猜成語生 發布:2024-11-01 18:01:27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