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莨苕葉寓意

莨苕葉寓意

發布時間: 2023-01-19 14:15:24

『壹』 傢具雕花西番蓮寓意和由來

「西番蓮紋」由明代傳入至清代盛行,得到了廣泛地應用,集合了中式的纏枝紋和西方莨苕葉雕刻各自的特點,形成了極富張力的花卉紋飾,常被用在建築雕刻、傢具雕刻等地方。西番蓮紋的寓意,表示連綿不絕,也有對官員清正廉潔、婦女潔身自好的贊譽之意。

『貳』 歐洲傢具刻畫的圖案藤蔓是什麼寓意

傳統的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和珍貴的文化遺產,其裝飾部位的圖案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傢具裝飾圖案的不同特性也是構成傢具歷史上不同藝術風格的重要元素;每一個裝飾要素在傢具的整體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從而豐富了傢具的造型,並形成了傢具的多樣化。莨苕、月桂樹、貝殼、獅、老鷹等都是歐洲古典裝飾藝術中常用的主題。它們都代表著什麼樣的寓意呢?


莨苕 (liáng tiào)

生長在歐洲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它有美麗的鋸齒形葉子與優雅的姿態,因而被古希臘的藝術家和工匠們廣泛應用於裝飾藝術之中。從拜占庭風格、哥特式風格到文藝復興風格,莨苕葉幾乎是所有西洋風格藝術中最普遍的裝飾主題。梵蒂岡的枝狀燭台、羅馬的萬神殿圓柱、巴黎聖母院的牆壁都將造型各異的莨苕葉刻於其上。

莨苕紋樣在西方的設計裝飾中大量存在,是西方不同文化形態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裝飾紋樣,對裝飾藝術史有著極大的意義。它經常以莨苕植物藤蔓為紐帶,互相交錯,以葉片為點綴,穿插少量花蕾,具有連續性和很強的「適合紋樣」的特點,用生動的線條構成生命化的有機紋樣,富於韻律、節奏鮮明,使人們感受到一種植物紋樣風格化和生成過程中所承載的人類情感,其產生的藝術效果能使人產生鮮花、綠葉、陽光、波浪等積極、愉悅的聯想;有古典的、貴族的氣息,並有吉祥如意、祈求平安的寓意。


月桂樹

歐洲古典裝飾藝術中常用的主題。在古希臘,皇帝和奧林匹克優勝者所戴的頭冠,都是用月桂樹編成的,是一種榮譽的象徵,這就是「桂冠」的由來。因此月桂樹的花語是--驕傲。拿破崙曾視月桂樹為權力的象徵,並在那個時期的傢具中大量使用月桂樹裝飾。

貝殼

腓力基人將貝殼視為幸運的象徵,古希臘人則在古典裝飾藝術中借用了這一主題。在文藝復興後期的歐式古典傢具中,扇貝裝飾更得到廣泛的使用,常常可以從沙發、椅子的靠背上或櫃子的門面上看到扇貝殼的雕刻。

獅子動物的形象也較多地出現在歐洲的古典裝飾藝術中,其中獅子是使用最多的一種。獅子擁有儀表堂堂的體魄、威嚴的儀態和貴族的氣質,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徵。希臘人和羅馬人認為獅子是泉、門、寺院以及碑石的守護神,因而在這些地方都有獅子的形象。

鷹鷹在鳥類家族中的地位就像獅子在走獸中的地位一樣不同凡響。在波斯、亞西利亞、埃及等地區的早期裝飾中,鷹早已是常見的主題。後來,經過高度裝飾化的鷹更廣泛地出現在建築物的屋頂或大型的浮雕中,而其展翅翱翔、搏擊長空的雄姿則用鍍金的青銅永遠地定格,為擁有它的人平添一份天地間的豪情。

『叄』 求卷草紋在唐代服飾中以那種工藝形式表現!如刺綉工藝,絲織工藝,染印繪工藝等。最好有具體的文獻資料

漢代圖案中已有卷草紋。南北朝時期,卷草紋大量運用於碑刻邊飾,風格簡練朴實,節奏感強,在波狀組織中以單片花葉、雙片花葉或三片花葉對稱排列在主幹兩側,形成連續流暢的帶狀花紋。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畫中多繪有卷草紋,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紋廣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葉,採用曲卷多變的線條,花朵繁復華麗,層次豐富;葉片曲卷,富有彈性;葉脈旋轉翻滾,富有動感。總體結構舒展而流暢,飽滿而華麗,生機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藝美術富麗華美的風格,並成為後世卷草紋的范模(見圖[唐代壁畫中的唐草紋圖案])。唐代以後,唐草紋傳承不斷,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蘭花等。明代中期重視以荷花為主體的唐草紋,後由荷花圖案演變為串枝花圖案,並廣泛運用在織錦上。明清兩代的唐草紋風格趨向繁縟、纖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氣,但仍然是重要的傳統圖案。現在,唐草紋多見於建築裝飾及染織、傢具、陶瓷等裝飾。瓷器的一種輔助紋樣。以柔和的波曲狀線組成連續的草葉紋樣裝飾帶,故名。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稱之為「唐草」。宋元明清許多瓷窯產品上廣泛採用。編輯本段從忍冬到卷草紋忍冬紋的來歷在南北朝時期的石窟裝飾中可以看到大量植物花卉主題的裝飾。其中有一種呈翻卷狀側面三葉樣式的紋樣運用最多,主要以波狀結構的連續形式出現,習慣上我們將這種植物圖案稱為「忍冬紋」。忍冬紋是隨著佛教藝術在我國的興起而出現的一種外來樣式,在南北朝的佛教裝飾中使用廣泛並影響到當時的世俗裝飾,盛極一時。如果對這種紋樣的形成、發展和傳播做一番考察的話,將給予我們今天的設計創造以很大啟迪。首先,把作為紋樣的「忍冬」與現實中的忍冬草做一個對照: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忍冬紋」這一名稱最初源自日本,傳入中國後一直沿用,但是它與中國植物——忍冬草的形狀很難找到相對應的特徵。關於忍冬,早在《本草綱目》、《政和證類》、《農政全書》以及《救荒本草》中已有記載,它是一種藤生對節出葉的葯草。《辭源》上說:「忍冬:葯草名。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三四月開花,氣甚芬芳。初開蕊瓣俱色白,經二三日變黃,新舊相參,黃白相映,故又名金銀花。」然而,金銀花無論是花朵還是葉瓣都與這種忍冬紋的造型有很大出入。因此,這種裝飾是否與中國古代現實意義上的忍冬草同出一物就很難說了,看來這種命名帶有較大的主觀性。實際上,作為裝飾的紋樣,並非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更多的裝飾樣式是經過設計者主觀處理後的理想化了的造型。而忍冬紋最初是作為印度佛教裝飾中的一種樣式傳入中國的,在中國的流行也主要與佛教裝飾相關聯。那麼,它在佛教教義中是否有特殊的意義呢?從文獻中看,並沒有發現有關忍冬草的記載,就連佛學的辭典中也找不到關於忍冬的內容。可見,這一主題主要是作為一種優美的裝飾而在佛教宣傳中廣泛使用的,很難在佛教教義中找出使用這種紋飾的緣起,自然也就沒有什麼更深的寓意可言了。因此,將佛教裝飾中的忍冬紋與中國忍冬草「凌冬不凋」的品性相比附是缺乏根據的。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從這種裝飾樣式的形成與傳播來證明它並非中國意義上的金銀花。當我們對忍冬紋裝飾的源流進行考察時會發現,印度佛教裝飾中所使用的這種主題是由希臘傳入的。古希臘的建築和陶器等裝飾中就已出現了這種忍冬紋樣式,它往往與掌狀葉紋組合使用。我們知道,希臘的蓮花紋和掌狀葉紋是在東方樣式時期受到埃及等東方文明的影響而產生的裝飾樣式;而埃及的掌狀葉紋實質是由正面的圓形蓮花紋演化而來,可以說古埃及的蓮花紋是後世許多植物類紋樣的鼻祖。美國學者古德伊爾在《蓮花紋樣的語法》中認為,用蓮花象徵太陽的方法是從埃及傳到其它東方文明國家的,這些國家因此也採用了蓮花圖案,最後,這種圖案傳到了古希臘。掌狀式的棕櫚葉形式也是蓮花紋的一種變化形式,在古埃及已被普遍使用,然而由掌狀葉演化出「忍冬紋」形式,卻的確是古希臘人的創造。說忍冬紋是由掌狀葉紋演化而來,主要是根據形式發展的邏輯進行推理而得出的結論。因為當掌狀葉的一半被飾於渦卷紋的夾角處(古埃及就已有之),並將其形象走勢與渦卷的弧形相適應的話,就會出現所謂的「忍冬紋」,也正是因為它具有與波形弧線相適應的特點,才使得這種樣式被古希臘乃至歐洲整個中世紀廣泛地使用。它之所以受到西方人的鍾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具有合乎形式美的曲線和富有節奏感的排列。因此這種紋樣成為西方古典傳統中的主要樣式之一而盛行於歐洲,它與莨苕葉飾、掌狀葉飾一起貫穿於整個中世紀的裝飾藝術之中。忍冬紋的東傳是在希臘化時期的後期至羅馬帝國時期,伴隨著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恆河和印度河流域,對印度早期的佛教裝飾影響很大,甚至可以說印度的佛教藝術「一開始便具有了希臘藝術的因素」(范夢《東方美術史》),我們在犍陀羅藝術中所看到的那些帶有明顯希臘風格的佛教雕像與裝飾便是證明。忍冬紋也隨之成為印度佛教裝飾中的一種常用形式,最後,又隨同佛教傳入中國。卷草紋的演變然而,忍冬紋裝飾在中國僅僅流行於大量吸收外來樣式的南北朝時期,至唐代就逐漸演化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卷草紋樣,原來的忍冬紋形式已較少使用。宋元之後,忍冬紋已基本消失,只是偶爾見到。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其物化形態的造型藝術乃至佛教教義本身都經歷著一場中國化的改造。從造型藝術的角度看,只有找到最普及、最適合於中國人審美觀念的外在形式,才能獲得普遍的認同和接受。從佛像的塑造到壁畫的繪制,無不表現出以中華文化為標准所做的改造,這種改造實際上從佛教傳入之始就成為中國人關注的焦點。南北朝時期的佛像造型中所表現出來的「秀骨清相」、「刻削為容儀」以及「清羸示病之容」不正是當時中國美術的整體風貌嗎?印度佛教藝術中的接吻、扭腰、胸部突出等特徵都沒有被中國佛教藝術所採用,就連忍冬紋這樣純粹的裝飾紋樣也必須經過一番改造之後才能與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念相適應。那麼,由忍冬紋發展演化而來的卷草紋,其中蘊含著中國人怎樣的審美意向呢?自春秋戰國至秦漢,中國的裝飾藝術走向自覺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那種富於流動感的、虛實相生、婉轉自如的雲氣裝飾中所體現出來的內在精神。對這種曲線盤旋的抒情性和回轉流動的韻律感的把握如同中國文學中的「比」、「興」、「賦」一樣更加貼近性情的抒發和意象性趣味的追求;而作為植物題材的忍冬紋的傳入恰恰為這種游無定所的雲氣找到了形象的依附,兩者合璧而構成聞名於世的「唐草」樣式。這樣一來,既符合以植物花草來粉飾宗教的要求,又合乎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審美習慣,可謂是中國裝飾藝術史上一次了不起的創造。值得一提的是,由忍冬紋發展而來的卷草紋,雖說是雲氣形式的具體化表現,但這種卷草紋並不是以自然中的某一種植物為具體對象的。它如同中國人創造的龍鳳形象一樣,是集多種花草植物特徵於一身,經誇張變形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意象性裝飾樣式。「它以那旋繞盤曲的似是而非的花枝葉蔓,得祥雲之神氣,取佛物之情態,成了中國佛教裝飾中最普遍而又最有特色的紋樣。」(陳綬祥《遮蔽的文明》)中國的卷草紋與西方的植物紋明顯地表現出兩種全然不同的審美情趣。從古希臘的蓮花紋、掌狀葉紋、忍冬紋和莨苕葉紋到古羅馬和中世紀的各種變化形式,大都以一種井然有序的等距排列的形式出現,構成一種和諧的合乎數字比例關系的美,一般比較重視被表現對象的實指性內容;而中國的卷草紋則表現出流動的、無法以規律化數字進行計算的非實指性的意象性特徵。對忍冬紋所進行的中國化改造正是這種審美趣味的體現。綜上所述,忍冬紋的產生、傳播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特別是在傳入中國之後,由引進到改造,進而被消融在中華文化的整體之中。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華文化的開放性和吸收性——開放性顯示了寬廣的胸懷和不斷進取的精神,吸收性體現了健康的機體和發展的潛力。其他,你到網路文庫去找,都有的,本來說發文件給你,結果不知道怎麼回事,不能發!!

熱點內容
與材用成語 發布:2024-11-23 20:22:39 瀏覽:72
錢幣成語 發布:2024-11-23 20:16:19 瀏覽:48
憎的成語 發布:2024-11-23 20:09:35 瀏覽:48
富翁與乞丐的故事 發布:2024-11-23 20:07:41 瀏覽:647
感謝老師的故事 發布:2024-11-23 20:01:52 瀏覽:276
鮮字的故事 發布:2024-11-23 19:42:59 瀏覽:467
故事集錦 發布:2024-11-23 19:42:18 瀏覽:649
林的成語 發布:2024-11-23 19:35:24 瀏覽:874
地主與長工的故事 發布:2024-11-23 19:31:31 瀏覽:93
骨如成語 發布:2024-11-23 19:30:34 瀏覽:838